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國清寺不可不知的秘密

國清寺不可不知的秘密

日期:2016/12/14 17:29:2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國清寺魚樂國

   國清寺位於浙江天台城北3公裡的地方,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距今有1400多年,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在這座千年古剎裡除了那些文人雅士留下的不朽名篇外,還有許多生動故事,請跟隨小編一同走進國清寺,為您一一道來。

    魚樂國

    國清寺內有著名庭院──魚樂國,在寺的西南角。從“雙澗萦流”的小門進去,只見古木蒼郁,魚池如鏡,乾隆御碑、清心亭、魚樂國石碑、放生池等小品布置得錯落有致,環境優美寧靜。

    放生池邊立有一塊石碑,上書“魚樂國”三個大字,是明朝大收法家董其昌所書。相傳董其昌來國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內聞名的大書法家,請他題碑額,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筆。一天晚上,月明如水,董其昌來到放生池邊納涼。陣陣輕風,吹得他睡意頓起,恍惚問遇到了名叫魚珠、樂珍、國珍的三位仙女。她們為董其昌唱起優美的歌曲,跳起優美的舞蹈,吹起優美的玉笛,樂得董其昌贊美不已……董其昌醒後,若有所失,便依夢中情景,吟詩:“魚珠妙歌喉,樂珍柳枝腰;國珍金玉笛,游夢實逍遙。”這時方丈來到他的身邊,聽了他的詩,笑呵呵的說:“你的詩真好,他把這道詩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不就是“魚樂國游”四字嗎?”於是董其昌應方丈之請,寫下了“魚樂國”三個大字,同時題寫了“清心亭”亭匾。

梅樹

國清寺隋梅,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梅樹之一


    隋梅

    國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寶殿右側,相傳是智者大師弟子灌頂法師手值。從圓洞門進去,即可見到這株蒼老遒勁、冠蓋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梅樹之一。

    關於隋梅,當地有一段民間傳說。相傳1000多年前,臨海白水洋地方,有一對楊姓夫妻喜栽梅花。他們生有一女,取名“梅女”。梅女長到18歲,聰明非凡,尤其是一手刺繡更是出色。這年春天,楊家院中梅花又盛放,鄉鄰們都來賞梅。消息傳到城裡,一個不學無術的刁少爺也帶著家丁趕來賞梅。他見梅女美貌風姿,就動手去拉,梅女驚怒之下,拿起掃帚將他趕走,一時忙亂,頭上銀钗掉落地上。刁少爺隨手拾起,藏入懷中。兩日後,刁少爺請師父出面,帶著彩禮來楊家求親。師父對梅女的父親說:“日前少爺來你家賞梅,已蒙梅女當面相許,並以銀钗為憑。”梅父心知有異,喚出梅女相問,知道是刁少父仗勢要挾,遂斷然拒絕。師爺一聽,兩眼一楞,留下彩禮,揚言三日後來娶,便顧自走了。梅家父女心急如焚,與鄉鄰們商量,讓梅女改扮男裝到國清寺暫避。臨行,梅父將一包梅核交給梅女,要她種植寺中,留芳異地。梅女到國清寺,灌頂法師見她聰慧,就讓協助整理經曹著作。梅女私下又用姜黃色的絲線,將《法華經》繡在白色緞子上,積年累月,共繡了69777個字。三年後,刁少爺暴病死亡,梅父來國清寺接女兒回家。梅女向灌頂獻上白緞經卷和一包梅核。灌頂打開經卷一看,驚喜萬分,感動得說不出話來。灌頂法師把梅女留下的梅核埋在寺右的花壇裡,不幾年,梅樹越長越茂,每到早春,疏枝橫斜,香滿古剎。

獨筆鵝字碑


    獨筆鵝字碑

    國清寺內還有著名的“鵝”字碑,為游人向往。碑在三聖殿左邊,字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相傳他曾入天台山華頂峰旁靈墟山中向白雲先生學書後定下此字。現存鵝字右半邊是王羲之的真跡,左半邊是天台山人曹掄選補寫的,兩邊渾然一體,達到了亂真的程度。

    傳說,有一天曹掄選夜宿華頂山華頂寺,正在燈下練習書法,突然聽見窗外“撲”的一聲,接著閃起一道亮光,他疑是妖魔作崇,隨手拿起桌上的方硯向窗外擲去,但不見動靜。過了一會他掌燈出門觀看,只見石硯深陷地下,俯身拾起石硯,這塊石硯竟變得晶瑩如玉。他想莫非是地下的寶物顯異,便請人連夜挖掘,不多久,忽然挖到了一塊石板。曹掄選要僧人把石板抬到室內,洗淨一看,原來是一塊上面刻著半個“鵝”字的殘碑。曹掄選書法造詣很深;認得這半個“鵝”字是王羲之的手跡,決心把它補全。他就日夜臨摹王羲之的碑貼,整整練了7年,終於將“鵝”字殘缺的半壁補上。

