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元上都遺址簡介

元上都遺址簡介

日期:2016/12/14 11:01:42      編輯:古建園林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與多倫縣,處在蒙古高原的東南邊緣,曾是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年)和其後元代各帝的“夏都”(1274—1368年)。遺產區面積25131.27公頃,包括整體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關廂、防洪渠、墓葬群等遺址遺跡;緩沖區面積150721.96公頃,涵蓋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禁祀”等傳統人文景觀以及濕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觀在內的遺址環境。
  元上都選址於上都河北岸水草豐美的金蓮川草原上,北依龍崗,南臨灤河,史籍贊其“龍崗蟠其陰.灤水繞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分布范圍約18平方公裡。它完整呈現了元代“夏都”的整體格局與營造特色,是中國元代都城系列中創建最早歷史最久、格局獨特、保存最完好的遺址。
  現存遺址由城址(含宮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關廂和城市防洪渠組成。遺存類型有城牆、城門、道路、護城河、防洪渠,以及宮殿、寺廟、商鋪、民居、倉庫等各類建築基址。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邊長2200米,面積約484公頃,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部分環套而成,明顯引用了中國古代中原地區都城規劃的設計傳統。三重城牆外均設有護城河,城外西北面的鐵幡竿渠是整座城市的防洪設施,體現出濕地建城的特殊需求。
  元上都由成吉思汗之孫、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大一統的王朝元朝的第一個首都,地處亞洲北方草原游牧區與中原農耕區的地理交界處,是連接漠北蒙古族興起之地與中原漢地的交通樞紐。史書記載其“北控沙漠,南屏燕薊,山川雄固,回環千裡”,“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都說明了其地理位置對於有效控制漠北和遼東,加強與中原地區聯系的重要性。
  元憲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建立“金蓮川幕府”;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漢族幕僚劉秉忠在桓州東、灤河北“選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開平府”,作為忽必烈藩王駐地所在: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稱汗,開平成為臨時都城;中統四年(1263年),“升開平府為上都”,元上都正式成為元朝都城;中統五年(1264年),改燕京(今北京)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建成,稱大都。
  自此,蒙元帝國實行以大都為首都、上都為夏都的“兩都巡幸制”。元朝歷代皇帝為避暑熱,每年夏天率文武百官、嫔妃侍從到上都避暑游獵和處理政務;並與漠北蒙古貴族聚會與此,按照蒙古習俗舉行一系列宴會、狩獵、禁祀等活動,包話皇帝登基、詐馬宴等蒙古族統浩階層的慶典傳統,以加強朝廷對擁有強大勢力的漠北蒙古宗主貴族的聯絡與控制。
  1358——1368年間,元上都在元朝末年農民戰爭中受到破壞。明代初期(1430年之後)廢棄為遺址後,長期處於自然保存狀態,完整保存至今。
  元上都作為忽必烈的龍興之地、蒙元帝國百年風雲的權力中心之,在此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宗教、文化、軍事等歷史事件,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范圍產生過顯著的影響。多種語言的、豐富的文獻史料與遺址保存的完整性,使其具有久遠和廣博的考古研究潛力與魅力,對當代乃至今後的人類文明與文化進程仍具有啟示與發現的意義。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