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寺
日期:2016/12/14 17:33:27   編輯:古建築紀錄伏虎寺--晉時為一小廟,唐雲安禅師重建,旁有龍神堂、藥師殿。南宋紹興間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虎患,仍名伏虎寺,一說寺後山狀如伏虎而得名。又稱虎溪禅林。明時建羅漢堂,塑500阿羅漢,技藝超絕,後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貫之和尚偕徒可聞、寂玩、帷密重修,歷經20載告成,名虎溪精捨。太史蔣超題書額“伏虎寺”(今系補書)。計有殿宇13重,為山中大剎。光緒十年(1884年)僧靜安繼修。1953年整修,1979年全面大修,1982年在寺內建塔亭一座,將原聖積寺“華嚴銅塔”移此。寺外有坊二:一名伏虎寺,一名布金林。廊橋三:虎浴、虎溪、虎嘯。寺前曾有太湖庵、三一庵。後有香巖寺(西域香巖尊者居此)。左有龍神堂、無量殿,右有玉皇樓。上行至解脫橋,左徑至新開寺(明萬歷三年大用和尚創建),附近曾有蟠龍寺(唐慧覺禅師開建)、羅漢寺、佛到寺(亦稱不到寺)、鐵峰庵。西南面至高橋,曾有靈巖寺。古籍載靈巖寺為寶掌禅師結廬舊址,歷朝增葺,宋紹興五年太尉王陵、漢州知州王陟施資重修,易名護國光林寺,元季毀。明初僧弘義、圓道重建,仍名靈巖。景泰間,僧寶峰增修三世佛殿,殿前為明王樓,東為伽藍堂,西為祖師堂。成化乙酉(1465年)憲宗敕賜“會福寺”匾額。弘治間僧本印擴建。極盛時,有殿字48重,僧眾千余,民間有“騎馬燒香”之說。明末,大部毀於兵燹。上行曾有棋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