國清寺隋塔


    隋塔

    天台城關鎮東北6裡。該塔建於l300年前的隋朝,由隋炀帝遣司馬王弘為智者大師建,塔身黃褐色,高有59米余,是六面九級。磚砌塔壁,內為空心。後人對塔基進行了加固,四周鋪築了台階,已予整修一新,已列為省級文保單位。隋塔建造別致,除磚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頂上沒有通常的尖形塔頭,站在塔內,切可直接仰見藍天。

    據傳說為:供在國清寺內的五百羅漢,為增寺院風光,相約共造一塔,當忙於搬磚運石時,正巧南海觀音雲游過此,欲向羅漢借磚在寺前建一石橋遭拒絕,故意作難,將在金地嶺的塔頂尖頭牢牢鎮住,直至金雞報曉,天色轉明時,五百羅漢卻無法搬動,從此塔頂就缺少了尖頭,而在金地嶺上卻多了個塔頭寺,還存放著一個塔頂的尖形塔頭!當地尚有另—一傳說:觀音向五百羅漢借磚遭拒後,又向羅漢借鍋燒飯,羅漢又故意將鐵鍋敲了一個洞。觀音一笑了之,用破鍋照樣燒出一鍋香香的米飯。羅漢見狀,大驚失色,驗看此破鐵鍋,破洞只會漏砂不會漏米。從此叫此破鐵鍋為“漏砂鍋”,後人並在藏此大鐵鍋的房門口寫了副對聯:古寺猶有寒灶石,雲廚尚存漏砂鍋。

    智者大師

    相傳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從江陵來到天台山時,路遇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談中得知,這老和尚名叫定光,學識淵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為師。智者在天台弘揚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廟,定光指點他要找一塊山環水繞的福地建寺,並告訴他,還要記住“寺若成,國即清”這六個字。智者問這是何故?定光說,當今世道,戰亂遍地,百姓遭殃,寺廟建成,國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樂業。智者依師父的話找到這塊福地,並親手繪制了寺宇的式樣,不幸的是,圖樣剛剛畫好,智者就謝世了。他的徒弟灌頂,實現了智者的遺願,將寺廟建成,寺名就叫“國清寺”。 
 

智者大師像

    七佛塔 
    

    國清寺山門前的七佛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而建,他們分別是: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建於隋唐時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舊址上重建七佛塔,我們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歷史。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沒有任何的文字說明。新七佛塔與舊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區別在於新塔為實心,而舊塔是镂空的。

    七佛塔的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行禅師墓”。據說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一行為了測量子午線到天台向當時國清寺的主持學算數時,喜歡上來這裡的山水,便想死後安葬在這裡,所以也就有了他的墓。

七佛塔

                                    七佛塔
    門神殿

    入山門首先看見的是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門神殿。

    殿前一對漢白玉的石獅分列兩旁,增加了佛殿的莊嚴肅穆的氣氛。殿的門楣上寫著“國清寺”三個楷體大字,落款上書“雍正十二年□月”。

    殿中央塑“示歡喜相”的大肚寬腹的彌勒佛金身像。據佛經說,彌勒佛又稱慈氏菩薩或阿逸多菩薩,是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後被尊為未來之佛,認為如來佛(釋迦牟尼)之後他將繼位為佛祖。另據歷史記載,晚唐時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和尚,常帶一只“乾坤袋”,人稱“布袋和尚”。他對一切善男信女都是和藹可親,不擺架子,真心實意地樂於助人。布袋和尚死後,被誤為彌勒化身。經歷代藝人的塑造,彌勒佛遂成了今天袒胸露腹、喜笑顏開,人人見了“皆大歡喜”的模樣。彌勒佛傳入日本後,被尊稱為“七福神”之一,倍受日本朝野人土的供奉。關於彌勒佛,有對聯寫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佛的後背,立有身著盔甲的金身韋馱像。據佛經講,韋馱曾發願,要在賢劫千佛中,永恆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時,護持佛法,因此他在九百九十九尊佛成佛後最後才成佛的,位列賢劫一千尊佛最後一尊,號稱“樓至佛”。韋馱在寺廟中一般面對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意在保衛著佛祖和寺廟的安全。國清寺的韋馱佛以手捧著一柄金色的寶杵,這意思是,外地雲游僧可來寺中“掛單”食宿(如寶杵單手相柱即為不可掛單)。彌勒佛兩旁分列二天神,常稱“哼哈二將”,哈者張口,稱“密執金剛”,哼者閉口,稱“那羅延金剛”。

    殿後門楣上,有一朱紅匾額,上書“神功叵測”四個大字。佛寺中都宣揚“佛法無邊”,“佛光普照”,而這裡寫的意思是神功難測。乍一讀去,頗令人費解,細細一想,其義自明,無非是宣揚超凡的佛法非凡人所可理解,這種故弄玄虛,旨在增加神秘之感罷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