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桐琴:武義江畔的古鎮

桐琴:武義江畔的古鎮

日期:2016/12/13 21:14:4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桐琴村地處桐溪之南,琴山之北,與趙宅村毗鄰。早在唐朝,相傳賈氏賣瓦壺留居於此地,為桐琴村之始。據孫宅《孫氏宗譜》記載,北宋靖國元年(1101年)孫垓分居桐琴,桐琴地名始有文籍可資查考。明清時期,桐琴歸永康縣管轄。明萬歷六年(1578)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金華府志·疆域》均載:“永康縣西南到武義縣界二十裡,地名桐琴;西到武義縣界二十五裡,地名桐琴西堠。”“武義縣東南到永康縣二十五裡,地名桐琴。”1956年2月劃入武義縣管轄。全村現分為桐一、桐二、桐三、桐四4個建制村,以金姓居民為主,另有應、程、徐、陳等50多個姓氏,共3000余居民。

    與金華婺學的淵源

    桐琴金氏始祖榮七公為桐陽金氏直支的第11世,於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從金華南境遷居桐琴,始稱金宅,至今已近700年歷史。民諺曰:“沖不斷的倪橋,彈不絕的桐琴”。 

    桐琴金氏與金華婺學素有淵源。桐琴《金氏宗譜》舊譜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被毀,特別是歷次修譜(從明正德三年(1508)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共修譜17次)的譜序、源流序、部分人物傳贊都已毀。金寶錄先生從蘭溪抄到一份明嘉靖年修的《濲西桐陽金氏家譜序》中載:“金氏先世封邑於項,因以項為姓,橐七歲而為孔子師,其後世為楚將。至項伯歸漢,以恩賜姓劉氏。五代時避錢武肅王(錢镠)諱,去卯刀而改為金。曰天原公者,為宋大中丞,遷居三衢西安之桐山峽口。至陳公者,乃遷婺之蘭江望雲鄉雞鳴山下居焉。四世諱展公者,始遷桐山之陽,仍曰桐山後,不忘本也。六世諱名倅公者,紹興初,以耆行賜爵,兄弟俱迪功郎,八世諱景文公者,笃孝祖父,感天致祥,與同鄉董少舒、陳天隱俱以純孝聞,郡守韓公元吉,改其鄉為純孝鄉循義裡。又三世而仁山先生出焉!接朱子三傳之道,開來學一貫之源,文懿許先生、文肅柳先生皆其高第弟子也。故婺州有鄒魯之風焉……”。

    文中所指“仁山先生”,系蘭溪的金履祥(1232——1303年),字吉父,居仁山下,世稱仁山先生。他與何基、王柏、許謙同稱“金華四先生”,或因開創者何基號北山而稱“北山四先生”。他們秉承朱(熹)子之學,被朝廷視為朱學的嫡傳。金履祥對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歷之書,靡不畢究。已而向往濂洛之學,師事同郡王柏,復登何基之門。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宋末,國勢阽危,執政者束手無措。然而身為朱門嫡傳的理學家金履祥,竟能獨進奇策:請以舟師由海道直趨燕、薊,俾搗虛牽制,以解襄、樊之圍。而且他陳述海道中的島嶼險易,歷歷有據。可見他的計策,並非冒險的空談,而是經過實地調查所得的可用之策,可惜當時不能用,卒至於亡國。宋亡後,屏居金華山中,蘭溪蔡良骥建齊芳書院,延金履祥講道著書。著有《大學章句疏義》、《論語孟子集注考證》、《尚書注》和《仁山集》六卷等。傳其學於許謙、柳貫,皆為元代理學大家。這裡所指“師事同郡王柏”,王柏之父王翰,為呂祖謙弟子,因此所學兼得朱呂兩家之傳,講究實際、實用,這也是婺學(金華學派)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到元、明之後,婺學(金華學派)一直貫穿著文道並重和道德與事功並重這一基本精神,具體表現則為經史並重、文道並重、體用並重、本末並舉、道德與知識並進、性理與事功兼修等等,在理論上力求各方面的協調平衡而達到高度統一的境界。

