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古鎮:嶺南水鄉古風猶存
日期:2016/12/14 17:54:12   編輯:古建園林古炮樓
古鎮廣州商會舊址
古鎮碼頭
青蓮古鎮全景
江畔“漁翁獨釣”景觀
“山似瓊島雲似海,水如瑤玉江如帶,人間常雲桂林好,只緣未到陽山來。”北京詩人陳列如此贊美陽山。陽山縣地處石灰巖山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奇峰峻嶺、峽谷險灘、秀水名泉、溶洞怪石、原始森林等獨特的自然景觀,主要旅游景點有廣東第一峰旅游風景區、石螺森林溫泉、水口魚水旅游風景區、連江畫廊、神筆山溶洞、縣城賢令山、北山古寺、摩崖石刻等。
陽山縣有一個鎮叫青蓮鎮,不少去過此鎮的游客都感歎到這個美麗小鎮頗有幾分江南水鄉的神韻,堪稱“嶺南水鄉”。
盛產蓮藕,因名“青蓮”
青蓮古稱青龍(舊志:青龍鎮在縣東35裡)。《陽山志》載,戰國時期境內有陽禺國,治所在今青蓮鎮峽頭一帶。有史學家認為:青蓮開埠設圩始於漢代。漢高祖置陽山縣先在青連鎮立縣。明、清時期屬嘗歲鄉。據說該鎮地處低窪,盛產蓮藕,因名青蓮。清代曾於此設青蓮巡檢司(後司署移駐淇潭)。民國3年(1914),稱青蓮區。民國17年(1928)改稱青蓮鄉。1958年10月,建立青蓮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區,稱青蓮區。1987年,撒區建鄉(鎮),稱青蓮鎮。
青蓮鎮位於陽山縣城東21公裡連江邊。東與江英鎮、英德大灣鎮交界,南與水口“連江畫廊”相連,西、北與嶺背鎮接壤。該鎮屬喀斯特發育地帶,石灰巖山區谷地,沿河兩岸是連江、秤架河(淘江)沖積小平原,海拔53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無霜期300—310天,年降水量1830毫米,年總日照時數1560-1580小時,暖多冷少,冬天時山區可見霜)。2003年,原高峰鎮並入青蓮鎮,現全鎮面積216.9平方公裡,人口3,9276萬人。青蓮鎮水陸交通十分方便,省道S347線貫通全境。這裡山清水秀,是漁業、農業雙發展的魚米之鄉。
“嶺南水鄉”曾是《鄉音》外景地
青蓮古鎮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的嶺南水鄉古鎮。作為陽山縣域連江沿岸古鎮之一,古風猶存。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鄉音》曾於此取古建築為背景拍攝鏡頭,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影片獲得了文化部1983年優秀故事片二等獎,第4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古鎮建在連江、秤架河兩河交匯處。這裡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築,構成半圓形雙棋盤式河街、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古街道沙市街兩旁保存完整的民居,多數是清末民初時期兩層的磚木結構的騎樓式古建築,青磚牆黑色瓦,獨具古鎮古風神韻。兩河交匯處,河清水美,瓊樓玉宇,倒影交輝,頗具江南水鄉特色。古鎮風光如此多嬌!確實與江南水鄉有幾分相似,素有“嶺南水鄉”之稱。
