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環抱中的“中國蠍形村”—冶底村
日期:2016/12/14 11:01:39   編輯:古建園林在巍峨的晉普山腳下,有一個鐘靈毓秀的山村。論歲數,它已有近三千年;論形狀,它像一只肥大的蠍子;論地勢,它像一個“聚寶盆”。這就是被稱為“中國蠍形村”的歷史文化名村——冶底。
冶底村位於澤州縣南村鎮西南,東依晉普山,西接清化古道,北枕高崗嶺,南沿冶底河。冶底村歷史悠久,古代文化的積澱在這裡熠熠生輝,造就了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它古老神奇,卻耐人尋味。
從高處往下看,岱廟村形似一只蠍子
全國獨一無二的蠍形村落
在中國成千上萬個村莊中,冶底村的形狀獨一無二,令人叫絕,一些專家稱之為“中國蠍形村”。
對我們的到來,冶底村村支書李團甚是熱情。村子的形狀怎麼會像蠍子?對於記者的疑問,李團拿出手機打開微信,一幅蠍子形村莊的水墨畫映入記者眼簾。李團的微信名稱就叫“山西最美旅游村”,這個村干部正在用新媒體宣傳著自己的家鄉。這幅圖是仿照著村莊的形狀畫的,由於比例縮小,看起來更加逼真,活靈活現的一只 “蠍子”。“要想一睹其真面目,還得爬到南山頂。”李團說。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開始爬山。
果不其然,站在冶底村南山頂俯瞰,該村坐落在一個小盆地裡,整個古村猶如一只頭東尾西的蠍子,靜靜地匍匐著。位於村東北土崗的寨上與位於溪水南邊的奶奶堂正是蠍子村的兩個鉗角,位於村西北的岱廟則是蠍子村的尾刺,這些與三角形的村莊民居相連,恰似一只活靈活現的巨蠍趴臥在黃土地上。
看著奇觀,吸著山花香,頓時心曠神怡。
李團介紹說,有專家在冶底考察後認為,蠍子形的村莊,反映了中國古老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蠍形村正好與二十八星宿中房、心、尾三宿的天蠍星座相對應。這個對應關系不僅揭示了中國“天人合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證明了蠍形村的悠久與神秘。也有專家認為,蠍形村落的形成是村民沿道而居,無意而為。
不管是祖先有意造化,還是受地理條件限制自然形成,“中國蠍形村”已經成了冶底的代名詞,它以其特有的形制為古村增加了一抹神秘色彩,也吸引著人們慕名前往。
“岱廟五奇”讓人歎為觀止
在冶底村最西邊,屹立著一處國保建築——岱廟。許多人來冶底,就是沖著岱廟而來的。此處廟宇,集園林、石雕、磚雕、木雕、壁畫、奇觀等為一體,記者數次游覽,也總是“看不夠”。
岱廟是紀念東岳大帝的神祠,始建年代不詳,現有建築多是宋代或明代重新修建的。廟宇分為上下兩院,其建築之精當,實為罕見。岱廟兼具北雄南秀獨特園林式的風貌,“其廟聖境者,龍泉水滿,竹木森然,池畔之漣漪,檐下之松青,殿宇廊庑次第行列,規制隆峻”,正是此廟宇的真實寫照。
廟內有一舞樓,為平面正方形,單開間,寬約7米,台基高1.03米,4根砂石柱撐起一個飛檐挑角的十字蠍山屋蓋,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整個樓不用一根鐵釘,為八卦形木構架,此為岱廟之一奇。據權威專家考證,此為中國現存歷史較為悠久的舞樓,是研究中國地方戲曲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舞樓南邊有一魚沼,又叫寒潭、放生池。占地約100平方米,為引山泉而成,其奇特之處在於可預報旱澇。魚沼內有石雕龍頭、虎頭各一,龍頭在上,虎頭在下,水淹龍頭為澇年,虎頭外露為旱年,龍頭不淹,虎頭不露,則風調雨順。冶底村百姓屢試不爽,為岱廟之二奇。
