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碩將搶救性發掘老乃仁克墓地 含戰國墓葬
日期:2016/12/13 23:55: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圖為新疆和碩縣即將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老乃仁克墓地現場。
圖為新疆和碩縣即將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老乃仁克墓地現場。
記者從新疆和碩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獲悉,為確保該縣老乃仁克墓地文物的安全,更好地推動該縣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該縣將投資50萬元對老乃仁克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其中有墓葬年代初定為戰國時期。
據悉,和碩縣老乃仁克墓地地處和碩縣北部天山低山區的包爾圖窪地西北端,乃仁克爾溝口東面的台地上,海拔1900米,墓地所在之處的谷地南北寬達500米,谷地南側為深溝,溝中有水;北側為台地,地形較平坦,地表為礫土層,生長有低矮的牧草,該地與其附近的溝谷為本布圖村的放牧區。
該墓地共有墓葬160座,根據墓葬的地表形態判斷,主要是石圍、石堆和土石堆墓。石堆、土石堆墓主要分布於墓地的西區和東區溝緣處,數量較少,形制亦不大,一般直徑2~4米,高0.3~0.5米,有的封堆僅稍高於地面,其分布較散,唯西片中部有7座石堆由南向北、向東呈弧形排列,墓葬之間的間距甚小,一般在1米左右,最小的僅0.6米,而其附近無其他墓葬,不似祭祀堆而似墓葬;石圍墓較多,主要分布於東區,多為長方形石圍,有些石圍中填土石。此類墓葬多為十余座一組,呈直線排列,石圍之間間距多在1米左右,方向東偏南。許多石圍的一端(北)呈弧形,並堆有一低矮的圓形小石堆。這種形狀的墓葬大小多為3×7米,高0.3~0.4米,最大的為5×8米。
據介紹,此類墓葬多被盜掘,從盜坑可觀察到墓室結構,墓室均為豎穴或袋狀石室,其上有長約2米的石蓋板,有的墓室中見人骨和一些圓木段,地表偶見夾砂紅陶片。該處墓地的墓葬形制與察吾呼一、四號墓地的墓葬相似,而更接近於其東面的包爾圖二分場一號墓地的墓葬,年代初定為戰國。
由於該墓地位於山區,遠離居民區,無法進行看護,許多墓葬遭到嚴重盜掘,為確保老乃仁克墓地文物的安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和碩縣決定對該墓地全部墓葬實施搶救性清理發掘。
目前,和碩縣已委托新疆文物局對老乃仁克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新疆文物局依照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90]文物字第248號《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經費預算定額管理辦法》的標准,核定考古勘探發掘費50萬元,經費全部由和碩縣財政承擔撥付,現雙方依據《文物保護法》和《自治區實施辦法》,已簽訂和碩縣老乃仁克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協議書,發掘工作近期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