    桐琴金氏始祖金榮從金華南境遷居桐琴之後,其後裔屢有潛心理學的研究並著述者,如明代嘉靖年間拔貢金瑞授江西袁州府儒學教授,署袁州府知府,官中順大夫。隆慶年間郡庠生金大材以習經傳為己任,著述四書五經、通考通義等書百余卷,時福建建寧張公以其書梓行於世,有司奉旨采訪名儒,以名奏報類入史館。1995年,桐琴在重修《金氏宗譜》時,在譜名右側標上了“理學名宗”4字。

    農工商並重

    1996年編撰的《桐琴村志·概述》中說:“村民職業,務農、經商、做工三者的比例不相上下。故桐琴的經濟結構為農、工、商三者結合,既有別於一般農村,也不同於城市。”關於農工商事業的發展,現據《桐琴村志》節引如下:

   桐琴系永武之間小盆地,武義江繞村而過,水利資源充足。然而水利有時也會變成水患。就說這條武義江(上游為永康江),發源於武義縣千丈巖,至桐琴地段,主流全長51.6公裡,集雨面積可達1167.5平方公裡。早年,水利設施還沒有完善,暴雨時節,江水沖塌溪岸,沖毀村莊、農田屢有發生。據《桐琴村志》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年)六月間,連續幾天暴雨,至二十一日,江水暴漲,總香火前住民應章土家,牆翻屋倒,全家死4人,屍擱樹梢,慘不忍睹,桐琴全村損失慘重。據查,桐琴與趙宅相隔的上下湖,亦稱牛轭湖,原為古河道,至今周邊深土之下掩埋的都還是清水沙子。為了保障家園安全和農業豐收,桐琴築有一條名為溪城的防洪堤岸。自東深溪至桐三村北岸,全長2000余米。於明代初時建築土方堤岸,栽培樹木蘆竹護土防洪,每被洪水沖塌一次,發動村民子孫及時修建,越修堤岸越高,越堅固。並制訂嚴格 的保護堤岸的規約。樹木越栽越茂盛,連結如城牆,所以祖輩留下名字叫“溪城”,足見祖輩創業之艱難。為了促使子孫關心防洪,保護溪城,除立下嚴格的獎罰規約外,還每年元宵節迎龍燈,規定燈路要游經溪城堤岸,祈求龍神保佑,平安吉慶,實際上起了每年巡視溪城的作用。由於歷代的重視,溪城森林茂盛,像一條綠色長龍綿延水邊,護衛家園。

    由於有了“溪城”的護衛,勤勞、發奮的桐琴人民根據土質條件,開山造地,改溪造田,至1994年耕地面積達到2304畝,糧食總產量達1462噸。同時,還種植茶葉245畝,植桑158畝,養豬1000多頭,走出了一條種植、養殖並舉的路子。歷史上農業特產,遠近聞名的是“桐琴荸荠”。關於這個至今還有一段佳話,明嘉靖年間,桐琴金氏八世祖公(後為山東濟南府河池州知州)未發跡時,其胞弟的內兄王崇(後為兩廣總督)上京應試,家中並不寬裕,其母予以荸荠干作點心,到京後,給同寓考生共享,眾舉子齊聲喝彩,桐琴荸荠遂享譽四方。

    桐琴荸荠皮薄蒂短,色彩鮮艷,大小均勻,肉細汁多,甜脆可口,食之無渣,形、色、味俱佳,外地荸荠難與媲美,而且還有藥用價值,能除油膩助消化,通便潤腸,還可制成澱粉,營養價值很高。在早年,桐琴荸荠一運到金華、蘭溪,顧客就慕名而來,銷售一空。桐琴荸荠在當年既是走親訪友的好禮品,又是請客宴飲的一道名菜。還有一首兒歌傳唱不衰:“桐琴荸荠,又大又圓;白白嫩嫩,香香甜甜;一錢三個,三錢一串;熟食爽口,生食脆鮮;過年過節,家家送禮;外婆一籃,娘舅一挈,外甥皇帝食不肯歇。”

