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庭-湘北的水墨屏風
日期:2016/12/14 17:40:17   編輯:古建園林 南洞庭,湘北一道波光粼粼的水墨屏風。
從高空往下觀看,呈彎勾狀相連的東洞庭、南洞庭、西洞庭和彎勾中呈圓點狀的大通湖恰似一個草書的“心”字,龍飛鳳舞地展示在中國腹地。南洞庭正處在平穩的底部,是“心”的堅實依托。湘資沅澧四水如同強勁搏動的血管,正連接在“心”上。
洞庭湖岸邊東有岳陽,西有常德,南邊就只有縣級城市沅江市,南洞庭幾乎全部屬沅江市的轄地。靈秀的湖面,粗犷的葦蕩,娴靜的洲灘,富饒的平原,一年四季以綠色為主調,好一個美麗的水鄉澤國。
何不把槳南洞庭,浪遏飛舟
黃藍青白四色湖,時漲時落舟自橫
南洞庭,湘北的大家閨秀,大江南的華彩篇章。
億萬年前,亞洲東部的雪峰山脈北麓在地球的造山運動中塌陷,形成了偌大的洞庭湖和它遼闊的平原。值得慶幸的是還有湖中的赤山長島高昂著頭顱。今天,站在島上的制高點向東眺望,近1100平方公裡的南洞庭盡收眼底。
四水首先傾注南洞庭。東邊,湘江和資江在平原上打了一個漂亮的中國結,分三口匯集南洞庭;南邊,沅水穿越武陵山脈,進入南洞庭的庭院;而北邊,澧水走出雲貴高原的牽掛,參與南洞庭的大合唱。常年間,湘水呈黃色,資水呈藍色,沅水呈青色,澧水呈白色,大湖一望無涯,波濤洶湧,似一個偌大的調色盤,中和出了與天空相呼應的濃墨重彩,添上陽光的鮮紅與明朗,於是,南洞庭便有了“四色湖”的美麗。
夏秋時節,南洞庭正是水世界。四水與長江的洪流充盈它的每一個角落,水位陡漲,鋪天蓋地,連洲上遍生的蘆葦也沒了尖頂。南洞庭成為湖南抗洪搶險的主戰場,人民群眾的血肉搏殺使凶猛的洪峰潰退。入冬迎新,一江春水向東流,湖水迅速回落,湖洲便顯露出來,大湖邊就出現無數的小湖,湖連湖、湖套湖、湖抱湖、湖擁湖、湖牽湖,湖中有洲,洲中有湖,恰似隨意撒落的鏡子,映照純淨的天空。放眼望去,誰都要為在水一方的空靈和娴靜而浮想聯翩。
一馬平川的湖洲浩渺蒼茫,遙接那窄窄一線地平線。這是四水和長江年復一年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它們自由自在地造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頗為壯觀。其實,它們也有圓潤的坡度,沒見過山的湖區人便將高處稱之為山。水邊沙灘上撒播著一層層漂亮的貝殼,裡面一些起伏柔韌的湖草,再往裡就茂生像翠竹一樣強勁的蘆葦。洲間溝汊彎曲如網,宛如八卦陣,湖水時漲時落,溝汊水流就往返無定則,只可任那舟自橫了。
還有赤山島畔幽靜清秀的湖灣,有沅水入湖處赭紅雄渾的立崖,有湖心蒼翠明晰的小島,有連亘百裡的長堤和綠飄帶似的擋浪林……一步一景,皆可入畫。
南洞庭,大自然給予的造化,如此的豐富多彩,如此的秀麗多情。
文星磊落湖島間,英雄縱橫蘆葦蕩
歲月的長河流淌在南洞庭的懷抱,歷史凝固成珍貴的珠貝,閃爍楚文化的光輝。
在赤山島上,考古工作者發掘出20萬年前人類使用過的石斧、石锛。我們的老祖先用它在南洞庭中擊魚、剖魚,收獲的笑聲跳躍在波谷浪尖。平原上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裡封存著魚骨化石,且有煙熏的痕跡,再現當時人們伴水而居的歡樂。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詩中多次使用“沅江”的字眼,告訴後人他曾經穿越過南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千百年來,南洞庭的南岸一直茂生著橘林,他扁舟一葉,賞景時沉思,那精彩的《橘頌》或許是在這裡有感而發,一氣呵成,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誓言,正有在這裡搏浪的體會。
赤山像一條長龍漂浮在南洞庭中,它是整個洞庭湖區的制高點,引得無數的古代名人向往。《湖廣通志》載,范蠡游沅,寓赤山,古有范蠡廟。於是,這山就有了蠡山的別名。三國時劉備、關公、諸葛亮在赤山下屯兵,《明一統志》、《沅江縣志》中記錄了他們縱橫沙場的風雲故事。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之問、張泌等十幾位大詩人和後來各朝各代無數的文人雅士捧讀過屈原的詩篇後,在南洞庭踏青,留下了一疊疊脍炙人口的詩卷。
宋代農民起義英雄楊幺以南洞庭蘆葦蕩為大本營,打土匪,驅湖霸,旗幟飄揚,船陣縱橫,吶喊震天,聲名遠赫。他最後戰死在大木船上,鮮血染紅了湖水。後人在湖邊建造廟宇將他的塑像供奉,以獲得生存的精神力量。直到今天,仍有子母城、撂刀口、南大膳、天鵝凼等十幾個關於他的傳說而形成的地名存在。
