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藏高樓群中的古老圍屋
日期:2016/12/14 17:42:29   編輯:古建園林 鶴湖新居
位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羅瑞合村內,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包括月池、禾坪、圍屋三部分。1996年被原龍崗鎮政府辟為深圳市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它由廣東興寧客家人羅瑞鳳在清代乾隆年間開始興建,是集生產、生活、防御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客家圍堡。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新興城市,但其實深圳也不缺乏深厚文化。例如古老的客家建築———圍屋,原來不一定要去福建或者江西參看,深圳就有近五百座,而鶴湖新居正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建築群之一。在龍崗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間,有一片古樸低矮的建築群安然地立在其中,它就是鶴湖新居了。
尋訪之旅:新居已不新,曾引白鶴來
初見鶴湖新居,就被它門前的月池吸引了。荷花盛開了好幾朵,飽滿而優雅地紅著,池邊對稱的榕樹,須葉隨著徐徐夏風搖動,樹下還祭著土地爺和財神爺,頓有了舒心安逸之感,並好奇鶴湖新居的名字由來。
雖然從高空看去,新居早已不新,像是古樸的城中村,但在當時來看,的確是經過嚴密的地理風水考究修築而成的豪華新住宅。別看現在的鶴湖新居三面都是高樓,曾經的它是三面環山,一面朝水,湖水清澈,水質甘甜,連白鶴都為之陶醉了,棲息至此,安家繁衍,所以就有了鶴湖新居這樣詩意的名字。
乾隆年間,羅瑞鳳從興寧遷居龍崗,在此開墾荒地、挑擔趕墟,後來到東莞等地開商鋪,很快積累了萬貫家財,於是大面積買地置鋪,開始構建鶴湖新居。羅氏後人在道光年間建成外圍,並最終完成家宅———鶴湖新居。
當年曾興旺,聚族於斯地
進入大門,回身就可仰頭看見“聚族於斯”的匾額,更添了鶴湖新居的磅礴氣勢並傳達了羅氏家族的願景。鶴湖新居號稱“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該圍屋坐西南面東北,呈梯形圍合形狀。由正門、左右橫門、下天街、祠堂、排屋、上天街、圍屋組成鶴湖新居的中心建築,圍屋四周圍牆開有數排“望窗”與“槍眼”以防御外擾。共有179套居室,房間300余間,可住千余人,漫步其中便可想像當時的鶴湖新居一定是人丁興旺、熱鬧非常的。如今的羅氏後代,每年節慶也仍會聚到這裡一同祭祖。
圍屋中有兩口特別的古井,據聞是修建鶴湖新居時打造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俯身觀看井水,清澈見底,井口處長有一小棵植物,嫩綠色的葉子下,有一尾魚悠游其中。原來這兩口井也稱為“長壽井”,圍屋內的人飲用著甘甜的井水,很少生病,且多有壽星。羅家人對“長壽井”愛護備至,除了日常清理,每年還有一次盛大的淘井節,把水舀干,然後在井底鋪上一層木炭,吸收水中污物,上蓋細石砂,再撒鹽進行消毒,最後放幾尾魚,使水顯得更生機勃勃。
客家古文化,以多維呈現
如今,鶴湖新居作為一家民俗博物館,裡面還有豐富的展覽。有婚俗、農具、生活用品等的展示,院落後方還有搾糖機、石磨、搾油機、石臼、鼓風機,可以親自體驗操作。最特別的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區,有許多客家人生活的情景再現,造紙印刷、磨制豆腐、釀酒裁布、私塾教學等,人偶逼真。每一個展區還有感應喇叭,一有游客靠近,音響就響起解說詞來。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客家山歌展區,踏入房門,歡快的客家山歌就響起來,會唱的游客還跟著哼唱。
游人聲音
麗麗(家庭主婦)
我想這地方挺好,建築外圍前寬後窄,略呈梯形,門口一汪湖水朝外呈圓弧狀,說是如錢袋兒,有聚財的意思,很有趣。另外,雖然我不是客家人,但博物館裡展示的婚俗、農具、生活用品以及院落後方的搾糖機、石磨、搾油機等等,都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這裡好些工具我都用過。
Jerry(大學生)
走到鶴湖新居的門口,其實你不一定想進去,因為像這樣的古建築其實也不少見。進去了才慶幸沒有錯過,比我想象中的大多了,我的同伴還差點迷路,展覽館內容並不只是實物的陳列,內部設計得挺精致,而且還有感應喇叭,適時地放出解說,很不錯。喜歡它安靜人少,隨便拍照也不會拍到路人。
推薦閱讀:
與鳳凰齊名的福建長汀古城
仙都缙巖下村的美麗綻放
神秘的四川理縣桃坪羌寨
台州臨海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