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佛塔
日期:2016/12/14 17:25: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宏佛塔位於賀蘭縣潘昶鄉王澄村南面的一處廢寺內,距銀川20余公裡。這是一座磚築的三層八角形樓閣式與覆缽式兼構的復合體建築,其造型獨特,風格古樸,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古塔。始建於西夏晚期(1190—1227年)。塔高28.34米,建在由黃土夯築的地基上。
宏佛塔的一至三層為樓閣式塔身,上為體量巨大的覆缽式磚塔,是傳統中國樓閣式建築與喇嘛塔相結合的復合式空心磚塔,塔身各層上部用磚砌出蘭額、斗拱和迭澀磚塔檐,檐上作出平座欄桿,上為十字對折角覆缽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底部為圓形束腰式須彌座,座上砌肩覆缽塔,塔身作寶罐狀,上存剎座和兩層相輪,由亞字形剎座托承三十三天。塔心室向上內收迭澀對頂。塔室呈八角形。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風雨的破壞和侵蝕,殘毀極為嚴重。1987年寧夏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力量,邀請國內古建築專家實地勘查,擬訂維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維修方案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由國家文物局投資近百萬元,於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對宏佛塔進行了修繕。這批修復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絹彩佛畫幅,彩塑佛像、羅漢、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經雕版200余塊;還有幡帶、木雕、木簡、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絹彩畫“熾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宮廷藝匠的力作,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同類題材的佛教藝術品中的精美之作,對於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術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統的實物標本,具有極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宏佛塔的砌築,不設大型須彌座,直接建在夯築的地基上,采用仿遼的溝紋磚與條磚,而且有西夏獨具的掌紋磚,這為國內現存的宋遼佛塔中所僅見。《嘉靖寧夏新志》有“三塔湖”在城東北30裡的記載,其方位與宏佛塔相似,這說明明朝時這裡有三塔,從出土文物考證,宏佛塔所在寺院曾是一座等級很高的皇家寺院。很可能是史金波先生考證出的西夏“大度民寺”。
1987年寧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賀蘭縣文管所在對宏佛塔進維修時,從塔的天宮中清理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絹質彩繪大日如來、菩薩、護法金剛的唐卡佛像、泥塑、彩塑佛像、木雕佛像、木塔、西夏文經版等珍貴文物,證明該塔始建於西夏晚期(1180-1190年),距今約八百年歷史,明、清等朝進行過修葺。現在宏佛塔由賀蘭縣文物部門派專人管理,接待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