魚沼東面2米左右有一古井,村民叫它龍泉井,井口不大,尺多見方,井水甘甜,大旱不枯,大澇不溢,與魚沼近在咫尺,卻不屬同一水源,其水位比魚沼高出1米多,與魚沼水質也不一樣,在這裡,“井水不犯河水”,此為岱廟之三奇。
岱廟內還有一株生長約7000年的古銀杏樹,樹高25.4米,盤根14.6米,樹冠東西13.1米,南北14.6米,主枝以上原為8枝干,但有6根已被鋸掉,從遺留痕跡來看,每根做屋梁都綽綽有余。該樹號稱“銀杏王”,是我省現有銀杏樹中最大的一株,也是全省所有樹種中最粗大十大樹王之一。最讓人稱奇的是,該樹有雌無雄,單獨孕果,而一般情況下,銀杏樹多為雌雄相伴,方可開花結果。廟內還有兩株“人”字型桧柏,其樹干初露地面,分別為兩株,繼而又合二為一,然後筆挺直上,呈“人”型。這兩株古柏是自然天成,還是古人刻意造就,一直是這裡的一個謎。此為岱廟之四奇。
以上皆為舊有的奇觀,59歲的守廟人董相林說,近年來岱廟又多一奇——“斷臂維納獅”。記者看到,門前台基下方,左右分峙著兩個威武雄壯、高兩米余的砂石獅子。董相林說, “文革”時期,二獅被砸斷雙腿,並將西側之獅掀倒,數年前才被村人重新吊置於原座之上。二獅失去前腿,仍可巍然屹立,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斷臂維納獅”,此乃岱廟之五奇。
除了“五奇”之外,岱廟內還遺存著十分罕見的歷代石雕與石刻,有鳄身龍,有蟒身龍,有三爪龍、四爪龍、五爪龍……尤為重要的是正殿門框上的石雕,精美絕倫,為全國僅有,據說當年一個美國人想花20萬美金購買,村民都捨不得。
這些古跡,無一不是研究中國古老文化珍貴的資料。因此,守廟人董相林說,數十年來,岱廟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專家學者前來。
古屋古街古道,處處是古韻遺風
冶底村美,美在古樸。穿梭在狹窄的古巷裡,小腳老太盤坐在石墩上,讓人有恍如隔世之感。走進那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葡萄架、黃瓜秧、韭菜盆,一席之地上,生機勃勃。數百年來,這裡的人們過著簡單而饒有情趣的生活。
據史料記載,冶底村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末期,秦王嬴政由陝西鹹陽東行泰山祭神,曾駕臨此村。漢末,這裡工商業已很發達,到明清時期,作為晉豫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鎮,呈現出“家上千,人上萬”,街巷長達三裡,店鋪林立,字號興隆的繁榮景象。隨著商業的發展,這裡最終形成了頗具漢唐遺風的冶底文化。
品味古文化,就不得不看其古建。村中石板鋪就的古路,彎曲街道兩旁的古院落、店面、閣樓、影壁,這些都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蠍形村的古韻遺風。
在村裡老教師趙銀河的帶領下,記者沿著前後街將“趙百萬”院、棋盤院、當鋪院、東西旗桿院等40余處頗具規模的民居建築走了個遍,可謂“大飽眼福”。冶底村的民居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它們沒有達官顯貴的森嚴,也沒有鄉紳富戶的奢華,它們以四合院、棋盤院等中國古老的庭院布局為主,院落的坐向、主房、院門都與中國風水觀一脈相承,比較符合黃金分割率,符合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特別是南北棋盤院,各有個呈“田”字布局的院落,其獨特的構建,集中體現了追求藏風聚氣、人旺財發的傳統文化。矗立於村東北高崗上的古寨,取名“祗園”,外圍是城堡,走進去別有洞天,是座四合院,堞樓箭垛仍存,氣度昂然,讓與記者同行的自駕游客啧啧稱奇。