  桐琴的工業起步很早,手工作坊明清時期就有。民國廿六年(1927年)由金寶琨在上街名五公祠創辦第一台古式12匹馬力燒木炭碾米廠,是為機械工業之始。同年徐長溪在桐琴上街開辦鑄造廠,鑄鍋、鑄犁頭,開啟工業之濫觞。

  在社會主義對工商業的改造中,碾米廠成為國營桐琴米廠,鐵、木、竹、棕等手工業組織成手工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時,國營桐琴米廠及手工業合作社都先後遷往東皋,桐琴各村新辦機械碾米廠。1965年下王電灌開通,各村改為電力碾米加工。後來金紹寶等相繼開辦服裝廠,五金塑料廠。“文化大革命”期間,桐聯、桐三開辦五金廠,當時已有一定規模,由於“左”的思想影響,都被批判為資本主義不正之風,相繼停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活躍起來,辦廠能人如雨後春筍。桐三村金明留重整旗鼓辦起五金文具廠,1995年擴大為金氏實業有限公司;金文進辦起磚瓦廠,金祥辦起工藝火鍋廠,金正中辦起桐琴拉絲廠,金正東辦起五金電鍍廠,金年福辦起卷簾門廠,金鴻廣辦起花崗巖制造廠,還有康達機械有限公司、隆達鑄造廠、飛劍電動磨具廠、工藝制傘廠、五金裝潢廠、飲料瓶廠、傘配件廠、集裝袋廠、印刷廠等較大規模企業20多家,再加上木制品、糧食、茶葉等加工企業,共有100余家工業企業,從業人員600多人,桐琴很少有單純的務農家庭,或亦農亦工,或亦農亦商,或一家之中,從事工農商的人都有。

  古代,桐琴是武義江的一個船筏碼頭,人煙稠密,物產豐富,在明嘉靖以前就形成農歷逢二、逢七集市。明嘉靖舉人桐溪先生詠《草市錢刀》詩曰:“桐琴環草市,二七聚如期;泉布規三倍,錢刀判兩儀;日中潮信急,花舞蝶情癡;去去沙空白,懸壺欲問誰。”可見當時桐琴市集風貌。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金華府志》就載稱桐琴集市。道光十七年(1837年)《永康縣志》記載:集市大者有五,曰縣市、桐琴市、芝英市、象珠市、古山市,幾百年來雖然政治上風波迭起,戰亂頻仍,但一直保持逢二、逢七集市,並且不斷發展繁榮,不愧為浙東古鎮之一。

  由於桐琴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環境優越,歷史上永康、武義、缙雲三縣山區特產如木材、毛竹、烏炭、竹制品、土紙、掃帚、桐油、茶葉、靛青,農場品如谷、米、豆、麥、蓮藕、水果等,源源不斷經婺江、蘭江運往蘇杭,再從外地采購布匹、百貨、南北雜貨、造紙原料和石灰等運回桐琴,於是貨棧林立。金氏總祠、程氏宗祠悉作棧房,巨商名號,輩出不窮。如清代徽州人舒永成號開設酒坊、糕餅坊、南北雜貨,聞名遐迩;民國應福源號主營土紙,上江連下江成為桐琴首富;周益源號經營酒、肉、糕點名揚四方。桐琴街各行各業齊全,酒坊、糖坊、糕餅坊、染坊、豆腐坊、醬坊、藥店、肉店、煙店、南北雜貨、五金百貨、棉布、絲綢、打鐵、箍桶、細木、釘稱、茶館、剃頭、飲食、客棧應有盡有。特別在市日,豬市、雞鵝市、木材市、山貨市,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桐琴成為永康縣五大市鎮之一,有“上芝英、太平,下李店、桐琴”之譽。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進犯武義,桐琴也遭受災難。1941年四月初七,正值市日,日軍飛機3架,自西向東飛過桐琴上空。突然回頭,邊掃射,邊轟炸,持續約20分鐘,投彈百余枚,炸毀房屋13間,炸死村民4人,重傷1人。1942年四月初七日,又是市日,日軍從永康而來,夜宿桐琴,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翌晨臨走,又燒毀民房120多間,30余戶無家可歸。村民金汝安被日軍刺刀戳死,一村婦被強奸後,投水身亡,另有金小那被日軍打傷,不少人被強行拖走作擔夫。1943年農歷七月十五早晨,日軍從宅口陳方向而來,對桐琴發射6炮,而後進入桐琴又是奸淫燒殺一番,揚長而去。