南洞庭的東邊和西邊各有一座寶塔,均為清代所建。東邊那座名鎮江塔,坐落湖中,這樣的位置可能是湖南的唯一,波濤中它昂首挺立,十幾裡外也清晰可見,它既為鎮洪妖水怪,又是上下船只的航標。西邊的叫凌雲塔,被茂密的蘆葦簇擁。曾經清代名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同游此地,各賦詩一句聯成七絕一首:“洞庭秋水硯池波,拿過君山當墨磨。寶塔倒懸權作筆,蒼天能寫幾行多。”寶塔上有著名的門聯:文星磊落昭銀漢;筆陣嵯峨煥彩霞。正是南洞庭歷史文明生動的寫照。
青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利用暑假兩次來南洞庭,考察基層民眾的生活情況。他居住在縣城小街上,推窗便見“氣吞雲夢澤”的無限風光。他在洪峰中救助遇難的農民,更有力挽狂瀾的氣概。後來,他寫下“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的著名詩句,人們都說那“長島”講的正是橫亘於洞庭中的赤山島。
有了毛澤東的慧眼識珠,就有後來周逸群、賀龍領導的中共洞庭湖特區和洞庭湖游擊隊活躍在南洞庭,蘆葦蕩裡扎營盤,小小木船圍敵艦,巧妙地你進我退,奇特地神出鬼沒。今天,他們留下的哨卡還在,灶台還在,更有革命精神還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楊幺征戰過的地方終於開來了凱旋的船隊。
湖岸,還有明代東閣大學士楊嗣昌沉寂卻堅固的墓葬,還有文人們爭相贊賞的沅江八景,還有標志文明程度的魁星樓,還有珍藏著無數古代名人字畫的博物館。
而今,擊槳南洞庭,體會這方水土的文明浸潤,感受湖湘文化的歷史魅力,必能獲得更多的快樂與啟示。
大湖平原魚米鄉,濕地湖洲聚寶盆
洞庭魚米鄉,天下美名揚。
南洞庭地處神奇的北緯30度附近,氣候溫潤,物產豐富。
這裡的萬子湖、白沙長河、漉湖是聞名中外的自然魚庫,有青、草、鯉、鲢、鳊等130多種。清代《洞庭湖之漁業記述》介紹,其時,僅尼古湖一帶魚貨交易就達三十萬擔。目前,加上池塘養魚和網箱養魚,南洞庭年產鮮魚11000多噸。細如玉簪的銀魚、圓如臉盆的甲魚、肥如牛腿的烏鳢、柔如長蛇的鳗鲡,都是這裡曾經的貢品,今日的名優特產。還有形體健美的中華鲟、憨態可掬的江豚和線條圓潤的白鳍豚,在南洞庭的家園裡悠閒地散步。漁民捕魚的方法有200多種,或圍、或撈、或釣、或網、或叼。最壯觀的場面是“開湖”,數百條船排成一字,聽槍聲一齊出發,撒釣拖網,舞槳揮篙,滿湖吆喝喧天,不消半天,上百噸鮮魚就送進了市場。
這裡是國家商品糧、油料、棉花、苎麻生產基地,著名的天下糧倉。長堤圍著大垸,相連相套,宛如擺開一個個巨大的聚寶盆。垸中平原上農田規整,水網縱橫,處處洋溢水墨畫的韻味。春夏時節拍打連天的綠浪,秋季到處皆是豐收的果實。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農民揮汗化雨,辛勤耕耘,農機轟鳴,電磨轟鳴,唱響了當代田園牧歌。當運糧運棉的船隊蜿蜒行進在大湖的時候,南洞庭的饋贈展示出“為國為民、豐衣足食”的最高境界。
這裡是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濕地。蘆葦林上百萬畝,它是上好的造紙原料。綠浪起伏,鋪天蓋地。每年冬季,四鄉八寨的民工湧向蘆葦蕩,像工蟻般地勞作,忙於砍葦子,將葦捆碼上船,像城堡似的開向外地造紙廠。開闊的湖洲上遍生湖草,紫芒、蘿蔓、田邊菊、碎米荠、野艾、牛鞭草……走上百十步,就可見百十種,它們大多是價值頗高的中草藥。特別著名的有藜蒿,是湘菜中的名品,還具有藥膳功能。湖洲是候鳥的天堂,鴻雁、黃莺、白鹭、天鵝、黑鹳、百靈、布谷、白頭翁……百多種鳥在湖面上自由地飛翔,在灘邊優雅地散步,在葦蕩溫馨地作巢。
這裡亦有濃郁的時代生活氣息。高速公路伴湖而過,大橋飛越湖面,使兩岸聯手打出了漂亮的中國結。新型城市迅速崛起,樓盤的倒影在碧水清波間閃現。南洞庭旅游的快艇奔向大湖深處,萬子湖、明朗山、蓮花坳、千秋浃、胭脂湖等旅游景點以清秀的容姿迎接遠近的客人。
豐腴的魚米之鄉,甜蜜的魚米之鄉,奉獻的魚米之鄉,永遠是南洞庭的幸運與驕傲。
把槳南洞庭,如在畫中游。
親近洞庭湖南部的水鄉澤國風光,就親近了一個“心”字,你能有開心的微笑,傾心的追尋,會心的體悟,真心的熱愛,你一定樂意為之獻上一曲贊美的詠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