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古鎮的和諧新篇——上海楓泾“三訪四步”工作法紀實
日期:2016/12/13 21:44:59   編輯:古建築紀錄這些便是楓泾鎮的“三訪四步”工作法台賬記錄。“三訪”,指的是楓泾鎮堅持領導干部聯系走訪、黨員干部上門家訪、基層黨員就地察訪;“四步”,是指健全完善收集意見、分析梳理、研究解決、信息反饋。
楓泾鎮黨委書記張斌告訴記者,“三訪四步”工作法的緣起,既有基層黨員的自發行動,也有鎮村干部的主動作為,最終逐步完善,從2007年下半年在全鎮開始推廣。
“近些年來鎮村干部新老交替,出現了少數"走班干部",傳統"駐村蹲點"的農村工作方法逐漸被遺忘,不少村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在拉開、感情在疏遠,基層信訪案件逐年上升;另一方面,楓泾鎮近年來迎來大發展,更需要堅實的干群關系予以支撐。”張斌說。
“三訪四步”工作法使楓泾鎮的群眾工作進入了制度化階段,鎮領導、村居干部、基層黨員的“三訪”均有硬性要求,發現、解決問題的“四步”,也形成了高效科學的工作機制。如今在楓泾鎮,全體黨員共同參與,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聯系服務群眾的立體網絡,每一名鎮領導、村干部、基層黨員都是這張網中的關鍵節點,都是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紐帶。
楓泾鎮水網密布,韓塢村16組原來有一座僅供3戶人家通行的“小橋”,其實這座“小橋”是以一艘廢棄的船為橋梁、4塊水泥樓板為橋面搭建而成的,一旦刮風下雨,村民出門就很為難:不走這座橋吧,要繞很遠的路;走這座橋吧,橋面濕滑,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河裡。
“三訪四步”工作法開始後,韓塢村村干部走上了這座橋,聽了3戶人家的意見。村班子會議迅速達成一致意見:為3戶居民修一座真正的橋!
橋造好了,汽車也能開進來。村民盛引根一遍遍在橋上走,開心得不得了:“為了3戶人家造一座橋,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楓泾鎮鎮長朱建國說,群眾反映的問題,大多看似小事,但如果不及時幫助解決,就可能拖成大事,“三訪四步”工作法使人可以經常聊聊天、訴訴苦,事情解決了,心情舒暢了,結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2011年,金山區楓泾鎮村干部累計走訪群眾12192人次,共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1609條,其中已解決和正在推進解決的1356條、占84.3%;鎮接待信訪受理登記從2005年的605批次下降為2011年的49批次。
在黨員干部的頻繁走訪中,群眾對干部的信任得到了重建。
俞匯村當年以亂著稱,干群關系緊張,村“兩委”工作難以開展。現任村支書朱忠華告訴記者:差不多10年時間,俞匯村“逢選必亂”,連選票箱都遭到哄搶,鎮裡每次都要派大量工作人員進村。
是選舉時下來解決問題,還是平時常下來傾聽問題?“三訪四步”工作法讓鎮村干部走遍了俞匯村每一戶人家。2008年,朱忠華在9組鐘憶雲家家訪時,聽說9組有20戶人家被電壓不穩的問題折騰了3年,他立即和供電公司聯系溝通,供電公司在一個月內對該區域進行線路整理,並對變壓器進行增容,問題解決了。
2009年,俞匯村再次選舉,群眾參選率達98%,干部當選得票率達到88%以上,這是俞匯村10年來第一次在選舉大會上所有候選人一次性過半當選的一屆。朱忠華感慨地說:“我們為什麼樂於走村串戶?這就是我們的動力!”
如今,“三訪四步”工作法已在金山全區推廣。金山區委書記楊建榮說,金山正處於加快發展的機遇期和轉型發展的關鍵期,“三訪四步”工作法使情況掌握在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推動在基層、感情融洽在基層,切實提升了新時期群眾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