  1955年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後,桐琴集市貿易趨向冷落。1958年受“左”的思潮影響,農村生產推行軍事化,在流通領域由國家獨家經營,集市渠道被堵塞,集市貿易每況愈下。1961年農村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糾正“五風”(共產風、命令風、浮誇風、干部特殊化風、生產亂指揮風),國家允許征購後的農村多余副產品上市,農村集市貿易開始復蘇,市場逐步活躍起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期間,集市貿易又嚴重受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生產發展。隨著農村商品經濟逐步發展,市場經濟日趨活躍,農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鄉鎮企業、個體商業、私營工廠、運輸販運業,如雨後春筍相繼煥發,桐琴的集市貿易欣欣向榮,再現古鎮傳統風貌。 (下轉第4版)

  (上接第3版)桐琴有專業市場三個,分別是木材、畜牧和蔬菜市場。木材市場又分為杉木和松雜木市場。杉木市場設在桐琴大橋頭,省道公路穿市而過,交通便捷,1982年創立,場地8000平方米,後來擴大到15畝,村裡還派出7名市場專職人員,各負其責,日夜巡查管理。良好的管理和服務促成了木材交易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有來自本縣柳城、明山,本省開化,還有江西、福建等地采購的大量木材湧進交易市場。市場最旺時,有上百名長期固定販運人員,常蓄木材達2000多立方,每市成交量在90立方以上,年成交額達到800多萬元。松雜木市場在桐一村下墳頭,省道公路邊,原是桐琴柴木老市場,由桐一村老年協會管理,市場儲存量大,每市成交額在3萬元以上。木材市場還帶動了木材加工業發展,當時有鋸板廠16家,木料加工店27家,木柄作坊13家,成為生產一條龍。

  桐琴畜牧市場以銷售仔豬為主,兼營牛羊。明嘉靖前即隨著二、七集市同步開辟。豬源由缙雲、龍游、東陽等地販運而來。市場形成後,附近各地農戶看到養母豬有利可圖,而且利於農業生產,紛紛效仿,一時養豬成風。市場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養豬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兩者相輔相成,沿襲至今。改革開放以來,養豬大戶進一步發展成個體養豬場,畜牧市場日益繁榮,原來的場地不夠用,桐一村於1986年在省道公路邊無償獻出3000平方米土地建造可容納千頭仔豬的交易市場,並配備7名專業管理人員和幾名防疫人員。從此,桐琴的仔豬市場聲望日益擴大,遠至寧、紹、溫、台、江西、福建的客商紛紛前來采購,每市成交量多至千頭,少則數百頭,成為浙東最大仔豬市場之一。仔豬品種開始以缙雲烏、龍游烏為主,後來東陽兩頭烏因薄腳小,是做火腿的上品,逐漸充實市場。再後來白洋豬、躍克等快長快大的品種又占領市場。改革開放以來,又有瘦肉型的長白、蘇白等品種應運而生,整個市場品種繁多,可供客商任意選購。除仔豬交易外,畜牧市場還有牛羊交易,羊每年春冬時期為交易旺季,年交易量約在千頭左右。牛市場曾經開市,但交易不多。

  桐琴蔬菜市場設在桐琴中街,於1985年自發形成,是改革開放後的產物。市場上有六間肉店,還有鮮魚、豆制品、牛肉、香菇、白筍、鮮藕、醬菜、四季蔬菜等,品種繁多,體現農村城市化繁榮景象。