旗桿院主人董有富自豪地說,明清時期的冶底工商業發達,所涉行業有旅店(含騾馬店)、鹽店、票號、當鋪、染房、油坊、鐵匠鋪、飯鋪,共有200多家。其中“貴興通”、“廣聚興”、“三和堂”的生意最為紅火。董有富的祖上就經營著有名的“貴興通”,這個老字號在清中晚期相當出名,後來董姓家族把生意做到了河南河北等地。現村裡至今遺存著兩條完整的老街和多處古店鋪,讓人在回味之余別有穿越之感。
冶底村名的由來與其冶煉業發達有關。在這裡,記者見到了同陽城砥洎城一樣的“銅牆鐵壁”——用坩埚砌牆修成的房子。雖說規模不大,但也是這個古時冶煉重鎮的一個烙印。
出了村,繼續往西走,步行幾百米,即進入一片田地,前面是座青山,村支書李團顯然被這美景吸引,一路對著青山吶喊“你好”,回聲響徹山谷。不知不覺,腳底下已是青石路,這就是歷史上聞名的清化一大道。
冶底村自古被稱為“晉豫陝通衢之地”。古時的“清化一大道”是西通秦陝,東經清化(今河南博愛)、新鄉而達齊魯,聯接長安、洛陽、汴梁的重要驿道,是古代晉、豫、陝各省官、商、兵、豪和百姓運輸物資的必經之地。
古道上清晰可見的馬蹄印,深可達十幾厘米。古道並不難走,全是青石路面,只不過雜草叢生,已不夠一馬車寬。去三裡,回三裡,蜿蜒曲折,重走清化大道,別有一番風情。
吸引資金開發旅游,“千年古村”迎來新機遇
今年7月,全省“最美旅游村”評選出爐,冶底村榜上有名,這著實讓樸實的村民興奮了很久。但目前一個尴尬現狀是,有好的旅游資源卻無力開發,以致於冶底一直打不出名頭。
記者采訪中,偶遇三四撥“驢友”,他們都是聽說“冶底村不錯”,專門前來的。19歲的大學生翟子璇和她的同學們在村中逛了一天,她說,“冶底不愧為千年古村,自然風光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就是來時的路不好走”。而更讓人感覺不便的是,村裡目前仍無一家“農家樂”。資深“驢友”李先生說,他們“驢友團”經常騎自行車來冶底,但每次來都沒地方吃飯,只得再騎往李寨就餐“補給”。
與皇城等歷史文化名村相比,在開發旅游方面,冶底確實是慢了好幾步。村民們守著古村落這塊金字招牌,腰包卻一直沒有鼓起來。開發旅游,村民期盼,村兩委也在努力著。
正如一頭剛睡醒的雄獅一樣,冶底村現在“雄心勃勃”。“我們准備吸引社會資金開發旅游,真正打造最美旅游村。”李團介紹說,目前村裡已有了大致規劃,計劃在村西修建跑馬場、垂釣池、百畝采摘園;重點推出“重走清化古道”、“體驗古民居”等特色項目,打造一條“冶底一日游”經典線路。與此同時,鼓勵村民開辦 “農家樂”,讓冶底能吸引來游客,留得住游客。
歷史檔案
冶底董姓村民為董仲舒後裔
冶底村民以董姓居多,全村3100余口人中,董姓近2000人,為澤州八大姓氏之一,有資料表明,董姓村民為西漢名相董仲舒後裔。
董仲舒為西漢哲學家,其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首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西漢末年,王莽改號為新,大殺漢臣,西漢故臣後裔不得不四處逃命,名相董仲舒之後裔也難逃此劫,歷盡千辛萬苦,最後在冶底村落腳。該村出土的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的《明壽宮對溪董公暨配韓氏合葬墓志銘》記載:“公姓董氏,諱子軌,字秉元,號對溪,為澤州冶底裡钜族,派出漢相仲舒之裔。尋得宋元碑,而董姓多著,時遠近皆稱冶底董大姓”。
(來源:太行日報·晚報版 記者:常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