漫步在古巷中,踩著年代已久的河沙青石板混合鋪就的街道,穿過條條古老的小巷,撫摸著歷經風雨斑駁的牆、木制的門扉與镂空的木窗,看著古鎮保留下來的古建築、古街巷、古碼頭、古牌坊、古炮樓、古廟……從凝固的歷史中,我們仿佛看到昔日“嶺南水鄉”的繁華。在沙市街古巷深處,幾位老人在古老的房子前悠閒地欣賞著粵曲,邊品茶邊下棋;孩子們在巷子裡玩起了小游戲。傍晚時分,袅袅炊煙冉冉升起,古巷散發著淡淡的古舊木屋清香,混合著飯菜香味,令人流連忘返。此時的古鎮,像一壇陳年老酒,一絲絲在你心底蕩開它特有的味道來。假如雨天撐起一把油紙傘,在古鎮古巷中悠閒的游逛,使你真的感到置身於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之中。縱然它昔日古樸紛繁的景象不復存在,但是,透過斑駁牆面上那歲月的痕跡,時光卻雕刻出青蓮古鎮的那份古樸和幽靜。
江邊舊碼頭,一群婦女一邊洗衣服一邊聊天,不時傳來陣陣笑聲。一條條小木舟安靜地停靠在江邊,似乎在等待有緣人登船。兩河交匯處的河面上,漁船、貨運船只不斷穿梭往來,繁忙而熱鬧。泛舟河上,可見游魚穿梭,水波樓影徘徊其間,讓游人盡享“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體味“嶺南水鄉”的獨特韻味。若是在雨季,青蓮古鎮被雨霧籠罩著,朦朦胧胧的像是海市蜃樓,意境更加美麗。
青蓮開埠設址始於漢代
青蓮古鎮交通便利。水路沿連江逆流而上可達陽城、連州,順流而下可至清遠、廣州;沿秤架河逆流而上可至嶺背;陸路省道S347線貫穿全境,東行達英德,西行至縣城,轉107國道往清遠、廣州。清朝,青蓮己盛享“粵北小佛山”之譽。
青蓮古鎮歷代商業繁榮。有史學家認為,青蓮開埠設圩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傳說沙市街(現名前進路)是古代最早的街道。沙市街歷經歲月蒼桑,逐步與大江圩(舊地名)合並成圩鎮,以“大江圩”為中心分東、南、西、北面擴展形成的五大街十小巷。東面上街為整香街(現名東興街)是專造香燭的;下街為當鋪街(現名興無巷)。南面上街為打鐵街(現名朝陽街)是打鐵專賣鐮刀犁钯店鋪;下街為布衣街(現名紅星街)專營布匹和衣服。西、北面為沙市街。沙市街經歷代擴建又形成上中下街三段布局,上段為沙市街頭是古牌坊、古炮樓、陸路碼頭,中段為青雲街是商貿店鋪、七十二家客棧所在地,下段為遠興街是貨運碼頭、物流倉庫重地。十小巷現在多已改名,如東風巷、勞動巷、愛民巷等。至民國時期,古鎮形成以中山路(現名人民路)為商貿中心向東北、西南沿河岸半圓形與沙市街平衡的擴展新街道,新圩埠。從兩層騎樓古建築可以看出:舊時首層大都充當店鋪,二層居住,形成家家有店鋪,戶戶都經商的繁榮景象。貨運碼頭也由原來三個古碼頭擴建至六個碼頭,舊時貨物運輸全靠水路船運。青蓮鎮成了陽山縣乃至三連地區的貨物運輸中轉站、商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改革開放前,青蓮建有陽山縣百貨、醫藥、土產、糧煙酒公司的“四大批發倉”。許多廣州、南海商人來此經商,至今尚保存完整的歐式建築“廣州商會”舊址就是歷史的見證。
青蓮古鎮過去不愧為“粵北小佛山”,今天的青蓮鎮城市建設也突飛猛進!舊城區以人民路(兼並大江圩街、民國時的中山路)為商貿中心,兩邊擴建居民住宅區,如今以新建設的商業街作為城市發展中心區域,拓展前景廣闊。
秀山美水的神奇傳說
