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300年古村風情
日期:2016/12/14 17:55:24   編輯:古建園林靈泉古村
靈泉古村
花樣繁多的民居建築
在靈泉古村漫步,不經意間就可以遇到在其他村子已經不多見的毛驢套著的四輪車,扛著铧犁牽著耕牛的老人從南城門前的關帝廟前走過。每走進一戶人家,都能感受到村民的淳樸善良、溫順謙恭。沏茶讓座,遞煙送水,熱情得讓人感覺不是來做客,而是回到了久別的家中……
歷史悠久的“有莘國”
從山西臨猗的吳王渡口跨過洽吳黃河浮橋,就踏上了黃河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古稱“有莘國”陝西合陽的土地。
合陽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地方。這裡古跡眾多,有很多夏、商、周、漢時代古韻遺存保留至今。這裡有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陵墓,也是《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關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古絕句的誕生地。還有我國現存漢碑中最負盛名的碑石之一,被我國書法界公認的隸書書法瑰寶的《合陽令·曹全碑》。這裡地傑人靈,有“四聖母”美譽的禹母、湯妃、太姒、太妊都出生在這裡。楚漢爭雄時,韓信從這裡出奇兵,以木罂渡黃河在山西安邑生擒魏王豹。商朝元聖伊尹、孔子高徒子夏、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老祖印光法師、舉薦“三蘇”的雷簡夫、詩人李灌等英才賢哲輩出,名垂青史。聖壽寺塔、千佛洞、玄武青石殿等人文古跡,以及線腔木偶戲、跳戲、上鑼鼓、面花等民間藝術,無不閃耀著燦若星河的華夏文明。
富甲一方的“財東村”
靈泉村現有500余戶人家,城牆內的老村大約有200余戶,居住者大部分為老年人。
這個村和韓城黨家村一樣,多數人姓黨,黨姓也是這個村4個老姓之一。最早到這個村的是支家,據說漢末他們從甘肅敦煌遷來的。當時,合陽有個縣令是敦煌人,他們利用這個關系,遷徙到合陽。雖然他們來得早,但村裡留下的後人不多,現在約有四五家人。第二個到這個村的是黨家。黨家人是西夏後代,他們的先人是“軍人”,打仗留在了這裡。其他兩個老姓有李、王,但在村裡沒有後人,現在李、王姓都是後來到的。
自明末清初靈泉村初具規模到民國時期,村子當時有“四大家,八小家,二十四個勻戶家”之說,大的商號有“長發豐”“聚義永”“三義正”“恆聚昌”等,生意做到甘肅、寧夏、福建、廣東、上海、北京等地,下行貨主要是藥材、水煙,上行貨主要是絲綢、海產品。幾家大商號,來往不住別人的店,沿途有自己的店鋪。村裡的房子也都是那時蓋起來的,靈泉就這樣成了合陽有名的“財東村”。
但到了清末同治年間,由於戰亂,靈泉村大受挫折,到了民國初年,又被部隊搶走大量金銀財寶,靈泉村徹底衰落了。日子一直在繼續。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雖身處祖先遺留的珍貴房產之中,卻是粗茶淡飯、土炕簡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有些人家已然在翻新老宅蓋新屋,他們的生活狀態仍如同身居桃花源地一般安然。
花樣繁多的民居建築
靈泉村在黃河西塬畔,渭南市合陽縣東15裡。據說,早先村東南深溝內有一眼甘泉,極為靈驗,因此得名靈泉村。村西北、東北、東南各有一座土山,分別叫壽山、祿山和福山。村莊有一條小路與外界相連。
村莊分城內城外兩部分,城內三面環溝(東西北),並修有城牆保衛村莊,內城殘存的一段城牆據說是康熙年間修建,甕城城牆時間不詳。城門一共有三座,東西南各一座。除城門外,城牆為土制作,高處約7米高,厚半米到4米不等,周長約3000米。目前牆有倒塌斷裂,南面甕城城門及城牆尚完好。城內街道以東西為主,一共有兩條南北街,四條東西巷道。城內建築多為清末建築風格,房屋高大,氣宇軒昂。
靈泉村民居大部分仿照北京四合院形式建築。院落大門外有上馬石、拴馬樁。上馬石四周雕有戲曲人物,吉祥圖案。拴馬樁造型奇特,是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稱為“莊戶人家的華表”。進大門,兩側看牆刻著對聯式的家訓,文采、文意頗深。迎著大門是刻在廈房山牆上的照壁,照壁有精美細致的磚雕圖案,也有在照壁下放石獅子的,意在鎮宅避邪。上房中門都由木格子組成,木格子後糊紙,稱“糊門”,糊門有“金榜鎖梅”一類圖案,做工精細;下有浮雕戲曲故事或“蘭桂齊芳”“平安富貴”等吉祥圖案。上房供奉祖先牌位,又兼紅白喜事待客。兩邊廈房住人,門房放置雜物。若院子為兩進式,中間有腰房,從門房腰房到上房依次升高,取“步步高升”之意。
身在靈泉村,人們感知的不僅僅是豐厚的建築文化,甚至還有民族融合的歷史、宗教文化、淳樸的民俗文化等。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靈泉的古民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整體面貌,體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積澱,這是靈泉村古民居的魅力所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眾多歷史人為因素,村內的古建築很大程度上都遭到了無法挽回的破壞。
現在,有很多人在呼吁,要好好保護這裡的一磚一石。然而,如何真正讓這個曾經輝煌一時、名揚渭北地區的古村落、古民居流傳後世,再現昔日輝煌,應該是人們共同面臨的問題吧。
景區:中國黃河流域最大湖泊型濕地風景名勝區——洽川風景名勝區,位於在陝西省合陽縣城東20公裡的黃河岸邊,距西安160公裡,108國道和西禹高速公路縱貫合陽縣全境。已與兵馬俑、華山、黃河壺口瀑布形成陝西東北部神奇的旅游“金三角”。生長在洽川濕地上的蘆葦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野生自然蘆葦蕩群,面積達10萬余畝。這裡是鳥的樂園,棲息著丹頂鶴、黑鹳、大鸨、大天鵝、蒼鹭等珍稀鳥類。
民俗:線腔木偶戲是合陽特有的古老提線木偶戲。民間俗稱“猴戲”“線胡”或“小弦”,是傳統的三大木偶戲之一。合陽線腔木偶戲劇種有500余本,最受歡迎的是“三廂”(《萬寶箱》《西廂記》《囊哉裝箱》)“二樓”(《谪仙樓》《鴛鴦樓》)等。它不僅是陝西地方戲的一枝奇葩,更是研究隋、唐文化及雕塑藝術對現代戲曲藝術影響的重要媒介。
除了木偶戲,面花藝術也是西府地區地方面食藝術一絕。東府的民俗特色非常濃厚,在倡導生態游的今天,開發濃郁的民俗旅游資源勢在必行。說實話,游東府,不看看線腔,不帶幾個面花回去,實在是一大遺憾。
推薦閱讀:
武漢江漢路步行街:往日賺人氣如今有隱憂
清代老宅“搬家”搭建精確到千分之一
蕭山舜湖村老祠堂煥發新活力
涼山木裡發現兩千多年前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