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沁水湘峪堡

沁水湘峪堡

日期:2016/12/14 17:19:34      編輯:古建築紀錄

 

   沁河主干流過端氏鎮後,河谷寬闊了許多,人居其中不會再覺得山高壓抑,從此向南至潤城鎮都是舒適的河谷空間,城鎮自然多起來,同事這一帶也是古堡最密集的地區。明代,這裡的商業手工業發達起來,富裕的商戶一旦重視子弟教育,便有優越條件供子弟讀書。不久,大量沁河子弟考取功名當上大官,官商相映,此地一時格外繁盛。然而沒有起碼均衡的社會就沒有起碼的社會安定,明末關中大亂,起事的各路人馬常來山西富裕地區劫掠,沁河眾村落急忙將村變成堡應對,湘峪堡就是其中防御性最突出的一個,據說李自成曾親自帶兵攻過它都沒攻破。

    湘峪河是沁河的一條支流,湘峪村建在河北岸一段和陡的山壁上。據說此村風水極好,明清兩朝出了7名進士,其中《明史》上有傳的孫居相、孫鼎相兄弟最為知名。孫家是湘峪望族,城堡也是在孫家的帶領下修成的。


    第一眼看到湘峪古堡時,很難不被它震撼,比夏門梁家堡百尺樓矮不了多少的城牆臨水而立,寬300米,相當於10座百尺樓。樓上多為二三層樓房的民居鱗次栉比,更有塔樓林立,這些高塔有堡門、角樓、碉樓、插花樓等,還有西側緊鄰的東岳廟的鐘鼓樓,共有十四五座,如此景象,實可謂壯觀。

    從前要進古堡估計要過吊橋,現在有座石橋通正面居中的南門,進門後馬上要上台階,上到一個平台後,左右兩側各有窄巷,進窄巷一看才知,那高大的城牆還有內外兩重,窄巷連通的兩重牆層面都是藏兵洞,外重的上層是牆頂馬道,內重的二三層樓高出外重頂部,有窗口可以向外放箭放槍。算上外重藏兵洞的向外窗口、外重馬道,共有3層向外攻擊的作業面,而且外敵即使攻入外牆也無濟於事,他們只能在窄巷中挨打,這道窄巷相當於一條窄長的甕城,如此防御設計還是第一次見到。

    再上一段台階才上到古堡內的主台地上,除了南門樓前有一小塊寬敞的地外,堡內全是窄巷,窄巷上空有許多過街樓i,看來,湘峪人把巷戰的准備也做好了。如此機關算盡的堡壘也沒有保護住孫居相,他是萬歷朝的著名御史,但他得罪了崇祯皇帝,崇祯七年,就在湘峪堡建成之時,他死在貶所。其弟孫鼎相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曾任副都御史,據說因為他的宅院稱三都堂,湘峪古堡也被稱作三都古城。現在堡內最顯眼的5層大碉樓就在孫鼎相的宅院內。孫居相的宅院損毀嚴重,萬歷賜建的石牌坊也只剩殘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