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古民居的建築特色
日期:2016/12/14 17:18:03   編輯:古建築紀錄古民居
三坊七巷的建築物以眾多頗具特色的古民居為主體,還有從屬於住宅的亭台樓榭等園林建築、宗教殿堂廟宇、宗族鄉黨活動的祠堂館捨和公共娛樂活動場所及商店等。由於上層階級的名流人士聚居於此,因此,三坊七巷逐漸成為省會福州的高尚府第,宅院建築越建越好。三坊七巷古民居等建築的主要風貌體現於青瓦白牆、石板深巷、各種雕刻精美的建築飾物和多進院落。鱗次栉比的風火牆,從高處俯視,猶如此起彼伏的波浪,極為壯觀。三坊七巷的傳統建築格局則是坊巷縱橫,曲徑通幽;深宅大院,高牆環繞;青瓦白牆,裝飾精美,極富地方特色。
在設計方面,三坊七巷的民居住宅十分注意坐向選擇,不論大門開在何處,住宅建築總是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福州氣候以東南風居多,這種選擇取其冬暖夏涼的效應。富家豪宅由門、院落、庭園及其他附屬建築組成。一般是門、院落安排在一條軸線上,庭園及其他附屬建築安排在軸線的另一側。主次分明,設計嚴謹。
三坊七巷住宅的大門獨成一組建築,門多者有四道,門與院落之間還用高牆阻隔。處理方式有五種:一、用規整巨石架設門框,在石框後安裝厚實的版門,用於安全和防衛。有的宅院在石框內沿石框大小安裝一道雕花或拼花的雙開花門,門額上方架有用斗拱懸挑的單坡小雨遮,起裝飾作用。二、用石門框配以厚實的版門,門上裝銅鋪首,門後用鐵拴。三、大門有三開間六扇門或明三暗五的六扇門,門前有寬敞的門廊,廊的頂棚用彎椽,雙坡頂,門兩側是高大的馬頭牆,十分氣派。大門以內兩側一般設門房,供轎夫、僕人居住。這類大門獨自成為一個單元,有高牆與院落隔開。進入院落,還需要過石門框和厚實的版門。四、門與院落不在同一軸線上,大門與門房組成單獨單元;大門內一側,有通院落的屏門。五、大門內不設門房,大門後是院落前回廊,回廊有一道插屏門,遮住直對正坐建築的視線。
明清前後,福州傳統民居一般以一院落為一進。院落正面有院牆,正中設石門框,框後有厚實的雙開版門,門後為回廊。回廊周繞院庭,通連正坐廳堂,天井兩側的回廊兼有披捨,披捨常被用做書齋。沒有披捨的回廊在達官貴人家中用作排列執事牌或停放坐轎。正坐廳堂是院落的主建築,面闊通常為三開間或五開間甚至七開間,進深通常用五柱、七柱,雙坡頂,兩側山牆依屋頂高低砌成弧形或馬鞍形。房屋結構主要考慮適合福州地區炎熱、多雨。前廊後堂,即建築物前部留出一間廊位,用於通風、遮雨和納涼。將明間用屏門隔為前後廳,前廳作為接待和公共活動場所,後廳則是供祀祖先的所在。次間、梢間則用作居室。按長幼、尊卑分配使用。
院落與院落之間均設院牆,以利於防火和防盜。院落中也有蓋樓房的,樓房雙層,樓上下正間均用作廳堂,樓上堂前施欄桿或設鵝項椅(“美人靠”)。樓房的位置安排在院落最後面,正坐的後天井是樓房的前天井,樓後不一定有天井。達官富紳建造的大院中都有庭園設置,民間稱為“花廳”。三坊七巷民居豪宅中的花廳一般設置在住宅軸線另一側。花廳中建置一座廳堂或雙層樓房,四周種花植樹,開掘池塘,建造假山,在池塘和假山間配置亭台樓閣或水榭。花廳、書房旁的魚池、假山、亭台樓閣、小橋和水榭設計典雅,小巧玲珑。舊時富有人家的花廳用作讀書、作畫或接待親戚朋友吟詩作樂等場所。元宵燈節和中秋佳節,在花廳擺塔、擺鳌山或請戲班演戲講評話等。
牆正立向墀頭,用灰漿塑制花卉圖案,十分美觀。位於正坐建築兩側的山牆砌成馬鞍狀,俗稱“馬鞍牆”,既氣派又有防火功能。最突出的是院落內向院牆的牆檐下的壁面上,灰塑人物故事,內容取材於住宅祖先的事跡或民間流傳的忠孝節義的故事等,還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飛禽、走獸等圖案。灰塑之外,還在線腳部位彩繪,圖案是纏枝和蕃蓮吉祥草等。彩繪與灰塑使三坊七巷的白牆青瓦更加突出其淡雅、穩重的特色,體現了閩都文化的內涵。
在三坊七巷古民居的內部建築構件中,工匠們往往雕梁畫棟,精雕細刻,精心裝飾。雕飾的部位大致有三部分。一是廳堂的前廊構架和頂棚,二是廳堂明間的正立面,三是門窗戶扇。廊位部分的修飾,明代的檐下出挑斗拱方整大方,拱(挑)的線條流暢,撩檐由令拱承托;清代的檐下斗拱,尤以斗的造型多樣化,有梅花、海棠、蝶狀形。撩檐下是垂柱、雀替。廊的構架,明代多數是樸素無華,頂多在梁上駝岸上雕刻花卉,棚頂采用彎椽;清式廊位構架構件均施雕刻,雕刻內容有人物、花卉、鳥獸等。駝峰常刻成獅形,俗稱“坐梁獅”。廊位的石柱礎也雕琢精細。廳堂明間正立面裝飾,屏門多數用朱紅點金。屏門上襻間的斗拱,明代常見用倒立人字駝峰和規整的一斗三升;清代常見變形的一斗三升,雕刻成花籃形、寶瓶形、卷書形等,以顯示主人的高貴身份。宅內門窗如花門隔扇等的裝飾亦精美別致。門窗的漏花采用镂空懸雕,榫接而成,工藝精巧,圖案花飾豐富多彩。穿斗構架、插斗、童柱、月梁托座等處著重加以雕刻,顯現主次對比。吊柱精雕細刻,形態各異。院內的柱礎、台階、門框、花座等建築構件,也雕刻有山水花草或鳥獸蟲魚等。
三坊七巷的此類建築很多,如清代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太傅陳寶琛的父親陳承裘在文儒坊的故居;唐代名儒黃璞在黃巷的故居(後成為清代著名學者梁章钜的故居);黃花崗烈士林覺民在楊橋三坊七巷民居的屋脊或風火牆上,一般設有陶制的辟邪物,形如獅子,其功能為保護宅主平安、辟邪驅魔。有的小巷巷口轉角處,還設有“扛轎石”,這種嵌在牆上的方角方形石板,舊時是為了達官富紳乘轎通行時防止轎桿撞壞設置的,頗具福州傳統民居建築特色,充滿了鄉土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