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雨花台
相傳南朝梁武帝時,金陵城南門外高座寺的雲光法師常在石子崗上設壇說法,說得生動絕妙,感動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時根據這一傳說將石子崗改名為雨花台。高座寺內有清泉二眼,名永寧泉,其水質清洌,飲之甘甜。南宋詩人陸游品其泉水後,稱之為"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雖枯,古之盛名猶存。

雨花台
梅崗,又稱梅嶺崗,東晉初期,胡人壓境,都城南遷,豫章太守梅赜帶兵抵抗,屯營於此。為了紀念梅赜將軍的高風亮節,後人在崗上建梅將軍廟,廣植梅花,遂稱為梅崗。到明清時,這裡已形成梅海,與鐘山腳下的梅林成為南京東郊、南郊兩大賞梅勝地。

雨花台
雨花台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掩埋忠骨的地方。南宋抗金英雄楊邦乂,拒不降金,被金人在雨花台下剖腹取心,宋高宗賜谥號,建“褒忠祠”,是祭祀楊邦乂的祠堂。150年後,抗元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在押解大都(現北京)的途中經過建康(南京),在《懷忠襄》一詩中表達了對楊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國之志。因他從小景仰楊邦乂,兩人又同為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難後,人們在“褒忠祠”附祀他,遂改名“二忠祠”。

雨花台
忠魂亭位於雨花台中心紀念區最南端,1996年由南京市30萬捐資建造。為尖頂方形四門的鋼混結構。“忠魂亭”三字由題寫,整體建築由忠魂亭及其周邊廣場、思源池和忠魂頌浮雕構成。
如今,這裡有氣勢雄偉全國規模最大的烈士紀念建築群,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郁郁蔥蔥的山林,四季應時的花草,以及馳名中外的雨花石和聞名遐迩的雨花茶等,已成為集教育、旅游、休閒、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