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林園”:稀有的三落大古厝
日期:2016/12/14 17:13:35   編輯:古建園林觀稼樓前
仿漳州山景
林本源園邸是台灣的著名古跡,簡稱“林園”,有“台灣拙政園”的美譽。走進林本源園邸,一條悠長的小徑,通向園子深處。一邊是紅磚古厝,一邊是園林庭院,春風徐來,一襲春桂的淡香拂面……
稀有的三落大古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應寅自福建漳州遷台,子孫數代,經營米業鹽務,終成當地首富。林家曾有五個分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取“飲水本思源”之意。因本記、源記生意最興隆,家族總號既定為“本源”。
林本源古厝原為五落大厝,現僅遺存三厝,堪為古厝中的上上品。
“古厝”是明清時閩南的傳統民宅,紅磚牆、飛燕翹脊、彩繪門窗,充滿了生活情調,精彩紛呈,又不失沉穩的美。如今,古厝越來越少。坐在台灣的高鐵車廂裡,偶爾,散落在鄉間的紅磚小厝,閃過窗外,留下驚鴻一瞥。據聞,廈門和金門遺存的古厝,准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磚牆是古厝的標志,任憑風吹雨打,磚紅依然,古舊的美感反倒愈濃。我想起剛去過的台北“漁人碼頭”,那已荒蕪的小漁村,孤零的古厝僅剩廢墟,卻仍有幾對小情侶,在紅磚的殘垣前拍婚紗照,古厝紅磚的魅力可見一斑。
林本源古厝的紅磚更加精美,那不是紅磚的簡單砌壘,而是用紅磚拼出漂亮的圖案,雕刻出精美的吉符,講究到了極致。
飛燕翹脊也是古厝的精華,屋頂兩側的翹脊,宛如飛燕的一對翅膀,展翅高飛,象征欣欣向榮。翹脊上常鑲著鮮艷的花卉磚雕,點睛之作,寓意花開富貴。
古厝的門是色彩缤紛的,有意思的是,這些門是擬人化的。一扇門就像一個仕女,分門楣、門臉、門身和門裙,顏色不同,比例如人。門裙下的門檻是萬不能踩的,因為裙下露的是纖纖玉足,古時候踩女眷的小腳是大不敬的。
一步一景的園林
古厝隔壁是座很大的園林,是林家的後花園,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假山回廊、花鳥蟲魚,綠植成蔭,妙在與蘇州園林似與不似之間。
園林分成汲古書屋、方鑒齋水院、來青閣、香玉簃、觀稼樓、榕蔭大池、定靜堂及月波水榭幾座小園子,營造出步步美景、曲徑通幽的游園意境。
汲古書屋收藏了古書萬卷,聯曰:“毋忘學業得修绠,插架圖書汲古香”,令人想起蘇州留園裡的老匾“汲古得修绠”。方鑒齋水院取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之意。平日主人在方鑒齋靜心讀書,或與文人雅聚。齋前一汪方塘,對面是小戲亭,兩側是游廊。每逢節慶開戲,主賓在方鑒齋賞戲,所有的丫鬟、僕人、園丁,也都在回廊看戲同樂。來青閣是賓客下榻寓所,也是園林最高處,登樓遠望,青山綠水盡收眼底,四野來青,故稱“來青閣”。香玉簃是園林中的菊圃,“簃”是樓閣旁的小屋的意思,很有些“采菊東籬下”的情趣。定靜堂及月波水榭是宴客賞月之處,榕蔭大池古木參天,碧波微斂,游廊曲折,觀魚垂釣,悠閒自得。
園林裡還設有觀稼樓,既可觀賞田園風光,又以此表達對農耕的敬重。不僅如此,觀稼樓前的園牆就像一本本古書,寓意開卷有益。我想是不是林家祖先在教益後人,既要讀書也要耕種呢?
別具一格的園中小景
林園裡的假山與蘇州園林風格迥異,不是太湖石疊加,而是先用磚石堆壘,再用灰泥塗抹勾勒。很像桂林山水,起伏疊嶂,雨中如黛。聽說是仿了福建漳州的山景,以懷念家鄉。
中式園林,忌諱一目了然,園子之間都有牆垣相隔,歩移景換,以期游園驚夢。這裡的園牆高低錯落,很是不俗。雲牆如波浪翻滾,階梯牆似階梯“步步高”,書卷牆像古籍善本,假山牆像山水畫卷,既做屏障,又是一景。
最妙的一道園牆,是來青閣和香玉簃兩個園子之間的陸路橋。橋下並無流水,橋洞亦無行舟,人們既可以由來青閣,穿過橋洞,到香玉簃賞花,又可以走上石橋,到觀稼樓觀稼。妙中有妙,疑為天作。
漏窗,是林園裡最亮麗的景致。蘇州園林的漏窗,秀氣雅致。林園的漏窗,大氣渾厚,豐富多姿。有春天的富貴海棠形;夏日的出水荷花形;秋收的橘子、蜜桃、佛手瓜、石榴、南瓜形;有吉祥寓意的如意形、瓶形、鼎爐形……
最常見的竹節漏窗,蘊含了“節節高”的祝福,竹虛而謙的倫理。這種細微深處的家訓,福澤了林家世代。台灣日據時期,林家遷居鼓浪嶼,家境仍盛,又建造了“菽莊花園”。1949年,林家打開園林接納上千難民居住。1976年,林家捐出園林,並出資安置滯留園內的百余住戶,林園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美麗。
最討巧的是香玉簃的雙錢和雙桃漏窗,合在一起是福壽雙全的意思。最討人喜歡的是蝴蝶漏窗,兩扇大大的蝴蝶翅膀做窗框,展翅欲飛,窗格就是那翅膀上的紋理和蝶身,輔以彎曲飄逸的觸角,置身於定靜堂的院牆上,精美生動。據說閩語中“福”“蝴”同音,所以也是祈福之作。
游人散去,我戀戀不捨地走出林本源園邸,回眸相別,紅磚古厝在紅紅的夕陽下,分外美麗動人。
推薦閱讀:
上海柳亞子故居
沈家大院:離亂的筆墨 德興的老宅
李家大院:晉南民居的活化石
婺源清代一品官員故居:雲溪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