  桐琴市場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木材市場是浙東最大的市場之一,推動了浙東建築業的發展,增加了山區農民的收入。其二,桐琴仔豬市場是本省中部較大的市場,對金華地區乃至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部的畜牧業發展均有促進作用。其三,桐琴長路山果園的蜜梨遠銷港澳,爭取外匯。當地的“小五金”和灰鵝、荸荠等特產助長了農村經濟發展,又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繁榮。

  桐琴還有農歷五月十二的大市,也稱會市,聞名遐迩。江西、福建,衢、婺、溫、處等州商賈紛至沓來,雲集交易。劇團、馬戲團、雜技團,百花齊放。珍禽異獸、耍猴異蛇、相命拆字、說書清唱,變戲法、賣膏藥,無奇不有,熱鬧非常。由於打鐵乃永康人之專業,所以桐琴大市的特色在於鐵器齊全。農民平時買不到的鐵器,都要等桐琴大市來添置。竹木制品也特別充裕,到桐琴大市采購非常實惠。至於木材、仔豬的交易仍系大宗,成交額約在10萬元以上。桐琴系武義東大門,桐琴會市的興隆對促進武義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紅軍革命之鄉

  桐琴是紅軍革命之鄉,198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定為革命老區。1927年春,全國工農革命運動蓬勃興起,桐琴知識分子金福仁、金寶龍、金福春先後參加中國共產黨,發動農民群眾開展“二·五”減租和反霸斗爭。

  1928年5月,中共浙西特委根據省委的擴大會議精神,為配合湘贛地區的秋收暴動,指示永康、武義兩縣聯合組織秋收暴動,並專門派劉寄雲前來督促暴動。同年8月3日,武義縣委在金畈王鳴中家召開會議,浙西特委派邵溥慈參加,會議決定在武義成立四個區委,推定金福仁擔任南區區委書記,回村組成桐琴黨支部。

  9月13日,根據上級黨組織關於抓緊舉行秋收武裝暴動的指示,永康、武義兩縣中共黨組織在永武交界的桐琴金福春飯店召開聯席會議,武義縣派倪雲騰、徐乙威陪同邵溥慈參加,永康方面派程若湯、黃大馨、章會辰等參加,會上成立了永武聯合暴動軍事委員會,劉寄雲任主席。會議決定10月10日(農歷8月27日)夜兩縣聯合舉行秋收暴動。金福仁等負責大南區張貼標語宣傳發動。會後,永康方面成立了暴動軍事委員會,由劉寄雲、章會辰分別擔任正副主席,下設指揮部和參謀部;武義方面成立了暴動總指揮部,由徐英任總指揮,邵李清、倪雲騰、徐強為副總指揮,下設東、南、西、北四鄉暴動指揮部,具體負責暴動的組織領導和籌辦武器印信。暴動於10月10日晚按計劃舉行。但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壓,暴動失敗。1930年1月永康中心縣委特派員胡斗南隱蔽在桐琴岳父金發松家被捕,忠貞不屈,後在永康壯烈犧牲。

  永武秋收暴動聯席會議舊址,位於桐琴老街的金福春飯店。在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中,桐琴進行了多次整治,現保留有一條老街,金福春飯店的原址未曾拆建,東西二頭均已拆舊新建為商業街。

