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偏巖古鎮
日期:2016/12/14 17:55:01   編輯:古建園林 今年的夏季,讓所有人再次領教了山城“火爐”的威力。整個8月,重慶37℃以上的高溫天數達到20天,個別區縣極端氣溫更是達到43℃以上。截至9月7日,重慶連晴高溫達到60天以上,超過歷史同期最高水平。重慶,由此度過了1951年以來“最熱的一年”。
這個炎熱的夏季,也讓金刀峽偏巖古鎮聲名鵲起。網絡上,一組組關於偏巖古鎮的圖片流傳甚廣在清澈見底、水流平緩、水深約20厘米的黑水灘河中擺滿了桌椅,一桌桌游客在參天古樹的庇佑下一邊享受“足浴”,一邊就餐、打牌、嬉戲,顯得好不惬意。“這裡真是消暑納涼的人間仙境,明年我一定要去!”網友跟帖中,充滿著對古鎮的溢美之情。
去年,金刀峽鎮依托偏巖古鎮和黑水灘河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環境,成功舉辦了首屆“古鎮河灘消夏旅游美食節”。節會的火爆出乎主辦方意料,也讓其在今年迅速升格為北碚區“清涼北碚消夏季”的子項。今年的第二屆古鎮河灘消夏旅游美食節期間,全鎮60多家農家樂、賓館日均入住率達75%;古鎮17家餐飲店在河灘擺出餐桌220多桌;金刀峽黑糯玉米等各類金刀峽特色農產品,也因河灘節的舉辦銷量大增。據統計,節會期間共接待游客1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50多萬元。
黑水灘河原本並沒有今天那麼溫和。若干年前,因黑水灘河上游雨水面積大,常有山洪暴發成災。即便平日,看似平靜的河面下,因河床深淺不一,夏日常有嬉水者溺斃。民間傳說黑水灘河中有蛟龍興風作浪,故偏巖在清代之前亦稱“接龍”,以圖平安吉祥。居民們還在偏巖老街上修建了禹王廟,期望治水的大禹王能鎮住肆虐的洪水。這座古廟,至今依然香火鼎盛。
不過無論是取名也好,修廟也罷,黑水灘河之水依然泛濫。有時,河水甚至會水漫禹王廟,讓端坐其中的大禹王好不尴尬。
上世紀70年代,為了徹底根治黑水灘河水患,政府組織當地居民在古鎮上游修建了一座大水庫。水庫建成後,被命名為“勝天水庫”,取“人定勝天”之意。此後,桀骜的黑水灘河幾乎被徹底馴服,下游水患再不復存。而勝天水庫也在後來被命名為“勝天湖”,成為金刀峽鎮又一絕美景致。近年來,當地政府和居民組織大型機械平整了黑水灘河偏巖古鎮段河床,這才有了桌椅入河、游客下水的基礎。到河灘上消暑休閒,已經成為偏巖又一大民俗和特色旅游景觀。
百年老街遺跡雲集
相對於方興未艾的河灘消夏避暑,黑水灘河河畔偏巖古鎮老街上眾多歷史遺跡,更是讓人流連忘返。
偏巖古鎮的前身偏巖場,自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建立以來,已有近400年歷史,歷史積澱豐富,文化遺存眾多。目前,其境域尚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及歷史傳統街區1處。
古建築雲集的偏巖老街,是偏巖古鎮的核心區。老街長約550米,系清代所建,街面全部采用青石鋪築,街寬4米左右。老街兩旁店鋪鱗次栉比,竹木結構的古舊建築比比皆是。這些建築大都黛瓦素牆,風格清新樸素,建築立面的木質撐拱、花窗與欄桿多有雕飾,顯得古雅精致。
老街上的九合棧系清中期偏巖場旺族陳氏家族所建,乃偏巖古建築代表之作,也是老街上的最高建築。它屬於木料穿斗結構建築,分為三層。其屋頂部到臨街水平面高約15米,臨街有雙層吊腳裙樓。
九合棧歷經200多年滄桑,如今牆身已傾斜,但其屋檐、門窗、吊樓上精美的雕飾,仍能顯出當年其非凡的氣度。如今,當地政府正在多方籌措資金,准備對九合棧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
