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缙雲巖下村:古樸的石頭村落

缙雲巖下村:古樸的石頭村落

日期:2016/12/14 17:19:3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山中桃源起石頭

    在浙江省括蒼山山脈起源始峰,東臨仙居界,北接磐安界,距缙雲縣壺鎮鎮15公裡,海拔600多米的一處幽谷之中,還完整地保留著一座以石頭壘築而成的村莊,名叫石頭村。石頭村建於明建文帝三年(1402),還有一個更准確的名字叫巖下村,因其坐落於巍峨險峻的百丈巖下,即以“巖下”得名。

    石頭村依山傍水,呈點狀散列,整個村莊被蔥郁勁竹、山間林海所環繞。它疏密有間,清晰有序,整體布局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渾然一體的石屋、石橋、石道、石磨坊用材簡潔,古樸粗犷。石屋內部大多是木制結構,以五間、七間、九間排屋及十九間、廿間頭四合院式建築為主。現存的石頭屋有200余幢,其中古民宅28處,最古老的四合院建於1700年,據今已有310余年歷史。另有古祠堂、古寺廟、古戲台、古橋、古道各一處,呈現出原有樸實的精神和文化況味,具有浙中南山地村落石居形態風格。

    這裡的村民大都姓朱,始祖朱國器在五代梁太祖期間,曾任山東淄州刺史,後因時局紛亂,被貶至溫州永嘉任司戶。次子朱時周游獵括蒼南田,慕其山水秀麗,遷居南田。18世孫朱謹之遷清口,從清口朱姓第十九代朱慶遷居巖下建村,今已綿延二十多代600余年。

    眺望巖下村,村東是突兀挺拔、懸崖似削的“百丈巖”;村西是峰巒迭嶂,千峰凝翠的“雙獅山”。兩山夾峙的巖下村,平峽幽谷,田園交錯。環顧四周,村口有一座石拱橋橫臥在溪流之上,名叫封溪橋。封溪橋初建於清末,重建於民國丁丑年(公元1937年)。離封溪橋100余米,有一株20多米高,具有500余年樹齡的楓香枯樹巍然伫立。村裡的長輩們說,那一株枯樹是石頭村的魂,它像帆船上的一根桅桿,安插在石頭村口,使石頭村看起來像一艘泊船。加上裡坑溪、百丈前溪和巖下溪三條小溪交織穿村而過,蜿蜒的溪水為這個村落增添了和諧、靈動的氣息。

    位於村南的朱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外牆正面用青磚,其余三面用塊石砌築,內部建築功能完善,戲台頂上的壁畫已經模糊,梁頂的牛腿,和合二仙等雕刻精美,宗族文化傳承完整。其建於1683年,後於清嘉慶十年進行翻修,據今已有330年歷史。古時,婺州與台州之間的交通要塞——普通嶺古道,便從朱氏宗祠門口經過,穿越村落,繞過村東的竹林匍匐而上,經達“百丈巖”,直往巖背村而去。


    民間傳說道村落

    普通嶺古道在缙雲縣境內,經過壺鎮、左庫、金竹、唐市、三裡、楊柳樹、巖下、巖背,翻越仙居,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間,據今約1500年歷史。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到過巖下村,經普通古道前往仙居。朱元璋在打天下時,因金華城遲遲攻破不了,國師劉伯溫建言朱元璋去仙居接請常遇春大將軍攻破金華城。朱元璋出行時,正遇臘月天,他沿普通嶺古道行走,從壺鎮左庫直到巖下、巖背,過兩縣交界的“石子堆”時,天黑了下來。在那荒山偏野斷無人煙,又逢風雪交加饑寒交迫之際,朱元璋只好就地歇腳過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