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
日期:2016/12/14 17:34:24   編輯:古建築紀錄 顯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菩薩頂腳下,它是五台山佛教聖地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顯通寺的前身,就是東漢永平十一年建始的大孚靈鹫寺,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策源地。正因為顯通寺有這樣高的歷史聲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時,曾將大孚靈鹫寺重新擴建。《清涼山志》載:“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靈鹫寺。環匝鹫峰,置十二院。”今顯通寺,即善住院。菩薩頂,即真容院。由於寺前有花園,故又名花園寺。唐太宗時重修。武則天時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著五台山,於是更名為大華嚴寺。到了,明太祖予以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萬歷中年改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改名大顯通寺。現存的建築,均為明、清重修後的形式。
顯通寺占地一百二十多畝,有殿堂樓房四百多間,中軸線上,一連七進大殿,東西廊房對稱配合,形成整肅嚴謹、闊暢宏大的布局結構。建築樣式各異,多帶宮廷建築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築的典型。
入顯通寺前,首先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下層為石旋洞,上兩層為木構建築的高大鐘樓,石洞的門楣上,刻有四個遒勁的大字:“震悟大千”。顧名思義,是說渾厚悠長的鐘聲,能把大千世界震徹得醒悟過來。鐘樓上懸吊的大銅鐘叫幽冥鐘,也叫長鳴鐘,鑄造於明天啟年間(公元1612-1627年),鐘身高八尺,最大外徑五尺,厚三寸,鐘口邊緣成蓮花瓣形狀,外皮刻有楷書佛經一部,共有一萬多字。這口銅鐘是五台山寺廟中最大的鐘,據說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
穿過鐘樓門洞,沿石鋪道右拐左折,便是顯通寺的山門。論山門的高大,也是五台山寺廟中屈指可數的。山門看上去豪雄而典雅,兩旁樹著石碑,碑身上,一邊是大草“龍”字,一邊是大草“虎”字,自由揮灑,一筆寫就,字形具有龍虎的形象,為雷雨居士所書。據說,佛寺建址需講求風水,除了靠山之外,總以左青龍、右白虎為佳,顯通寺山門兩側,無此二山,故立此二碑為補。
入寺內,便是一連七進的殿宇,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文殊殿重建於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均系木結構建築。
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相傳,唐代清涼國師於唐德宗建中四年在此殿內著述《華嚴疏抄》。清涼國師本名澄觀,為七朝九帝之師,殿內寫作達四年之久。殿內供毗盧佛大銅像,取佛法無量之意,稱為“無量殿”。又因殿內沒有梁柱,有人也叫“無梁殿”。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二十八點二米,進深十六米,高二十點三米,重檐歇山頂,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有的題“普光明殿”,有的題“法菩提場”,有的題“逝多園林”,等等,意喻釋迦牟尼佛“七處九會”,即釋迦牟尼在七處地方九次講《華嚴經》。因此,無量殿又稱七處九會殿。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人民政府曾撥專款,按照原樣進行了翻修。
無量殿後是千缽殿,內供有銅鑄的千缽文殊。這座銅像的造型,樗了文殊菩薩多種法像中的一種:頭上又有頭,共壘疊著五個頭型,兩邊伸出許多手臂,統稱千臂。佛家對文殊菩薩這個神話人物形象的想象力,亦可窺見一班。
出千缽殿,抬階而上,就到了銅殿和銅塔前。銅殿是一座青銅殿建築物,鑄造於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殿建平面見方,寬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上層四面,各有六塊格扇,下層四面,各有八塊格扇。格扇內壁鑄有佛像,重重疊疊,號稱萬尊;格扇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共三十六幅。有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丹鳳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玉兔拜月,明月中,桂樹下,有一只玉免昂首豎耳,目不轉晴,胡須似動,十分機警。蓮下仙鶴圖中,一朵蓮花正在盛開,一朵已結蓮子,花上撲蝶,蜻蜓款款飛來,荷葉下,一只仙鶴雙腳入水,嘴裡叼著一條小魚。一幅幅鑄畫,鑄法精細入微,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據《清涼山志》記載,銅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於明朝萬歷年間,集全國十三省布施,用十萬斤銅鑄成。妙峰大師曾以舌尖之血和著朱砂書寫《華嚴經》。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後拜其為師,人稱為“人天師表”,“法門砥柱”。妙峰大師曾鑄一座銅殿,一在南京,一在峨嵋,一座在五台山,規格樣式完全一樣。前二者已失,顯通寺的這座,是國內僅存的了。