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古村落 養在深閨今人識
日期:2016/12/14 10:58:46   編輯:古建園林
最是初秋雨天,江南的雨水潤濕了微微泛紅的秋葉,當雙腳再次踩在鵝卵石上,遠處的青山如水墨鋪展開來,關於桐廬古村落的歷史、人文、民風都隨著眼前的青磚灰瓦,還有那些精致而又古老的雕刻緩緩而來……
桐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鐘靈毓秀之地、潇灑文明之邦”的美譽。在桐廬的青山綠水間,這些傳統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各個角落,它們是桐廬悠久、深厚文化底蘊的結晶。
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潛在文化旅游資源,把傳統村落培育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特色文化村,桐廬一直在積極的探索中。
桐廬共有9處傳統村落,分別是江南鎮深澳村、江南鎮荻浦村、江南鎮徐畈村、江南鎮環溪村、富春江鎮茆坪村、莪山畲族鄉新豐民族村戴家山村、合村鄉瑤溪村、富春江鎮石捨村及鳳川街道翙崗村。
古村落的保護與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許重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桐廬縣文管辦任職的,被人稱為古村落的“保護神”。看著古建築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凋零,他心疼不已;看著百姓們並沒有重視這身邊的“寶物”他更是心急如焚。他一邊自學相關知識,一邊走村入戶,積極呼吁各村鎮加大對村內古建築的關注與保護。
2002年,許重崗退休,但他保護和建設古村落的腳步卻從未停歇。在他的積極呼吁、縣鄉村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江南鎮深澳村成功申報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7年又被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桐廬古村落保護建設開始萌芽。
2010年,桐廬出台《關於開展農村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用5至8年時間對全縣保存較好,並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1000多幢民國以前的歷史建築進行搶救性維修,一場大規模的古村落保護建設行動在全縣拉開。
雖說因時代久遠,歲月侵蝕,很多古建築物亟待搶救修復,但真要保護起來卻並非想象中那麼容易。
一屆又一屆的縣文管辦工作人員傳遞著保護的“接力棒”,在每年近百幢古建築的修繕中,首先是要做好戶主的思想工作,要談,就得進得了百姓家門。
從2010年至2015年,深澳村先後修繕了50多幢古建築。然而修繕之初,縣文管辦的工作人員卻常常吃“閉門羹 ”:有什麼好保護的?修了有什麼用?……一些村民不理解。通過各村的古村保護聯絡員與縣文管辦工作人員的一次次進門,通過村兩委班子人員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百姓的觀念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直到2012年,深澳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藏在深閨的古村落被撩開面紗,呈現在更多的人面前,從游客那種欣喜若狂的眼神中,從攝影家一次次追隨的鏡頭裡,村民驚覺自己每日居住的房屋,自己每日忙碌的村莊都是一筆寶貴財富,而逐漸由古村落發展的旅游業更是給當地的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對於老桐廬人來說,說起古村落就不得不提鳳川翙崗,翙崗原名悔岡,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劉伯溫曾流寓於此,題匾“鳳翙高岡”,因此改名為翙崗。它位於桐廬縣東部,西抵縣城,北達富春,東南通杭州、紹興,群山巍峨,西北達金華衢州,水道綿延。翙崗處於經濟交通的要塞之地,凡經商,旅游的人前來,必定要在翙崗村短住,歷史上也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站在鳳川翙崗老街,村黨委書記吳軍龍正在施工點跟施工人員囑咐著什麼,他說老街的維修改造每個步驟都非常謹慎,小到每一塊青石板的擺放都有講究。