離九合棧不遠處的武廟、禹王廟、古戲台,亦是偏巖古鎮老街上極具特色的古建築。武廟為乾隆初年修建。建時大殿面積約400余平方米,門外匾額高懸,上書“日在天中”四個大字,字跡遒勁俊逸,供奉武聖關羽。緊鄰武廟的禹王廟與前者同期所建,為木料穿斗式建築。禹王廟灰瓦粉牆,樸素大方,內曾供禹王牌位與塑像。禹王廟前,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戲台,戲台上層空間開敞,四周梁柱間飾以雕刻精美的古代戲劇圖案,戲台下為暗層,供雜勤之用。每逢節慶,古鎮鄉鄰雲集於此,看戲娛樂,熱鬧非凡。
除了特色鮮明的古建築,老街上的百年古樹群,亦是古鎮一大勝景。黑水灘河支流橋亭子河溝上的鴛鴦橋橋頭,有一對令人啧啧稱奇的“夫妻樹”。鴛鴦橋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09年),建橋後當地居民在橋頭兩端各栽了一棵黃葛樹。兩樹相距約7米,歷經200余年生長,兩樹樹根已沿橋底部穿過互繞,樹干、樹枝也在上空交叉生長,恰似一對依偎的夫妻。
古鎮上,遍布著20余棵像“夫妻樹”一樣,樹齡在200多年的二級保護古樹。3棵一級保護古樹,樹齡已達300多年。這些古樹是當年古鎮居民們為穩固河堤,綠化環境而栽種的。古鎮的沃土和河畔充沛的水分,讓這些古樹生長得異常茁壯,以至於不少大樹被當地居民和游客掛上了紅布,當作神來膜拜。亭亭如蓋的古樹群,與黑水灘河相互輝映,構成了古鎮一道非常獨特的靓麗景觀。
特色民俗百花齊放
在老街一隅,一座看似不起眼的鐵匠鋪,是近年來游客游覽偏巖古鎮的必往之處。這不僅是因為這裡打制的“陳家刀”遠近聞名,更因為掄錘打鐵的鐵匠是個女人。
今年剛年屆不惑的女鐵匠經小玲,在1991年嫁給了偏巖老街上的鐵匠陳德文。1993年,為節省請工人的費用,這個小小鐵匠鋪的“老板娘”向丈夫拜師學習掄錘打鐵。18年來,經小玲的打鐵手藝日益精湛,夫妻倆用祖傳打鐵技術打制的“陳家刀”名氣越來越大。
比“陳家刀”名氣更大的,是經小玲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女鐵匠”身份。不少游客專程到鐵匠鋪拜訪,只為一睹經小玲風采。一位書法家專門為鐵匠鋪書寫了一副對聯:“紅爐火烤煙熏屋,掄錘煅打女鐵匠”,橫批是“老公掌火”。央視還專程到偏巖老街為經小玲制作了一期專題片。2009年6月,金刀峽鎮政府向經小玲頒發了改革開放30年貢獻獎,
同經小玲一起獲獎的,還有金刀峽鎮76歲的老石匠邬興平。他10多歲便與石頭打交道,在每天掄起大錘開山打石的重體力勞動中,把古老的情歌融入到石工號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石工號子。他的經歷也曾被央視專題報道。
兩年後的今天,經小玲已經是“女鐵匠鋪”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古鎮的唐門彩扎特種手工藝、偏巖耍鑼鼓也已跻身市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和古鎮的唐門彩扎特種手工藝、偏巖耍鑼鼓、女鐵匠鋪、古鎮山歌一樣,在金刀峽偏巖古鎮,各種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和傳承。民間的禮儀習俗、婚嫁習俗、喪葬習俗豐富多彩;川劇座唱、茶館評書、秧歌腰鼓、玩龍舞獅、高腔歌極富激情;草鞋、繡花鞋墊、華冰糖、黃鴨兒粑、顏芝麻桿等特色物品沿街陳列;傳統的鋤、钯、犁、風車、铧等農耕器具、木瓢等家用器皿,手工制面,百年雕花架子床,淋離盡致地體現著古鎮的民俗民風。
古鎮流傳的朱元璋封贈華蓥、唐三牛打通石佛石、三元洞、鴛鴦橋與夫妻樹等傳說,展示了古鎮人民純樸的善惡、是非觀念。而袍哥判案、華蓥山游擊隊、雙槍老太婆、張昆鎮守張關、地下黨員龍子仁巧斗鄉紳、蔣介石與唐建章等故事,則表現了古鎮百姓的純樸善良、助人為樂、智勇雙全。
推薦閱讀:
福建泉州市興起古民居投資熱
福建寧德古田異地復建古民居
涼山州會理最具人文底蘊古城
楊柳村古民居群保護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