  文娛活動豐富多彩

  文武之道,一張一馳。桐琴人發奮經營農工商之余,懂得怎樣調節自己的生活,各種不同的娛樂活動興味盎然,陶冶淳樸的情操,引領健康的精神風貌。

  鬧元宵:十三紙馬十五燈,是桐琴的傳統文娛活動。相傳桐琴金姓始祖榮七公愛養馬,善馳騁。他特別喜歡一匹能日馳千裡的紅鬃烈馬,常馳騁郊外狩獵。一次出獵,跌壞雙腿,治之無效。有馬販李感義,乃良醫,登門醫治即愈。公以重金酬謝,感義分文不取。此後,常來桐琴治獸疫,並傳授飼養術,因而桐琴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桐琴人尊之為李相公。若干年後,相公又來治獸疫,病逝桐琴,厝西庵山。桐琴人不忘相公恩典,建造本保殿並塑像祀之為“本保老爺”。每年正月十三桐琴人上殿祈禱,求得一方平安。後世子孫為追思始祖與李相公的友誼,遂議定一對夫妻做一匹紙馬迎送,叫做“公婆紙馬光棍铳”,並定正月十三迎花燭、紙馬。迎紙馬由仁、義、禮、智四房輪流,少時數十匹,多時百余匹,白、紅、黃顏色不一;馬頭頂上插著一對“狀元花”,花有梅、蘭、桃、菊、水仙、牡丹等,鮮艷奪目,煞是好看。迎花燭更為特異。花燭架高一米余,八卦形,分三層,四周雕有花鳥龍鳳,朱漆貼金,異彩奪目,頂層有個花燭珠,大如壘球,由四個青壯年抬著,和紙馬一同迎出游街,繼以獅子、台閣、蠶龍、馬燈、大頭和尚、十八狐狸、小唱等各種民間文藝助興。迎時前面吹吹打打,鑼鼓喧天,放著禮铳,老人執香,按序迎游,既熱鬧又壯觀。

  農歷正月十五夜迎龍燈,是元宵娛樂的又一個高潮。桐琴的燈是板橋燈,早年每橋三盞燈,後來兩盞,每次有數十或數百不等。也由仁、義、禮、智四房輪流,橋與橋相接,前面龍頭後面龍尾。龍頭取用一塊長4米,寬約二尺的木板,用竹篾扎成龍頭模型,用紙糊好,彩繪之後用羊油刷亮;龍尾也是照此制作,不過其形如尾。龍身則為橋橋銜接的橋燈。龍燈巡行,其關甚為壯觀,尤其團燈時,團團環繞,伴以鼓樂、鞭炮,盛況撼動人心。桐琴人凡男子16歲則上燈,50歲滿燈,迎燈者勻為青壯年男子,對膽量、體力、智力、協作精神都是極好的鍛煉。出燈時,須洗火浴(用松木柴點燃環身燒烤一番),以表清潔干淨,而保平安吉慶。龍頭出迎要醮龍神,以總香火為起首,再下塘角、下殿、六份裡、上宅、七份、五常廳、六夏廳按次輪醮。龍頭前擺著幾張方桌,桌上供著各式水果、糕點、豬頭、鵝,上香燃燭,由年長者主持,陰陽生吹起龍角,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醮過龍神把龍頭扛抬起來,讓抱小孩的母親們環身親近,保佑兒女快長快大。

  迎龍燈時,凡正月十三鬧過的文娛活動,以及外來的助興節目,一齊出動,並聘請著名劇團演戲,家家戶戶掛燈結彩,盡放光明。桐琴街各種彩旗花燈,異彩紛呈。龍頭迎到街心,每爿店戶燃放鞭炮焰火迎接,整條街上人山人海,鑼鼓齊鳴。更有狐狸獻媚,蠶龍躍空,船燈戲鳳。清音雅韻,耳不暇聞;奇裝異服,目不暇接。龍燈迎到下湖牛車井水沿,岸上一龍呼風喚雨,水中一龍翻江倒海,有似兩龍搶珠,觀眾以為身置水晶宮,如此賞心樂事,直至天明。以至民間有歌謠:桐琴元宵真該興,紙馬、獅子、迎龍燈,迎到東頭東頭旺,迎到西頭西頭興。煙花火炮加流星,家家戶戶點紅燈;放火炮,有名稱,一筒火炮一筒金,十筒火炮元寶數不清。獅子滾一滾,遍地是黃金;紙馬旋一旋,妖魔鬼怪都趕清,國家保太平,五谷保豐登。

