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寧波慈溪沈師橋村

寧波慈溪沈師橋村

日期:2016/12/14 17:55:04      編輯:古建園林

小橋流水是沈師橋村的特色

沈師橋保存完好

    沈師橋村位於慈溪市觀海衛鎮東面,329國道從村中穿越而過。沈師橋村於2001年2月25日成立,由原來的大夫第、高店跟、橋西岸、朱界河沿、大橋頭5個自然村合並而成,有44個生產隊。目前,農業人口4464人,居民946人,暫住人口3000余人。

    村名由來

    沈師橋村村民以沈姓為主。村名源於村內一座名為“沈師橋”的橋名。南宋高宗趙構因為害怕金人舉兵南行,從南京南逃到杭州。當時有一位官員叫沈恆,擔任明州市舶司督一職,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寧波海關關長。當時的觀海衛一帶還是蘆葦叢生的濕地環境,古稱鳴鶴濱海之地,沈恆十分喜愛這裡,退休後就在此地定居下來。

    沈恆博學多才,見村中缺少老師,孩子沒有地方上學,就在家中興辦了一所義學“海隅書屋”,附近村子的孩子均可來就讀。受地理環境所限,孩子上學需繞行遠路或由大人撐船而來,十分不便。見此情形,沈恆又慷慨出資建了一座橋。村人感念沈恆的功德,遂將橋命名為“沈師橋“,表示永遠不忘沈恆老師。

    記者探訪太極布局有遺跡

    沈師橋村除了因橋命名,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是以太極圖布局營築,至今還存有遺跡可尋。

    給我們領路的老人是村中的老會計沈適飛,據他介紹,明朝的開國名將湯和在鎮守浙東時,建造了觀海衛八卦古城。因觀海衛城中沒有以太極圖布局,故湯和在考察沈師橋古村後,就在此地以太極布圖。

    此事在《師橋沈氏宗譜》中也有記載:“太極圖地居吾族之中,為信國湯公所定,徑半裡許,圍二裡許,圓穩如畫成,河水周流環抱。圖中神氣團結,聚會其線路,由東達西彎曲自然,蓋天生局也。”

    沈師橋村中的河流叫快船江,是古時觀海衛主要的運輸河流。湯和巧妙地利用這河流的形狀,沿著河兩岸各築有一條官道,合圍而成一個圓圈,並開鑿了陰眼、陽眼、蓮花池、聚氣塘,至今在村中還找不到一條筆直的村路。“我小時候太極圖還十分完整,可惜後來被毀了,只留下框架了。”沈適飛感覺很遺憾。

    古橋保存多完好

    沈師橋村多古橋,保存完好的古橋就有沈師橋、東橋、西澤橋等6座。建於南宋的沈師橋在清嘉慶年間重建,同治年重修,迄今仍是兩岸百姓來往的重要通道。沈師橋是一座單孔的石橋,橋面寬4米,是由整塊的長條石鋪砌。橋兩端各有5級台階,橋欄也是用整塊的當地特產梅原石所築,雖然歷經了百年風雨,卻依然沒有一絲風化的跡象。橋首各有一對龍首,栩栩如生。站在沈師橋上眺望,能夠望見遠處的五磊山峰頂。

    “這快船江以前是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過往船只十分多。有時看著船體很寬,明明過不了橋,可偏偏都能順利通過。老人們都說,這橋有靈性是活的。”至今,這些古橋仍然在沈師橋村的村民出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豪宅大院有不少

    歷史上,沈氏一族在師橋一帶最為發達,既有在朝廷中做了官的,也有以才學聞名的文人,還有當時的商業大亨。明清之際最繁華時曾有“十裡行人休問沈,萬家煙火路交通”的說法。當時的沈師橋村是十裡八鄉的市集地,市街綿延數裡,南北貨品商鋪林立,至今沿河流兩岸的老屋還保留著原貌,依稀可見當時的繁華。

    村內不少老屋都是幾進幾堂,這在當時要有一定的地位和錢財支撐才能修造。

    最有名的是大夫第,被稱為“三北三絕”之一。

    大夫第占地約十畝,分為三進,共有樓屋四五十間。大門高約5米,門口還豎有一旗桿,門前有石獅子和石鼓各一對。築門牆的石頭也都是整塊的長條石,可見當年的威武氣派。

推薦閱讀:

發達國家為啥都不搞“舊城改造”?

寮步香市古鎮將重現嶺南古街

李莊梁思成林徽因的小城舊事

即墨發現五百歲古廟保存完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