翙崗古意悠然,但其現狀仰賴搶救和規劃。從2011年開始,搶救性修復了翙崗村的嘉慶堂和康德堂等9幢房子,後來,又對43幢老房子進行防漏翻瓦等保護工作。在翙崗村,被列入縣級保護的古建築就有72幢,占地面積達23000平方米。
吳軍龍介紹說,翙崗村的保護發展,首先是請專家對古建築做了專項規劃,包括人行道改造,街面鋪設石板路以及污水治理工程等,以“保護第一,應保盡保”的原則,抓好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積極挖掘翙崗的歷史文化,探尋歷史名人足跡和古村落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古風翙崗”。
“歷史建築被稱為當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古村落更是反映了一個村莊、一個街區的興衰變遷,是幾代人的歷史記憶和情感維系。”桐廬縣文廣新局局長王樟松表示,桐廬縣始終珍視境內每一幢歷史建築、每一處歷史遺跡,加強對古村落風貌的保護,為的就是讓人們在獲得金山、銀山的同時,也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從2009年開始,桐廬陸續制定了《深澳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和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工作意見》《桐廬縣深澳歷史文化名村(荻浦、徐畈、環溪部分)保護規劃(2011-2020)》《桐廬縣鳳川街道翙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制定使得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實施有了明確的依據和方向。
歷史建築是傳統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桐廬縣也是杭州地區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啟動較早的縣(市)。2010年桐廬啟動農村歷史建築維修保護工作並出台《關於開展農村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用5至8年時間對全縣保存較好,並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1000多幢民國以前的歷史建築進行搶救性維修。
在農村歷史建築維修保護第一個五年規劃(2010-2014年)中,桐廬共計劃投入維修資金6000余萬元,向上級文物部門爭取補助資金4088萬元,到目前已完成重點維修歷史建築215幢,一般維修歷史建築500余幢。
“農村歷史建築維修保護第一個五年規劃(2010-2014年)已經完成,桐廬縣又著手開展農村歷史建築維修保護第二個五年規劃(2015-2019年)。”桐廬縣文管辦主任劉志方表示,目前,2015年農村歷史建築維修工程初步名單已經確定,待縣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公布後,即進入相關維修程序。
在做好農村歷史建築維修保護工程的同時,桐廬縣文廣新局還聯合縣住建局、縣農辦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歷史建築——桐廬縣各鄉鎮街道50年以上即1965年以前(含1965年)歷史建築的摸底調查工作,並於2014年年底全部完成。在此基礎上,桐廬縣文管辦擬定了《桐廬縣歷史建築保護管理辦法》,待縣人民政府正式下文公布後,向縣人民政府提交50年以上歷史建築名錄,按名錄掛牌保護,預計2015年11月份前全部完成。
保護只是讓古村落延續的最初的形式,如何活化利用,為一座座雕梁畫棟注入新鮮的生命力,才是桐廬人要思考的未來。
“在開發利用上,堅持做到‘五個結合’:將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城鄉規劃發展有機結合,與傳統建築文化完美結合,與美麗經濟自然結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整治融洽結合,與農房改造、‘三改一拆’整修結合。”桐廬縣住建局局長陸端平介紹,只有根據傳統村落各自不同的資源禀賦,找到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切切實實提高原住民的生活收入,才能讓村民認識到傳統村落的寶貴價值,才能重聚傳統村落人氣、重現發展活力,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正是如此,桐廬以不同村落的文化特色為出發點,培育“一村一品”,推出了“易理深澳”、“孝義荻浦”、“清蓮環溪”等鄉村旅游名片。在深澳村,你可以逛民國老街,看坎兒井,享受無人打擾的舊時光;在荻浦村,村內香樟林立、溪水潺潺。原先豬欄、牛欄經過美麗鄉村建設的“妙筆”,成為該村的新亮點,原生態成為一種“美麗經濟”;在環溪村,你可以觀賞百畝荷花,繞天子源溪,住古宅民宿,吃百壽宴,感受濃厚的藝術氛圍……