  演戲:桐琴人愛看戲,一年總要請外地劇團演幾場戲;自己也組織了“小唱班”上方巖演唱。

  元宵節,稱定期的燈戲,也是桐琴本保老爺的生日。自古至今,每年都要請劇團演三五天戲。

  農歷五月十二,叫會市戲,熱鬧非凡,配合桐琴大市,演戲三天,有時還請兩班劇團,對壘唱戲。

  中秋或重陽,各地劇團會不請自來到桐琴演開鑼戲,借桐琴人氣興旺,向各地推廣。此外還有禁山戲和平安戲。桐琴的各個行政村輪番上演,加大宣傳作用。

  1949年以前,桐琴各個祠堂都建有戲台,這個祠堂演了,換個祠堂,每年總要演上三五票,每票演上三天四夜。到桐琴演過戲的著名班子,有東陽的老紫雲班、新紫雲班,金華大舞台、團結舞台,永康新新舞台以及古山的超然舞台,嵊縣越劇團,缙雲缙東舞台等,除偶有越劇演出外,以婺劇三合班為主。

  至今,桐琴的一些老人談起看戲,總是津津樂道。他們還記得許多名角。如李朝梭正生、紹玉小生、潘寶葉大花臉、黃德銀小花臉、李亨攀二花臉、森水花旦、李永香青衣等。村民最喜愛的演出戲目有《僧尼會》、《拾玉镯》、《薛猛摘印》、《過昭關》等。

  上世紀50年代的桐琴文工團是風靡永、武,譽滿婺江的一個農村文工團。文工團於1950年9月組建,演員由桐琴明新小學教師和村裡的青年積極分子組成。文工團成立之初,經濟非常拮據,連燈油錢都無著落。團員們毫無怨言,自發為炭行、山貨行充當搬運工,將賣苦力的收入充當劇團活動資金。演員們白天勞動,晚上學戲,非常辛苦,後來排練了一個多幕現代戲《不拿槍的敵人》獲得成功,首場演出得到區委領導和廣大觀眾交口稱贊。此後劇團聲譽蒸蒸日上,群眾也大力支持,桐琴工商聯動員商家為劇團集資,為文工團添置了洋鼓、洋號,服裝道具和一些樂器,文工團越辦越好,為配合當時形勢的屢次演出都非常成功,1953年冬參加金華地區會演榮獲一等獎。

    花轎迎賓:民間舞蹈《花轎迎賓》,以其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表現了武義民間迎娶婚嫁、喜慶吉日、熱烈歡快的民俗風情,《花轎迎賓》由武義縣文化館、桐琴鎮、東干民間藝人根據流傳在桐琴一帶的“轎車”、“走馬燈”、“啞背瘋”等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不斷改編加工而成。《花轎迎賓》采用假人抬花轎,由坐在轎內的演員進行表演,因假人的腳和演員的腳串聯在一起,假人前進後退、左搖右擺,表演自如。現在,《花轎迎賓》的花轎從一頂增加到十頂,二十個假人臉譜各異,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十頂花轎表演了《濟公巧救新娘》、《碧玉簪》、《拾玉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和《八戒招親》等五個戲劇故事,兩頂花轎一出戲,生旦淨丑樣樣全,且花轎表演動靜相間,聲形並茂。

  文化娛樂總歸是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平常日子,村民們就以猜謎語、唱山歌、唱鼓詞、打銅錢、唱道情等形式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名勝古跡繁多

  桐琴的名勝古跡在《桐琴村志》中有記載的就有26處之多,大多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限於篇幅,簡介幾處。

  青雲庵(經堂):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舊址在下墳頭西面水口,塑有觀音等神像多座,歷有僧尼主持,琉璃燈常明。光緒丙午年(1906年)重修。民國初在此辦明新小學,正殿佛像仍保留。1949年後破除迷信毀去。1992年小學遷入新址,改為物資供應站。1993年經募捐,在本保廟後殿重建青雲庵,塑觀音等神像多座。

