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宅相映 人境壺天
日期:2016/12/14 19:13:23   編輯:古建園林蘇州園林是將自然山水濃縮於住宅之中,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空間的傑作;是園宅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創造;是可居、可游、可賞的人類理想家園。園必有宅,宅多有園,已成為吳文化的一種生活和居住模式。作為蘇州園林傑出代表的拙政園,同樣是園宅相映、人境壺天,給人以無窮的美感。
拙政園的住宅部分坐落在園的南面,分成東、西兩部分,呈前宅後園的格局。如今,其東部住宅是我國第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蘇州園林博物館的館址,西部住宅為現蘇州博物館館址。
拙政園初建園時,“廣袤二百余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康熙《長洲縣志》)。其後數百年間,曾一分為三又三合而一,滄桑變遷屢易園主,但住宅部分位於園南的格局始終未變,園宅結合的家居形式始終未變。
從史料上可以看到,清初錢謙益與柳如是曾借居西部住宅內曲房,嘉慶、道光年間潘師益與其子在東部住宅營構瑞棠書屋。鹹豐十年(1860)兩宅及花園均為太平天國忠王府,以後又先後為江蘇巡撫行轅、八旗奉直會館等。1920年左右東部住宅被售於李鴻章之侄、清末雲貴總督李經羲,西部住宅其時屬奉直會館及補園所有。至今兩處住宅仍存當年舊貌。
東部住宅是坐北朝南典型的蘇州住宅,建築縱深四進,有平行的二路軸線。主軸線由隔河影壁、船埠、大門、二門、轎廳、大廳和兩進樓廳組成。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面闊五間的一間間廳室,衍伸出長長一串景深,鋪張了幾百年來家庭禮儀的空間規程。東側軸線安排了鴛鴦花籃廳、花廳、四面廳、樓廳、小庭園等,是當年園主人宴客、會友、拍曲、清談之所。建築前後布置山石花木,幽靜雅潔,為宅中最富生趣部分,是居室與游賞景觀相互滲透、巧妙組合的典型實例。
西部住宅有平行的三路軸線,縱深五進,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影壁、大門、儀門、正殿、後堂、後殿等。東、西側路軸線也各有千秋。
園林美感的享受,是在舒適的園居生活和園游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這種美感享受在於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乃至整個身心的舒適。園林最高的審美境界―――意境,只有在滿足這一條件下才能得以產生。園宅不可分割的統一性,正是蘇州園林的價值所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拙政園等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一條很重要理由,就是這些園林具備良好完美的居住條件,體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執著追求。園宅一體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同時它也成為蘇州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明清時期蘇州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