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桂林逍遙樓正在加緊施工,5月底可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桂林逍遙樓正在加緊施工,5月底可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日期:2016/12/14 11:02:38      編輯:古建園林

一度在桂林歷史版圖中清晰可見的逍遙樓,曾被紛飛的戰火吞沒,如今,不斷被挖掘的桂林文化力量,讓這座1300多年前的桂林名樓再次回到桂林城的版圖中,回到當代桂林城市記憶中。逍遙樓建設進展如何?這項文化地標建設背後,凝聚了多少桂林歷史文化的點滴精彩?昨日,記者再次探訪建設中的逍遙樓。
現場:精工細作 尋求歷史原貌“最接近”

  5月6日上午,由於陣雨不斷,位於解放橋西北角的逍遙樓施工工地暫時停止了作業,但在濱水廣場二層平台上,這棟承載著1300年來桂林歷史文化記憶的逍遙樓,正在工匠們的汗水澆灌下“茁壯成長”。

  目前,逍遙樓的建設高度已到一層的斜屋面。據介紹,為了便於維修與牢固起見,逍遙樓主體使用混凝土框架結構,48根直徑為40-50厘米的柱子已經澆灌好,8米多高的逍遙樓主體已經成型。

  “逍遙樓古建築造型多,對工藝要求多且細,僅是斜屋面,就需要多次調整。”負責施工與現場管理的小唐告訴記者,約50人的施工隊伍,均是精工細作。

  走進逍遙樓施工現場能看到,由於逍遙樓是仿唐宋建築風格,因此斜屋面不同於其他屋面,屋面過十幾二十厘米就要升高,因此,得在腳手架上,軸線、標高線上下左右穿梭,而工人們制作的模板也被切分得很小。

  “快了做不出好東西。”小唐深感責任重大。據小唐介紹,逍遙樓整個樓體高約23米,建築面積約630平方米,擬按仿唐宋古建風格的二層三檐閣樓式進行重建設計。而觀景層在樓高15米左右處。

  主體工程完工後,將進入內外裝修階段,要求更審慎。“在內外裝修階段,要格外注意細節,精雕細琢,哪怕是一釘一鉚也要考究。”市委、市政府對此提出了高要求。秀峰區文化局副局長李偉告訴記者,為盡量貼近當時的歷史風格,來自市文物局、市規劃設計院以及市規劃局的古建築專家,對逍遙樓的外形、用材、雕刻等歷史文化元素落定的細節一再商榷,以求更好地再現當時歷史文化風貌。

  據介紹,按照此前計劃,如果工期順利,5月底可完成主體工程,10月可建成對外開放。屆時,逍遙樓將與靖江王府共同形成桂林歷史文化集中展示區。
重建:讓1300年前的城樓進入當代城市記憶中

  據了解,早在10年前,“逍遙樓”重建就已被納入桂林古城風貌建設的討論之中,以創造、強化桂林古城風貌特色,但之後被擱置了下來。

  10年之後的2014年,市委、市政府再一次著手將桂林散珠碎玉式的歷史文化系統梳理、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逍遙樓的重建呼之欲出。2014年10月中旬,相關部門經過反復比選,最終確定了在離逍遙樓歷史原址最近的解放橋西頭北邊、濱水生態廣場平台上重建逍遙樓。

  “逍遙樓自古以來就是桂林的文化地標,是桂林城歷史十分悠久、極具觀賞價值的文化景觀之一。重建逍遙樓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文化工程。”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對逍遙樓重建,我市相關部門進行了多次缜密的梳理以及熱烈的討論。

  由於歷史上的逍遙樓消失後,在史料中未能找到任何具體的形態資料。因此,逍遙樓的設計團隊表示,對於逍遙樓的重建,主要依據掌握的逍遙樓歷史要素、唐宋建築的風格特點及古建制式法則、現代建築技術材料的應用、當前逍遙樓重建基址現狀條件及現代城市規劃要求對逍遙樓進行重建設計。


展望:一枚嶄新的歷史文化地標

  “重建的逍遙樓不僅是市區觀賞漓江的最佳人文景點,更是桂林歷史文化延續傳承的重要載體,將成為一枚嶄新的歷史文化地標點亮桂林城。”談及逍遙樓帶來的社會效應,秀峰區文化局副局長李偉的言語中信心滿滿。

  秀峰區政府作為負責逍遙樓重建的業主單位,其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逍遙樓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逍遙樓的重建將喚起人們對歷史文化的重現,引領人們去認知、挖掘桂林的歷史。

  據文史學者們推斷,逍遙樓應該建於李靖建築桂林城的“子城”的時候,時間應在公元621—711年之間。而逍遙樓的歷史從唐代起便沒有斷代,最終被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期間,桂林城屢遭日機襲擊,逍遙樓被毀。為了便於城區人口的疏散,1939年,逍遙樓的城牆被拆,全部石料用於修築中正大橋(今解放橋)。逍遙樓石碑,也移至七星公園的普陀山進行保護。”秀峰區政協副調研員、正陽東西巷歷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組副組長何瓊羽介紹道。

  何瓊羽非常注重逍遙樓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據他介紹,最早,逍遙樓是作為一個防御工事進行建造的,因此,除了達官貴人,一般百姓比較難接近它。因此,逍遙樓在歷史上的記載極少,只在詩詞和歷史地圖中覓得一些蹤跡。他說:“目前已經收集到有關逍遙樓的詩詞文近20篇,有的寫得非常精彩。”

  除歷代名人的詩賦外,還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對“逍遙樓”的題字。據何瓊羽介紹,顏真卿並沒有來過桂林,他的書法作品當時如何來到桂林,也沒有確說。有人說是南下官員帶來的拓本,也有人說是派人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的逍遙樓摹勒而來的。

  然而,就是這些不斷被挖掘整理出來的關於逍遙樓的文史資料背後,緊緊系連著桂林城的歷史記憶,是桂林歷史文化的一個地理“故鄉”。

  “逍遙樓承載了桂林城的歷史滄桑和文化輝煌,可謂是桂林城市頗具影響的文化符號。”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江田祥表示,重建逍遙樓,對於喚醒人們對逍遙樓的歷史記憶、挖掘和弘揚桂林的歷史文化、提升桂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質,豐富和發展桂林旅游文化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