  文昌樓:舊址在青雲庵門前,創建於光緒丙午年,由下水口“文昌亭”搬遷於此。樓高二層,雕梁畫棟宏偉壯觀,樓上設“魁星閣”,樓下永武大道穿梭而過。兩旁有兩尊高4米的神像,一為夏禹王,一為漢高祖。1958年永武公路建成,汽車穿梭而過。1968年“文化大革命”被破除。

  總香火:舊址在上街,是桐琴最早的香火之地。殿中供奉一腳踏黾,一腳踏蛇的鎮武元帝香火老爺畫像一尊,是元宵節迎龍燈的首發地點。

  放生潭:地名天井潭,古人為保護水資源而立約,嚴禁在放生潭捕魚,尚存碑文記載。

  浮橋:建在天井潭,民國十一年(1922年)捐資建造,全長130米,用25只木船,兩邊架上粗鐵索連結而成,面上鋪厚木板,橋的兩端豎有4根石柱供鎖鐵索用,是當時連結永康武義之間的主要橋梁,毀於1937年特大洪水,現僅留鐵索。

  金氏總祠:舊址在下街,始建於明隆慶戊辰年(1568年),原三進三間廳二夾廂,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重修,擴三間廳為五間廳,前天井建有雕花戲台,台上有敕書亭,存放皇帝聖旨,每年春秋祭祀。光緒戊寅年(1878年)重修。1952年糧食部門占用,1966年被拆毀,改建為糧站倉庫和職工住房。

  大夫第:又叫六份裡,號太和堂。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金銈公官奉政大夫,台門懸大夫第匾額。門前有旗竿一對,原廳九進廳,400余年間,屢遭為災,幾番重修,現留建四進排三大廳,廂房40間,可存放龍燈120橋,是永武兩縣罕見的廳堂。

  下倉廳:號延德堂,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钫公克勤克儉,善承善創所建。三進三間廳,二夾廂。時內兄大司馬王崇贈匾“鳳棲梧桐”(現無存),幾經失火都被撲滅,1990年捐資重修,現尚完好。

  五堂廳:址在智房新屋,號“忠孝堂”,明代甲九公金綱建造。二進三間廳二廂房,廳堂建築高大。當時綱有五子,故稱五常,現尚完好。

  廳裡:址在智房新屋,號“孝友堂”。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智昌球公及子誠、浩建造,堂匾系欽命狀元及第、浙江提督學政通政使左司參議鄧鐘岳所書。二進三間廳二廂房,廳房雕刻精致高大美觀,雖年久失修,廳屋仍完好,原匾也尚存。在大門口有“中憲”石匾一方,系明代三世孫江西瑞州知府金秉修所立。

  新屋裡:號“三星堂”,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前仁東分金象廷所建。三進排三廿八間,全部龍鳳花鳥山水雕刻,為全村最精美的廳堂。清代時表彰太公為人,縣知事裘公贈“好善樂施”匾一塊,現廳尚存,匾已毀。

  新廳:址在橫街,號“顯承堂”,清代乾隆年間南分金邦大所建,三進排三廿八間,廳堂高大構造完美,於1942年被日軍燒毀。後地基建為村辦公室。

  僑居公所:址在上街,建於清代,由僑居桐琴的客姓集資建造。二進十間,中有天井,是僑居客姓活動場所。

  其它還有本保廟、雙節坊、節孝坊、理一公祠、名四公祠、名五公祠、五份廳、小五份廳、七份廳、立夏廳、鳳翔廳、程氏宗祠等古建築,古遺址未錄。

  桐琴的勝景著名的還有桐溪八景、廿四景,有一首寫烏牛山、天井潭、西葉湖、楊柳埠、白羊塢、石倉巖、東瓜園、藕荷塘等桐溪八景七律:

  楊柳依依鎖暮煙,烏牛常對白羊眠。東瓜園裡留仙果,西葉湖中系客船。

  天井潭深龍獻爪,石倉巖聳虎垂涎。藕荷塘上多佳致,八景新詩次第編。

  每個景都有一首七律,寫出其景特色。另:桐溪二十四景也都有景點名稱,並各配有五律一首以敘之。
    (編輯:李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