青蓮鎮旅游資源豐富。連江、秤架河流經境內河道長達30多公裡,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青蓮奇異的秀山美水風光和神秘的色彩。青蓮除古鎮具有嶺南水鄉風韻外,還有著名的“青蓮八景”值得游人觀光。清道光三年編修的《陽山縣志》載錄“青蓮八景”:“仙人對奕、漁翁獨釣、白石閒居、寶陽高望、石柱擎天、倒流清韻、鹽坑瀑布、贈石晴雲”,可見其獨特的風光早以聞名。據說每個景點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從古鎮乘船順流而下,兩岸山巒起伏,秀麗至極。瞧!河邊那座山宛如一個垂釣的老人,當地人稱它為“釣魚翁山”,這就是“漁翁獨釣”景觀了。景點坐落在距青蓮古鎮2公裡的鹽田村對岸,在釣魚翁山後面有一座小山酷似一只貓兒匍匐於此,靜待著漁翁釣魚喂它。當地流傳著漁翁釣魚喂神貓的美麗傳說:相傳,玉皇大帝百年大壽,為宴請群仙,下旨御膳房准備七七四十九種佳肴美釀,這下可累壞了御膳房廚師,他們把食品烹制成佳肴忙活了三天三夜。開席時,佳肴美釀剛上桌,有一位眼尖的神仙看到桌上沒有魚這道菜,忙站起身向玉皇大帝說道:“玉皇大帝,年年有魚,為何今年卻沒有魚?”玉皇大帝一看,大怒,馬上傳御膳房管事上庭奏明原因,御膳房管事急忙解析:“回玉帝,魚被神貓偷吃了。”玉皇大帝龍顏大怒,下旨把神貓貶到凡間,鎮守鹽倉。但神貓好吃懶做,連鹽倉的鹽也偷吃光了。沒東西吃了,神貓餓得大叫,叫聲驚動了天上管理牲畜的仙翁下凡了解情況。仙翁查明真相後,為了保住神貓性命,隱瞞實情禀奏玉帝:“鹽倉沒鹽,只剩鹽田。”玉帝朱筆一批:“鹽田沒鹽,年年有(魚)余”。遂命仙翁下凡幫助眾生。仙翁來到鹽田,把神貓趕到河對岸,不讓它在鹽田村居住,只能隔河相望,也算是對神貓的懲戒。神貓好吃懶做的習性還是不改,天天蹲著河邊等魚兒上岸,但是魚兒怎可上岸?餓得神貓呱呱大叫。仙翁動了恻隱之心,來到岸邊釣魚喂神貓。仙翁釣著釣著,不覺也被這裡的美景吸引住了,錯過時辰忘記回返天庭,遂即化作一座山峰屹立在連江河邊,守護著一方水土。
青蓮豆豉曾遠銷日本
青蓮鎮物產豐富,久負盛名的傳統特產有藍山筍干、中心板栗、南塘蔬菜、江佐粉葛、青蓮豆豉等等。青蓮豆豉為該鎮名產,晚清時期南興豆豉廠的豆豉就已聞名海內外,港澳同胞到青蓮旅游都說購買南興豆豉。原南興豆豉廠,現已改名為永興豆豉廠。青蓮豆豉、醬油香濃味美,深受群眾喜愛。藍山筍干產於該鎮大洞轄區,金黃色,味鮮甜、嫩滑爽口,有“土鱿魚”之譽,產品銷往廣州、日本。特色小食有腌制酸蘿卜,酸甜可口,是送禮佳品。青蓮河魚鮮甜美味,這也是游客到青蓮鎮旅游必吃的一道菜。“青蓮八景”極具旅游開發潛力
青蓮鎮旅游資源開發優勢。古鎮古風古貌優勢。古鎮保存下來的古跡多:古建築、古街巷、古碼頭、古牌坊、古炮樓、古店鋪、古廟古墓……。青蓮古鎮雖然經歷千年歷史滄桑,但以其靈秀的嶺南水鄉風貌和質樸的民俗風情,足以成為清遠旅游文化的瑰寶。環境優勢。連江河、秤架河在青蓮鎮流域內企業較少,沒有污染。沿河兩岸植被生長繁茂,風光秀美,景色怡人,是陽山縣“十二五”發展規劃定位為生態型的休閒度假旅游產業的開發勝地、山水宜居城鎮。青蓮鎮水陸交通便利,距縣城18.5公裡,僅二十分鐘車程。轄區河道長達30公裡,可常年通行150噸載重的船舶。柳韶鐵路規劃經過青蓮鎮,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交通優勢明顯。此外,還有歷史文化優勢。距今3000多年的陽禺古國建都於青蓮鎮峽頭村。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顯赫戰功的何昌期、李玉珪(李玉珪尚書墓在鹽田村後山嶺上)的尚書廟遺址有跡可尋。資源組合優勢。有以特色小城及鄉村鄉土風情組合的人文生態;有集水、山、洞、河、灘於一體的自然生態優勢,以連江河、秤架河為紐帶,將各種資源有機地串聯於一體,為資源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青蓮鎮旅游資源的開發潛能。青蓮古鎮古風猶存,擁有如此秀麗的山水、淳樸的民風、獨特的嶺南村落民居樓房、獨特的風味美食特產,具有十分好的旅游開發潛能。筆者認為,要開發青蓮古鎮,不妨從這些方面入手。
