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武夷山市五夫鎮

武夷山市五夫鎮

日期:2016/12/14 17:43:47      編輯:古建園林

武夷山市五夫鎮

武夷山市五夫鎮

    歷史文化名鎮大多有著豐富的古建築、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如何才能延緩古城鎮的衰敗,讓其重煥榮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武夷山市五夫鎮在探索——

    武夷山市五夫鎮,自古就有“鄒魯淵源”之稱,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是朱子理學的形成地。自從2010年12月,國家住建部及文物局將五夫列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後,這張國家級的名片為五夫朱子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創造了很好的機遇和條件,但同時對五夫鎮朱子理學遺跡及古建築的保護也帶來更大的壓力。

    比起烏鎮、周莊等馳名世界的江南古鎮,五夫鎮旅游開發起步較晚,這也意味著其開發潛力巨大。1月12日,在五夫鎮土生土長的鎮文保員姜立煌告訴記者,2010年12月,在頒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牌匾的時候,鳳凰衛視執行副總裁兼中文台台長王紀言感慨地說:“五夫早就應該擁有這個榮譽了。”

    興賢古街的價值

    “五夫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自己去讀。”姜立煌說,五夫這本“書”裡,興賢古街是其中不得不讀的內容。

    興賢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陽坊、雙溪坊等六個街坊組成,始自五虹橋,終至文獻橋(又名雙龍橋),全長1000余米。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布,名人學者雲集。這條古街,雖經1000余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家王輝多次走訪五夫。他在《人文武夷——五夫日記》中寫道:中國社會沉重的歷史,決不可能使一個地處僻遠的古村,落得一身輕松。歷史的印跡如此多地聚積在五夫,聚積在這條歷經風霜雪雨的古街上,這便是它無法抖落的文化身份。

    興賢古街裡的興賢書院,是朱熹講授理學的正規場所,是五夫這本“書”裡厚實的一頁。姜立煌介紹,作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書院門樓屋檐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2011年11月,歷史學者閻崇年在游覽興賢書院時感歎:“沒想到五夫還有這種建築文化,可以想象,當時的五夫人是多麼的有信心和底氣。”

    在興賢古街,有一條清澈的小水溝在流淌,從籍溪分流而進的它,滋潤著這條千年古街和古街上的人們。記者數了數,這條古街裡有不下五處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市文物與文化遺產管理所陳劍輝所長表示:這不僅在武夷山、南平,乃至福建省都屬難得。

    更難得的是,古街裡的許多宅子裡還住著人。姜立煌說,沒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過是文化的遺跡,是死去的歷史。因此,保護古村落,現在的主流觀點是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這樣才是整體的、活態的保護。

推薦閱讀:

池州東流老街古建群亟待保護

考古人員證實秦始皇祖墳達百萬平方米

合肥境內發現明末清初古墓群

游客攀爬元代古塔拍照摔落 致塔頂剎座斷裂


    古街保護的糾結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镌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鐘秀”、“籍溪勝境”、“紫陽流風”、“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手書的橫額,並聳立著“興賢書院”、“劉氏家祠”和朱子巷、五賢井等處建築及古跡。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霉爛的木板。五夫鎮黨委宣傳委員彭小斌介紹,部分房子不是現在居民的祖宅,在搬到其他地方之後,他們基本上就沒有管理了。

    一位翁姓居民表示:“住在這裡習慣了,房子壞得差不多後,如果能直接就在這裡蓋新房子是最好的。”據了解,他的這種想法是大部分居民的想法。

    一直以來,對古街、古村落保護的方式,提倡在不會破壞建築的情況下,盡量使大部分的建築得到使用,這樣才會及時發現每棟建築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延緩建築的老化。同時,加固或改造部分建築的內部結構,使處於危險狀況下的木結構能夠得到有效的修護,避免事故的發生,並且拆除一些後來改建搭建的內部構築物及設施,重現當地傳統民居的特色;拆除沒有保留價值的建築和違章建築,開辟出的空地作為公共空間供當地居民及游客活動使用或原址重建,才能使整個街道立面景觀連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加大古鎮的保護力度,五夫鎮正在編制《五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發展規劃》,目前有關專家正在進一步審查。可規劃沒有頒布之前,缺乏依據的鎮政府在保護過程中卻十分糾結:該管的不好管,應處理的不好處理。五夫村村委連瑞貴告訴記者,大部分村民都表示,現在不會去拆老房建新房,也同意到時候按規劃修整現在的老房子,卻不大願意搬遷到五賢小區。

    出於保護歷史文化名鎮的需要,著眼鎮區總體布局和規劃,有效緩解村民住房需求、改善居住環境和避免無序建設,五夫鎮采取了以地換地的方法試圖解決古鎮保護與村民住房需求的矛盾。五賢小區就是這種辦法實施後的產物。五賢小區位於鎮區東側大埠山,距離興賢古街約一公裡。從高處俯瞰五夫鎮,可以看到全新徽式建築的五賢小區與古樸的興賢古街在鎮區兩端和諧輝映。結合新農村建設,五夫在鎮區內規劃建設五賢小區,引導有住房需求的村民到新區建房。首期計劃投資1200萬元,目前五賢小區已征地93.7畝,30戶住宅建設完工且已入住。

    據了解,古街老居民葉世貴已經與鎮政府達成了協議,在五賢小區選好了地塊,年後就可以動工建新房了。葉世貴去年計劃用老房子附近的一塊地蓋新房,由於不符合相關條件、影響鎮區總體布局,被鎮政府叫停。而後,鎮政府多次與葉世貴協商,鼓勵他去五賢小區選地建房。

    “雖然財力非常有限,但為了保護興賢古街,我們必須做出努力,並尋求各種解決方法。”五夫鎮鎮長周建平表示。

    保護與開發並重

    對古鎮、古街、古村落的保護,不能單純地進行保護,而應保護為主、開發為輔,保護是根本目的,但需要通過合理的開發來保障保護措施的順利施行。

    翻開五夫這本“書”,可以看見,五夫擁有豐富的傳統農耕文化資源,田園風情、市井風情和風味特色小吃構成的鄉村街景,彌漫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氛圍,再加上在五夫孕育、形成和發展的朱子理學,二者結合構成了優美的鄉村景觀,具有良好的旅游發展前景。

    五夫鎮黨委書記黃崇躍告訴記者,五夫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了很多旅游開發公司前來洽談,“但很多方案由於缺乏全盤或者長遠的規劃,都被我們拒之門外。”黃崇躍說,五夫古鎮開發,古跡保護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因為我們走的每一步都關系到子孫後代,必須慎重。”

    五夫朱子文化旅游的開發,不僅有助於古鎮的保護,而且有助於武夷山吸引更多中高端游客、優化旅游結構和提升旅游品質。早在2003年,武夷山就成立了朱熹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並獲得了五夫朱熹文化旅游業務專營權,但至今沒有實質性的運作。不久前,五夫鎮政府向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提出了《關於請求加快實施朱子文化旅游開發建設的請示》,希望能調整開發經營主體,加快五夫朱子文化旅游的開發步伐。

推薦閱讀:

池州東流老街古建群亟待保護

考古人員證實秦始皇祖墳達百萬平方米

合肥境內發現明末清初古墓群

游客攀爬元代古塔拍照摔落 致塔頂剎座斷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