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诏安沈氏宗祠 沈耀初的故裡情

诏安沈氏宗祠 沈耀初的故裡情

日期:2016/12/14 17:13:39      編輯:古建園林

明憲祖祠是座“古建築博物館”

明憲祖祠是座“古建築博物館”

    祠堂,是一個宗族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宗族發展的縮影。它是延續血脈香火的聖地,是族脈宗情的回流之域,是游蕩心靈尋找皈依的家園。

    日前,省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級文保單位,漳州入選的文物點中有15處是祠堂。

    這些祠堂,是漳州民間建築藝術和各種工藝藝術的精華,作為民間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它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也指引著一代又一代子孫後裔穩扎根基,繁衍生息。 

    核心提示

    在诏安縣南诏鎮東城社區,有一座祠堂,它與眾不同,在祠堂內,有一股清泉汩汩潺流,長年不息,而祠堂的照壁,不是建在祠堂前,而是建在祠堂後。

    這座祠堂建於明憲宗成化年間,故稱“明憲祖祠”。可別小看這座祠堂,它孕育了诏安最大的沈氏族系——東城沈氏,诏安素有“沈半縣”之稱,全縣60多萬人口,其中半數姓沈,而東城沈氏又是诏安最大的族系,可見宗族之興旺。

    東城沈氏才俊輩出,輝煌鼎盛的時候曾出現三世十一登科。在中國當代藝術界,還有兩位沈氏族人影響深遠,一位是國畫大師沈耀初,一位是著名畫家沈柔堅。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私家古典園林

揚州朱自清舊居

許昌王棽林故居

廣東陽山潭村:“養在深閨”的古村落

長方形的古井裡,清泉長年不息

長方形的古井裡,清泉長年不息

    現場走訪:祠堂內清泉潺流,照壁建在祠堂後

    诏安明憲祖祠位於南诏鎮東城社區,坐北朝南,背枕烏山,面朝南山,宗祠前有大片的水塘作為泮池,視野開闊,往前為農田菜地,一派田園風光。

    整座建築由前廳、主堂、內天院和庑廊組成,宗祠前有外埕和大塘。主體建築面闊五間,前廳進深二間,主堂進深三間。前廳明次間山牆以花崗巖石板密縫擺砌,做法考究。中部僅設一大門,門前制安一對高大精美的抱鼓石;門框門楣均為石制,有一對篆書方形門簪,並以雙獅上托石匾額。匾額正面楷書刻“明憲祖祠”,背面刻“東城發跡”,兩側各有“天官賜福圖”浮雕石板。

    據東城明憲祖祠文保小組秘書長沈高澤介紹,宗祠最大的特色,一是在天院中有一股清泉汩汩潺流,長年不息。沈高澤現年78歲,他說,歷史上幾次旱災,但是這股清泉都沒有斷流,當時村民們都從這裡取水喝。泉水匯流後形成的井僅有1米多深,井不是圓形,而是長方形,寬約20厘米,長約1米,透過狹窄的井口,井水清澈見底,取出一瓢,入口甘甜。沈高澤稱,清泉是從龛台處流出的,形成一個龍脈,於是大家把這股清泉取名為“龍泉”。

    此外,與很多古建不同,東城明憲祖祠的照壁是建在堂後。沈高澤說,建造該祠時,風水先生勘測後認為宗祠背枕烏山,面朝南山,“龍脈”俯沖直下,勢力過猛,如果堂後沒有建造照壁緩沖,會影響族人的繁衍。

    祖祠建於明成化年間,故命名為“明憲祖祠”。乾隆年間大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宗祠被官兵焚毀,後由東城二十三世沈到叔在鹹豐年間主持重建,現在宗祠即保留鹹豐時期的木梁構架。

    派系繁衍:孕育诏安最大沈氏族系,與台灣淵源深厚

    沈高澤稱,同漳州其他許多沈氏一樣,诏安沈氏以“開漳功臣”沈世紀為一世祖,而東城支脈的始祖,是沈世紀第九代後人沈一官,他隨父八世祖英福公於元朝時定居诏安縣東門城內白水庵,而後遷徙到縣城外南部,故以東城村命名。

    據《诏安沈氏族譜》記載,九世東城祖,名一官,稱處士,性好讀書,不務外事,才智優裕,理煩治劇(即能處理各種繁雜的事情)。沈一官生二子,有四孫,從而繁衍出四房。

    康熙二十年(1681年),東城十七世沈扁隨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平定台灣,授澎湖都指揮使,鎮守澎湖期間戰海盜平內亂,安撫民心,百姓安居樂業,深得澎湖民眾愛戴,為其樹碑“威震澎海”以表紀念。東城沈氏族人隨沈誠、沈扁等人入墾台南下營、新營、斗六、苑裡等地,子孫繁衍,至清中期已成當地望族。

    如今,東城沈氏族系是诏安沈氏最大的族系,人口繁衍近20萬人,明憲祖祠派下有五十四座小宗祠堂。

    東城沈氏在台後裔眾多,沈姓在台人口達10萬以上,大部分是東城派下的宗親,集中分布於雲林、台南、台北、嘉義為多,斗南、新營等地均建有沈氏宗祠。

    沈高澤稱,建國後一段時間內,由於各種原因,兩岸沈氏鄉親一度失去聯系,但1985年後,閩台沈氏宗親往來即不間斷,台灣的宗親常回鄉尋根谒祖,捐資建校,維修祖祠。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私家古典園林

揚州朱自清舊居

許昌王棽林故居

廣東陽山潭村:“養在深閨”的古村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