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遠古鎮美景

鎮遠古鎮美景
鎮遠古鎮位於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城東的青龍洞,是一組規模極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築群,其間既有佛教寺廟,又有道教宮觀和儒家祠廟,三教合一,蔚為壯觀。此外,沿舞陽河畔還有天後宮、吳王洞、石屏山、鐵溪等旅游景點。
鎮遠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長江水系上游和貴州東南部,處於貴州高原東部武陵山余脈的崇山峻嶺之中。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轄12個鄉(鎮),總面積1878平方公裡,總人口24.8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48.96%。鎮遠交通方便區位優越,湘黔鐵路、株六復線、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銅仁、湖南芷江和貴飛機場分別為90公裡、170公裡、270公裡。縣境東界湖南新晃,南臨三穗、劍河,西毗施秉,北接岑鞏和銅仁地區的石阡,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這座擁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地處入黔要道,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人文古跡眾多,自然風光旖旎。僅鎮遠古城就遺存有樓、閣、殿、宇、寺、廟、祠、館等古建築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碼頭12個,古巷道8條,古驿道5條。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
基本介紹 鎮遠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有致,碧水晨霧姿態萬千,春江漁火詩意盎然,有雄偉奇特、蜚聲中外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古城垣等160余處,觀賞價值與科考價值俱高。其建築風格為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塊青磚都記載歷史遺跡,泣訴著千年古鎮的滄桑。古樸典雅的古城風貌,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建築、藝術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寫生。鎮遠是英雄才俊一展抱負之地,是志士仁人大慰平生之所。有“欲通雲貴,先守鎮遠”之說,歷史戰爭遠古煙塵,日本戰俘在此洗心革面、立地成佛,從此“和平村”成為日本反戰同盟“和平使者”的再生之地;古城垣建有戰神廟、城牆、鋒火台、堡屯、炮台等軍事體系堡壘,鎮遠是“山雄水美”之地。雄偉絕壁鎮遠古城(8張)石屏山蜿如雄獅昂首挺胸,姿勢嵬嵬傲然,碧水如詩舞陽河如一條凝碧的玉帶,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倒影成畫,構成了太極圖上的石屏巨鎮,形成了“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衛”的獨特風貌,被中外游客譽為“東方威尼斯”。還有風景秀麗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神秘幽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高掛河和吳敬梓筆下《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描述的龍神嫁妹(鐵溪景區)之地。已孕育出四張國家級旅游品牌,即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國家級舞陽河鎮遠水利旅游風景區。
原生態高過河 高過河自然風景區是一個鮮為人知而又充滿野趣神韻的旅游處女地,位於鎮遠北部羊場與尚寨鄉的洞塘,西至大地鄉路臘村境內,以龍江河的上段---高過河為軸線,向西北蜿蜒11公裡,河流落差200米,兩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數公裡景區內山勢險峻,河谷深切,森林密布,人跡罕至。
舞陽河 舞陽河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喀斯特為主體;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破鏡重圓”半含水中半露峥嵘;鴛鴦夫妻結隊戲水,情深意濃;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潭;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水隱;石峰神形如“孔雀開屏”、形態逼真;“大聖師徒”前往探幽,忙裡偷閒,“面象山”渾然天成,鬼斧神工,整個景區一灣一畫,一步一景,令游人忘返流連。
青龍洞 青龍洞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翹翼飛檐、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築依山因地,與懸崖、古木、籐蘿、巖畔、溶洞天然合成,融為一體,真是巧奪天工。既有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恬靜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書聲的學子院,更有鑼鼓喧天的戲台,集天下山水樓閣荟萃為一方。
黃昏景色 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總共有50回,卻用了3回的篇幅描寫鎮遠。在第四十三回,吳敬梓寫道了“龍神嫁妹”之地--鐵溪。以翁仲河的溶洞奇、龍池水的寶藍和深不可測,以及郁蒼幽深的森林和峽谷令人神往。鐵溪的名山勝水早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眾多南來北往的游人,許多名人雅士曾到此游覽逗留。
報京 中國北侗族最大寨——報京侗寨古稱京檔洞,位於貴州鎮遠縣城東南部37公裡,是報京鄉的中心寨,周圍有松柏、極有、白巖、龍奔等十幾個侗族村寨。報京東鄰三穗縣,南連劍河縣,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5.2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氣候宜人。由於自古交通閉塞,保留了較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獨特的侗語,獨特的服飾和獨特的侗族習俗。
