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台南碧雲寺

台南碧雲寺

日期:2016/12/14 17:29: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地理位置

    火山碧雲寺原名火山廟,位於台南縣白河鎮仙草裡關仔嶺火火山碧雲寺,山的半山腰,背倚秀麗的枕頭山,古雅堂皇,加之附近又有大仙寺毗鄰,兩座古剎齊名享譽,成為關仔嶺的佛門聖地。

    火山碧雲寺距大仙寺約3公裡。原名火山寺,相對於大仙寺又稱「新巖」,歷史悠久。該寺始建於清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了,歷經數度重修,尤以1974年大雄寶殿、長生殿落成,寺貌巍峨壯觀,具相當規模,是南台灣頗具知名度的佛教聖地之一。與大仙寺一樣,整體環境力求清雅脫俗,是修身養性的好處所,為南台灣佛教界一方重要淨土,也是關仔嶺風景區的著名古剎。

    寺院簡介

    關仔嶺景色秀麗,有環山公路可抵火山碧雲寺,其沿途峰回路轉,珍草異木參差其間,有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經過一段大回轉後,遠遠便可看見著名寶剎碧雲寺。碧雲寺依山面野,極目遠眺,群峰起伏,一片蒼翠,廣闊的嘉南平原盡收眼底。若遇晴朗碧天,則可見海上船舶往來,水天一色。寺院山門古拙,上聯“碧寺梵宮是處好譚方外趣”,下聯“雲開雨化此間且結靜中緣”;頗吸引人。山門前一對凸眼、暴牙、搖尾的銅獅,造形玲珑別致,古拙中帶有異趣,異趣中又帶有莊嚴,是難得一見的范例。山門旁有兩塊墓碑,一塊為第一代釋應樣祖師墓碑,另一塊為第五代芳公債興師墓碑。

    台灣台南碧雲寺三寶殿

    進人山門,庭院典雅脫俗,紅瓦木梁的三寶殿、地藏王寶殿等殿宇益顯佛門古剎的肅穆靜雅。三寶殿構造嚴謹,為五階進式的宮殿模式,古樸的廟觀仍不失莊嚴的一面。殿內所供奉的三寶慈尊,在殿內的大理石壁上,也飾有歷史故事的梵圖。地藏王寶殿內的佛龛、雕刻精美的佛桌,件件都是上乘之作。寺院右角長滿青苔的巖石,是聞名全台灣的“出米洞”,現已封口,在其右下角處,置有3座古老的石碑。



    寺院歷史

    碧雲寺早先開山祖師是釋應樣,他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親自到福建泉州晉江縣,恭請觀音菩薩聖像一尊,渡海到台灣,先置奉於阿公店(即岡山鎮),後迎供於火山大仙寺。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他在大他寺修行3載期滿。乃雲游探勝,攀山涉水,以尋覓其晚年隱修之所,最後在關仔嶺火山的半山腰發現了此佳境,便披荊斬棘,結茅構宇,並將原供於大仙寺的觀音聖像迎移此間。釋應祥祖師自結茅之始,即賴其雙手,不斷墾田地,播五谷,開拓寺院所需財源,如此積年累月,總算漸具規模,而且信眾日多,香火也漸鼎盛。後有信徒於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1931年至1973年間不斷捐款整修,陸續又擴建了地藏王殿,創辦了曉光佛學院。

    寺院景觀

    碧雲寺附近有天然佳景龍喉風煙、石室仙蹤、蝙蝠洞天、靈風動石、雲海奇觀等特別吸引人。

    “龍喉風煙”在碧雲寺庭院前,是一塊嶙峋巨石下端的洞穴,每天穴內噴吐白色煙霧,尤其風雨寒天,雲煙迷漫,宛若飄渺的仙境。

    “石室仙蹤”在碧雲寺東南方,又稱仙洞,洞內在嚴冬時溫暖如春,而盛夏時卻又涼風習習,洞旁則樹木茂密,濃陰遮天。傳說。過去曾有僧人在此洞中趺坐,參禅通化成仙。

    “蝙蝠洞天”是碧雲寺後山的一個巖洞,深邃而陰涼,有數千只蝙蝠棲息其間,步入洞內,可見群蝠盤旋飛舞,蔚為奇景。

    “靈風動石”位於碧雲寺後,此獨自聳立,觀之搖搖欲墜,但數百年來,仍屹立山巅;在此處,也可伫立眺望四周群山景色。

    “雲海奇觀”在碧雲寺前,每當旭日東升,雲霧袅繞,正如連雅堂題詩曰:“大山奇絕窮天下,獨立峰頭眼界開,萬頃平原茫似海,一輪曉日大於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