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重慶偏巖古鎮鴛鴦橋頭夫妻樹

重慶偏巖古鎮鴛鴦橋頭夫妻樹

日期:2016/12/14 17:54:41      編輯:古建園林

    偏巖古鎮座落在華蓥山脈西南面的兩支余脈之間,‘地處丘陵,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平均海拔為52O米,最高達942.9米。清代屬江北廳禮裡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始在此建場為鎮。因鎮北處有一巖壁傾斜高聳,懸空陡峭,故名偏巖鎮。

鴛鴦橋頭夫妻樹


    鴛鴦橋頭夫妻樹

    位於偏巖古鎮下場橋亭子黑水灘河支流與干流交匯處。此橋原名鴛鴦橋,建於清代嘉慶十五年(1809年),建橋後,為了護橋,在南北橋頭各栽了一棵黃桷樹。日久天長,黃桷樹長高、長大,相互靠攏,枝干相交,樹根沿橋面底部穿過,相互纏繞,融為一體,後人稱它為夫妻樹。兩棵數百年黃桷古樹分別生長在橋亭子河溝的兩岸,兩樹樹根相距約7米,但樹桿、樹枝在上空相互交叉生長,形成相互依偎狀,互相都投入到對方的懷裡。兩樹之間有一座石板橋,在橋下是兩棵古樹碗口粗(直徑30公分左右)的根系相互交叉、纏繞並伸向對岸。兩樹一橋所構成的畫卷恰如一對深深眷戀的情侶,更似夫妻擁抱,似象非象,令人遐想。許多游客曾問導游是先有樹或是先有橋,從樹與橋的構成看,確實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偏巖手工鐵匠鋪位於上場橫街,它與其它鐵匠鋪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女子打鐵。打鐵歷來被人們視為重體力勞動,理所當然的應該是男子漢的事情。但是偏巖鐵匠鋪卻有一位巾帼不讓須眉的女子,整日在此揮臂掄錘,鍛打鐵器,成為古鎮的一道靓麗風景。著名書法家費宏專門為鐵匠鋪作對聯題詞並進行雕刻。上聯是"紅爐火烤煙薰屋",下聯是"掄錘鍛打女鐵匠",橫聯是:"老公掌火"。

巾帼掄錘鐵匠鋪


    武廟

    武廟位於古鎮上場場口東側,於乾隆初年修建。建時大殿面積約400余平方米,門外匾額高懸,上書"日在天中"四個大字,字跡遒勁俊逸。大殿正中,木塑關羽身像,左供張飛塑像,右供"正江王爺"(楊戟,亦稱"二郎神")神像,三尊塑像工藝精湛,入刀無不精致細微,纖毫畢現,栩栩如生。

    武廟門前原有一六角樓,共六層,與武廟齊高,稱為"靈官廟",內供靈官善薩,高約丈余,周身鍍金,眉須皆紅,凶神惡煞,手執鞭子,作勢欲打。武廟左右各有書樓引向對面戲台。

    系武廟同期所建。書樓原為長廊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與戲台齊平,花窗欄桿均有木雕裝飾,頂部檐子有以戲劇場景為圖的雕飾,千姿百態、精巧別致。正中掛有牌匾,上書"古月樓"三個大字,書樓上層為官紳名流看戲品茶之處,平民百姓則匯聚底層院壩。

    戲樓原名"萬年台",與武廟遙相呼應,青瓦蓋頂,檐頂起翹、舉折,四根頂梁大柱呈梯形排列,體現熱烈、高亢、恢宏、大氣的建築風格。戲樓分兩層,上層空間開敞,四周梁柱間飾以雕刻精美的瑞霭祥雲、人物花草;下層為暗層,供化妝、更衣、勤雜之用。

    凌空戲水吊腳樓

    偏巖老街民居建築多系清代所建,古鎮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陰陽迭分,現保存的民居多為清代所建,古鎮民居當時均建於黑水灘河東岸,臨河房屋懸空而建,呈吊腳式樓,其影倒映河中,古樸景致,渾然天成。經過加工,部分臨河面店鋪對吊腳樓進行還古整修,依著吊腳樓的護欄,則可非常近地親近悠悠的黑水灘河水,如有閒情逸致,既可憑欄垂釣,盡享悠閒之樂,也可順勢登爬上臨河的黃桷古樹,靜聽鳥鳴蟬唱、流水潺潺,好不快樂惬意!還有少數農家可順著吊腳樓直下黑水灘河戲水,搬蟹捉蝦,重新找回童年的歡樂時光。

推薦閱讀:

鉛山河口 養在深閨的千年古鎮

青巖鎮 神秘安詳的邊陲古鎮

大埔古鎮 客家的香格裡拉

原生態大圩古鎮 守望不老傳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