古民居 鎮遠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築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的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建築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名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其中“歪門邪道”是鎮遠的民居建築中獨具特色之處。
古巷道 鎮遠古城古巷道狹長幽深,其結構錯綜復雜,有石牌坊巷、四方井享、復興享、仁壽巷、沖子巷、米碼頭巷、紫寶閣巷、陳家井巷。這些交叉銜連、互相達通的巷子,組成了鎮遠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脈。古井遍布全程、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的形如豬槽,有清澈見地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余丈的吊井。較有名的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且水質極佳,甘冽爽口。
鎮遠古城 鎮遠古城占地3.1平方公裡,古城有八大會館、四洞、八祠、九廟、十二碼頭與府衛古城洹,吳王洞、四宮殿、古全井、古戲樓等名勝古跡近200多處。主要歷史名勝包括青龍洞,中元婵院,萬壽宮,祝聖橋,香爐巖,天後宮,府衛古城洹,吳王洞,四宮殿(東方戰神廟),和平村,周達文故居,古城中的寺廟、庵堂、館祠、亭閣、宮阙、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等。鎮遠古城是一個完全由名勝古跡集成的“傳統文化迷宮”。
鎮遠古鎮是一個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漢民族與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和睦相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土著文化與城外文化的融匯,使鎮遠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會的博物館,被專家稱為“世界文化保護圈”。
鎮遠古鎮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4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溫煦。
鎮遠古鎮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傳統文化的迷宮”、“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的勝地”。集文化名城、名山麗水、自然文化、民族分情為一體。因此也被譽為“完美的山水古城、難得的度假勝地”。
和平村 “和平村”是國民黨政府軍政部第二日軍俘虜收容所,設在鎮遠衛城十字街東側五雲山下,原鎮遠總兵署中營衙門。前有巷道北通衛城上北門,面臨濞陽河,後依五雲山,有衛城南門通金堡苗鄉,力圓面積50000平方米。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和平村”半圓拱形大門和高高的圍牆,並恢復了當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訓練班”、“啞子室”、“職員室”,供游客參觀。
府城垣 鎮遠府城垣,位於鎮遠縣城北石屏山山頂上,建於明代初期。府城垣北跨石屏山頂幾個山頭,東起於石屏山東段的懸崖之頂,順山勢起伏延伸向西直至天後宮西側下石屏山西段南麓至水北岸。南臨?水,以?水為天然屏障。人稱:“屏山為城,?水為池,金湯之固,其無逾於斯乎”。專家考證後譽為“南國苗疆的塞外長城”。
府城垣全長2公裡,高5米,寬2.8米,沿北側砌成垛口,共有間隔一致的英垛口76個,每個垛口0.7米見方,上有2米寬可作行人道用。城牆中段有方形炮台一個,炮台西南50米為城垣最高點。海拔688米處有士兵守宿指揮堡一間,東西長9米,南北寬3米,占地27平方米。基石全為長條細鑿青石壘砌,每邊中部均有長方形台階進入堡內。城牆全系正方青石細鑿砌築,凝結材料為糯米石灰砂漿。經過600多年風雨侵蝕,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與城垣周圍石質各異。據專家考證,砌築城垣所用石料,全從山下采集,鑿成料石,然後一塊一塊運上山,整個工程之浩大,令人歎為觀止。據鎮遠老人說以前府城垣平均高度9米,但是鎮遠人把府城垣的巖石拆下來用於圍山造田,導致府城垣嚴重的毀壞,不過現在仍然能感覺出府城垣的浩瀚,圍山造田也導致以前鎮遠的泥土和錢財一樣是鎮遠人重點看護的物品。
登臨城牆,環顧四周,心中頓生豪邁之情。來到城牆東端,腳下是幾十丈高的懸崖邊緣,俯睨身下,山嶺峽谷之中,青龍洞古建築群盡收眼底,此時你把酒臨風,將寵辱皆忘。
——鎮遠這顆鑲嵌在黔東大地的明珠,必將以她獨有的風姿闊步前進。發展中的鎮遠加快發展,開放中的鎮遠更加開放,勤勞智慧的鎮遠人民將進一步創造優惠的條件,提供優質的服務,營造優美的環境,熱忱歡迎社會各界賓朋前來觀光旅游,指導工作,投資創業,共同發展。
周達文故居 周達文故居亦稱“周公館”,位於鎮遠縣衛城和平街南側,原系周達文祖父周炳元於光緒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承繼祖業,周瑛1905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國民政府駐日參贊、領事。後為外交官。周達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為高大的風火牆,內設前後天井,建有前廳後廳和廂房。前廳大門掛有伍修權同志書寫的“周達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著周達文大理石塑像,左邊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櫃等;右為展覽廳,有圖文並茂的展板和展櫃,較詳細地介紹了周達文生平和中共鎮遠地下支部,還展出了斯大林寫給周達文的信、周達文的自傳和中共鎮遠地下支部成員的像片等。周達文故居也是中共鎮遠地下支部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