這座銅殿優美的造型,完整的結構,巧妙的布局,生動的圖案,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藝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銅殿前下方左右兩側,各矗立著一座銅塔,於明萬歷三十四年始鑄,萬歷三十五年鑄成。銅塔高兩丈余,直徑二尺,自踵至頂共十三層,層各八面,均鑄有佛像,看去玲珑而秀麗。這裡原有五座銅塔,隱合五座台頂,可惜中間三座被日本帝國主義者侵華時盜走,只有塔基座蹲在原處。失去的三座銅塔和現存的兩座銅塔,在造型上不一樣。現存的銅塔是八面,看去玲珑,失去的銅塔是寶葫蘆狀,顯得敦實。由此可想見當年五座銅塔互相映襯的豐彩。西邊一座銅塔底層的西南角,有一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銅鑄土地神像。相傳,康熙皇帝來五台山時,看到它特別小,便風趣地說:“好大的土地!”不料,“土地”一下跳到地上,立即跪倒叩頭:“謝主隆恩”。於是,就被封為山西大土地爺。這個傳說,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這位小小的大土地爺,遠近聞名,凡是到五台山游覽的人都要觀賞一下。
銅殿上面的藏經殿,俗稱為後高殿,如今陳列著陶、木、金、石等多種文物珍品哪巳藝術品。魏孝文帝時的銅質鍍金鎮風印,上刻“清涼攝受”四個篆體字,說是五台山一年四季風大,眾僧人集四十八兩黃金制成此印,用來鎮風。鎮風印原在清涼寺內存放,和神話傳說裡文殊菩薩從東海友王那裡取來的歇龍石(也叫清涼石)放在一起,互相配合,鎮風降雨,以濟萬民。這裡保存的早期文物還有,北魏太和年間的銅鑄旃檀佛,南北朝時期的石雕觀音菩薩和侍理菩薩。此外,北宋開寶年間印刷的雷鋒塔藏經,宋末元初趙子昂夫婦畫的馬和觀間菩薩,明代沈周畫的關雲長,明代丁雲鵬在菩提樹葉上畫的十八羅漢,老師研究我國古代印刷和繪畫的珍貴資料。清代燒瓷濟公和尚像和蘇武牧羊花瓶,人物形象逼真,神采飛揚,木雕善財童子和觀音菩薩,銅鑄劉海金蟾和四十八臂觀音,以及水晶塔、銀制塔和各色景泰藍供器等,精巧玲珑,色彩缤紛,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傳說楊五郎使用過的鐵棍,長五尺,重八十一斤,現也保存在殿內。尤其應當提到的是華嚴經字塔。字塔長一丈七尺,寬五尺,由白绫和黃绫裱糊而成,上寫華嚴經八十卷,計字六十萬零四十三個。绫上寫字不算奇,奇的是用一部經文正好組成了一幅寶塔圖案。遠望象用绫上用工筆畫的七級高塔,塔身嵌以樓閣佛像,飛檐吊以風鐘,塔邊飾以花卉,十分形象。近前細瞅,原來拼成高塔的每根線條都是蠅頭小字排列起來的。蓮花的細莖,風鐘的吊繩,佛像的眉毛,都是一行行的小字。難察經文起著何處,不知經文落款何方,經畢塔成,渾然一體。華嚴經字塔系清康熙年間蘇州三定弟子許德心用十二年功夫書成。這幀經字塔,沒有周密的設計,沒有頑強的毅力,是難以完成的。蒼海拾貝,由此可見五台山佛教歷史的悠久與佛教文物的豐富。
顯通寺文殊殿前,有兩座八角碑亭,碑亭裡各立一通漢白玉石碑,石碑高不足八尺,寬二尺半,立於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邊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筆。右邊的碑上沒有字,人稱“無字碑”。立碑是為了刻字記事,這一通碑上為何就無字呢?傳說蓋碑亭的地方,原是兩個圓形的水池,池裡的水清澈如鏡。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游顯通寺,來到文殊殿前。他抬頭一望,只見絢爛的菩薩頂端端正正座落在靈鹫峰下,好象一條英武的龍,昂著頭高臥在那裡。一座牌樓正是龍頭,兩根幡桿正是龍角,一百零八層台階從牌樓上延伸下來,正是龍吐出了舌頭。康熙越看越象,越看越怕:這是出真龍天子的地方呀,難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讓別人奪去嗎?於是,他想找些人言依據,來證實菩薩頂不是一條龍,或是一條死龍,那就放心了。顯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駕,時刻不離左右。他聽到皇帝在念叨菩薩頂便湊上去說:“啟奉萬歲,那靈鹫峰是一條龍,菩薩頂的牌樓,正好在龍頭上。”康熙最怕說的話,終於被住持說了出來。不過,他還是不露神色,顯出不太在意的樣子,仔仔細細看了菩薩頂一會兒,象是發現了什麼奧秘,竟忘記了自己的尊嚴,掉轉頭來對住持說:“靈鹫峰是條龍,但不是條活龍,你看,它沒有眼睛。”本來,康熙想讓住持接住他的話茬,也說一句“這條龍沒有眼睛。”可那住持有巴結皇上的心思,卻沒猜測到皇上的本意,只是一個心眼兒把他所知道的統統告訴皇上:“啟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這龍是有眼睛的。每日午牌時分,太陽照到這兩個池上,那菩薩頂的木牌樓兩側就會出現兩個圓形的光環。”這一來,康熙再也忍不住,發了雷霆,“龍長了眼睛,不會飛走嗎?龍飛走了,五台山的靈氣還會有嗎?這兩個水池,你給我填平,上面再立兩通石碑壓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來。住持請康熙寫碑文,康熙欣然命筆寫了一篇,住持請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邊那通石碑上。右邊的石碑空下了,因為沒人敢寫碑文與皇上的碑文相對稱。於是,顯通寺出現了無字碑。
寺內第三層的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面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殿台上,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牆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著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案頭,還擺著鼓、磬、铛、木魚等佛家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台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裡舉行禮佛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