幾年的維修保護工作將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築保護下來的同時,傳承了建築本身所蘊含的文物信息、文化價值,同時維修後的歷史建築大多得到了有效利用,給百姓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眾多的祠堂、花廳、民居保護下來之後得到了合理的利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如愛蓮堂、胡家芝故居、茆坪村胡氏宗祠等。維修後的愛蓮堂成立了桐廬第一個農村書社,在這座古老的祠堂裡有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圖書室(為杭州地區公共圖書館“一卡通”服務點),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在深澳、荻浦、環溪等地,古村落的歷史建築維修工程有效地推動了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去年,江南鎮接待游客68.3余萬人次,餐飲銷售達到2628萬元。尤其是清明、五一、十一、端午等節假日更是呈井噴之勢。游客量帶來了巨大的消費市場,村民設小攤、開民宿、辦農家樂等第三產業的熱情高漲。
桐廬傳統村落“有效保護、適度開發”的工作機制,讓不同類型的傳統村落通過不同的保護模式實現了“自我復活”,然而古村落的保護與建設卻遠遠沒有結束。對於桐廬來說,一村一品的定位,村落文化的挖掘,規劃中與當地文化的融合以及隨著古村落名氣漸漸打響,對於前來投資的投資商的選擇等等,都是一道道要深化的課題。
雕梁畫棟在歲月的流淌中呈現古意綿長,古村的水系也將一直伴隨著村民淙淙流淌,古村落以其古老的身姿勃發出新的活力,與古村相依相偎的百姓日子,也正越來越紅火……
恰逢首屆中國古村大會浙江新聞發布會昨日早間在富陽龍門古鎮召開,有關古村落保護的議題,被民間有識之士,再次擺上前台,總結起來,古村落的保護,不是擺設,要活起來。
選在龍門古鎮發布古鎮保護與活化消息,本身就具備樣本意義——比如村婦倚溪淘米,備水釀酒,活著的氣息,躍然於紙。
方圓2平方多公裡的龍門古鎮,原住民還有1萬多人,基本也是未經歷大搬遷的原始狀態,同時也保留了大量明清古建築,游客湧來,能看古村小橋流水,亦能感同身受居民生活,從這點來說,龍門古鎮的保護,是一脈相承的,也是活著的繼承。
這種“活著”的保護,遠比推倒重建來得復雜和有難度。古鎮去年的保護費用,就已經超過了6000萬元,錢怎麼花,都有門道,細致到外立面不能亂拆亂改、甚至連屋頂上的一磚一瓦,也不能隨便上梁去揭,這樣的保護,算是到門了。
這些年,杭州乃至浙江對古村落的保護,在官方和民間,多有建樹。同樣以富陽為例,建築師王澍在文村的“鄉村實驗”,亦是另一種形態,其保留著杭灰石、黃黏土和鵝卵石的核心意義,同樣是見村如村的鄉愁寄托。
而另外方面,始於前年聲勢浩大鄉村禮堂的修葺,同樣也讓一大部分村落的老建築復蘇和重興。以臨安為例,給予鄉村禮堂“好家風”的內涵,使其生動,又富有時代意義。
當然,修繕得再好的老屋老房,不能缺少住人的因素。如果把人全部趕走,留下一個白天游客鬧猛、晚上空蕩蕩的觀賞品,也是不能長久的,人在,精氣神在,房子也不會隨隨便便結網掉粉,甚至倒塌。
從這個意義來說,保護古村落,是門學問。昨日,住建部傳統村落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羅德胤表示,古村落的保護,需要打造一個制度、文旅、公益等方面相結合的完整生態鏈,單靠政府保護不行,也要靠社會組織和普通民眾廣泛參與其中,才能把力量真正發揮出來。
因此,修葺一個“活著”的古村落,並不容易——而在其反面,是最不負責任的一拆了之,推倒重建,這其中有懶政思維,亦有民眾觀念問題。扭轉這種局面,同樣需要社會多方合力——不過,一個好消息是,就在今年,浙江將著重抓好1000個古村落保護,其中有資金的支持,也有觀念的重塑,執行到底,望山見水的鄉愁,就絕不是口號,而是可以盼得到的。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