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崮頂墓主棺底現遺骸 已與泥土混為一色
日期:2016/12/13 23:14:13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主棺室有大量隨葬玉器。
主棺室棺底出現一個“人形”。
記者13日在沂水天上王城景區崮頂春秋墓考古現場采訪看到,經過清理,主棺室棺底出現一個“人形”,現場考古專家稱,這很可能是已經高度腐朽的墓主。
13日全天,考古人員繼續對主棺室棺底進行清理。主棺室大量隨葬玉器提取工作並未進行。其間,七八名在考古、文物提取保護方面富有經驗的考古人員,團團圍住面積只有兩平方米的主棺棺底,長時間地交流意見,確定一個最穩妥科學的操作方案。綜合各種意見,考古人員決定先去除主棺南、北兩面凸出地面的“棺板”。因為已高度腐朽,考古人員逐步將其提取,裝在六七個編織袋中。經後期清理,或將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出土物品。“棺板”去除後,整個棺底更加清晰地暴露在人們的面前。
記者注意到,在大量精美玉器以及厚厚一層嫣紅朱砂的下面,一具頭東腳西的“人形”初現。從身體比例來看,可以比較清晰地分清頭部、胸部、腰部、腿部。他(她)的上身及周圍堆滿了華美的玉器。采訪期間,記者向在場的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孫波求證,他認為,該“人形”實際就是墓主的遺骸,只是因為高度腐朽,已經與泥土幾乎混為一色,不好辨認罷了。依據就是,在頭部位置發現玉覆面構件,在脖子處發現大量散落的串珠等。
據考古隊領隊郝導華介紹,主棺室出現的大量隨葬玉器,分布較有規律,如墓主頭部出現玉覆面、小珠子,胸部發現玉琮、玉璜等,腰部發現玉環、玉璜等玉飾件。大腿、小腿位置則各出土一塊玉牌。總體來看,絕大多數玉器位於墓主上半身周圍,方便其在死後也能舒服地“把玩”。當然也不排除因為棺木腐朽垮塌,或者地下水流沖擊等原因,造成玉器離開原位。但現狀仍極具研究價值,為此考古隊反復繪圖、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