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鄉裡莊村
日期:2016/12/14 17:47:06   編輯:古建園林裡莊村
陳霞鄉地處休寧縣西南部,距縣城25公裡,全鄉共轄10個行政村,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490多人,土地總面積506公頃,是一個以糧林茶並舉的山區鄉,全鄉境內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新安江源頭的主河流------率水河橫穿境內。全鄉有林地面積71088公頃竹林面積6700畝,茶園面積479公頃,且大多數為高山無公害茶園,其中由茶業部門頒證的無公害茶園基地280公頃,年產干茶111噸以上,其中名優茶29噸,產量居休寧縣前位,尤其是黃山霞雨茶廠開發生產的霞雨茶以其色澤潤綠、峰苗挺秀、茲味鮮爽等獨特的品味,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睐。陳霞不僅自然景觀優美、具有多處人文景觀、如建於乾隆年間的登封樓和徽派建築的古民宅至今仍保存完好,具有較大的欣賞價值。
陳霞鄉鄉政府所在地距休寧縣城25公裡,距黃山機場25公裡,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交通變得十分便捷。
陳霞鄉素有“朱升故裡、霞雨之鄉”的美譽。明朝開國謀士朱升及大教育家陳栎就出生在這裡,回溪村至今仍留有“筆架石、望星台、大賢廟、避賢台、思賢嶺”等遺跡。明朝建國前,朱元璋曾多次拜訪過朱升,他向朱元璋獻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策,被朱元璋采納後統一江山,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九字策”相隔600多年後被一代偉人毛澤東所引用,推崇備至。
陳霞鄉人文底蘊豐厚,有“五裡一潭溪,十裡三賢子”美稱。“五裡一潭溪”是指回溪、潭溪、籐溪、寧溪、灘溪和當溪;“三賢子”是指朱升、陳栎(陳太儒)、倪士進。陳霞在古代是交通要道,有七省通衢之稱,是當時新安江三大聞名水運碼頭之一,現存的牌樓口碼頭仿佛還在訴說昔日徽商的輝煌,休婺古驿道至今保存完好。宋朝王安石經過陳霞時曾賦詩一首“離家當日尚炎風,叱馭歸時九月窮。朝渡籐溪霜落後,夜過麾嶺月明中。”最著名的霞贏十大景點如今只剩下登封樓、望月台和籐溪古渡。
“霞雨茶”聲名遠播,年產高檔名優茶1.5萬公斤,有國家頒證的無公害茶園333公頃。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題詞一首“賞黃山勝景、品霞雨名茶”。回溪桂花梨久負盛名,為當時貢品中的極品。
朱升(1299~1370),字允升,號楓林,休寧回溪台子上村人(現陳霞鄉),與朱熹同宗。受亦儒亦農之父朱秀和大家閨秀之母汪氏熏陶,朱升自幼好學,先後師從陳栎、黃楚望等名家,開館講學於故裡、紫陽書院、商山書院、歙縣石門、鄭莊等地,人稱楓林先生。朱升19歲中秀才,46歲中舉人,50歲任池州路儒學學正,卻不棄耕作,“春深雨足長青草,數畝山田自可耕”。
朱升59歲那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圍徽州府城。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萬箭之簇,獨立城下,說服守城元帥福童開城歸降。朱元璋又攻婺源,卻久戰不下。聞朱升大名,便拜訪朱升,朱升留下錦囊計避而不見。朱元璋依計而行,一舉獲勝,從而更加欽佩朱升,決心再訪。得知朱升遁居石門,朱元璋接受一訪教訓,將所率衛隊佯裝成商隊,由江西繞浙江,過連嶺,悄悄來到朱升教館前,請求朱升輔佐他打天下,朱升避之不及,婉言拒絕。朱元璋無奈,又懇求安邦定國的大計。念天下之亂,生靈塗炭,學當救國,朱升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對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朱元璋一聽,心中豁然大亮,當即拜朱升為中順大夫。
此後,朱升備受朱元璋器重,連年被征召問策,助朱元璋克饒州,下處州,搗江州,尤在鄱陽大戰中,知彼知己,以先發火器、次發弓弩、再短兵擊之等計,大敗陳友諒,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范例。
蒙朱升“三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余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征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71歲時,以年邁和“祭掃祖茔”為由告老還鄉,次歲病逝於故裡。他60多歲在故裡建樓時,朱元璋曾親筆題“梅花初月”匾賜之。
朱升與子朱同均為明代著名學者、政治家。毛澤東主席對朱升的政治、軍事才能推崇備至。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毛澤東主席借鑒、弘揚朱升“九字策”精髓,號召全國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深刻闡明了他一貫主張的政治、軍事、外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