打造清遠市陽山青蓮嶺南水鄉的品牌。青蓮古鎮是兩江匯集之地,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古跡甚多。一是加大投入修復古建築、古跡,沿河樓房上掛上燈籠作為裝飾,使其更具古鎮嶺南水鄉特色;二是古鎮兩河交匯、三面環水。可開辟環古鎮三面游的游艇,觀賞古鎮秀麗風光。三是創辦特產特色美食店。青蓮鎮的特色美食眾多,可以升級包裝推介,推向更廣闊市場。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媒體和平台宣傳推介“青蓮旅游”,提高知名度。五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現代體驗型旅游配套設施,使青蓮古鎮旅游逐步向休閒度假型旅游發展。
開發農家樂這一時尚旅游項目。古鎮周邊的沿河兩岸翠竹茂密,山村風光秀麗。依托田園景觀、自然生態、民俗風情等農村特色資源,可開發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購農家物、享農家樂”為主題的體驗型的農家樂這一時尚旅游項目。
做強做大旅游景區規模。開發古鎮以外的特色景點。規劃以“古鎮”為主軸,以“兩江”為輔,全面升級的指導原則,開發“一關”、“一巖”、“一古國”、“青蓮八景”的旅游景點。
兩江。一是連江。連江河流經青蓮鎮轄區長達15公裡,兩岸植被覆蓋良好,山清水綠,風景如畫。最美的景點是“小三峽”風光。“小三峽”峽長2公裡,峽寬50米,地勢險峻,流急灘險,峽岸巖石高聳,風光奇美。該旅游資源的開發,可與“水口漁水風景區”構成旅游鏈。二是秤架河。青蓮鎮轄區淘江河段,兩岸山清水秀,翠竹林立,風景宜人,水深適宜,是自然游的理想之地,上游距青蓮鎮6公裡的深塘村的“深塘”,塘水滲於地表,夏日塘水冰涼,冬日塘水溫暖,更是自然泳的好去處。再者,青蓮鎮河鮮遠近聞名,開發“水上樂園”旅游項目有著廣闊的前景。也可拓展集趣味、競技、對抗、娛樂為一體的野外拉練、登山比賽等旅游項目開發。該旅游資源的開發可與馬落橋溫泉構成旅游鏈。
“一關”。據《陽山縣志》載:陽山關即湟溪關,在縣東北十二裡銅羅寨……。銅羅寨屬本鎮朋塘村,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故此有史學家認為古陽山關便是此。也有史學家認為,古陽山關(水路)設在今青蓮鎮峽頭村,古陽山關(旱路)設在青蓮鎮朋塘村的大銅鑼。(曾國森曾國華在《清遠日報》撰文《三陽開泰在連江》又舉證古陽山關和陽山縣的最初地為今青連鎮的所在地。)
“一巖”。“出氣巖”可與神筆洞比美,地處青蓮鎮中心村鹽田,該巖洞集寬、深、長、大、奇於一體,可通江英、英德轄區地。巖洞內鐘乳林立,洞中有塘,塘內有洞,洞洞相連,洞口常見水氣纏繞,故稱之為“出氣巖”。
“一古國”。峽頭村是戰國時期陽禺古國建都之地,歷史文化悠久,建立歷史博物館,讓游人尋古問跡。
“青蓮八景”。按地域開辟水、陸兩條線路,沿線串聯“青蓮八景”讓游人自由選擇水、陸線路旅游觀光,拍照留影。
青蓮古鎮相連的水口魚水旅游風景區,依靠“連江畫廊”吸引了不少游客。假如青蓮古鎮依靠陽山的“嶺南水鄉”為載體,開發成為旅游景區,相信品牌將會成為粵北第一。我們期待有一天,青蓮古鎮也能像周莊、同裡、南浔等江南水鄉一樣,聞名於世。這樣,陽山走向全國、清遠走向世界又邁出了更大的一步。
推薦閱讀:
泸州古街參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泉州挖掘明朝侍郎顧珀墓 發現宋朝文物
鮮為人知的廣東南崗千年瑤寨
蘇州:陸巷古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