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美古村禾溪
日期:2016/12/14 17:54:29   編輯:古建園林從周寧縣城驅車往北,車子在逶迤的群山中穿行,翻過一座又一座山,繞過一道又一道彎。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跋涉,我們來到了群山環抱四圍秀色的禾溪小村。
因了重重山巒的阻隔,有了道道溝壑的環衛,這深山腹地的山村顯得格外寧靜。這裡地處周寧、壽寧、政和三縣交界處,在公路不通的過去,幾乎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
我們進村時已近中午,暖暖的冬陽給這個山窩窩的小村鍍上了一層金色,村子顯得特別明亮。上了年紀的老人成排地靠在高牆下接受陽光的沐浴,有的還雙手抱著火籠;穿著開襟藍衫、纏著黑頭帕的老大娘在進進出出,趁著這難得的冬陽曬這曬那;村頭路旁幾對村民夫婦正忙著從大楻桶裡撈起沉澱的苦椎粉晾曬。一切都顯得那樣的平靜,那樣的質樸。自從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許氏先祖來此定居後,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村,一直以這種傳統的方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而又平靜的日子。
可能是偏安山旮旯的緣故,村裡的古民居得以完好保存下來。雖說是在山地裡蓋房,民居卻異常整齊,沿溪壘築,一列排開,一式的土牆黛瓦,且橫豎有序,簇擁成群,成了一道土牆排隊的風景。橫著列隊的土樓縱向往山坡延伸,樓間高牆下那布著絲絲青苔的深深巷嶺直通山頂。山巅還有高高的土炮樓,樓牆的洞孔可窺望全村。據說這是晚清一位富人修的,從他家土屋經過地道可直通炮樓,如有情況可進可退可攻可守。這屹立山頭煙囪式的方形炮樓,猶如村子土樓群頂上的一顆明珠,成了小村的地標。走進土屋,廳堂、廂房、天井一應俱全,還有那精雕細刻造型別致的窗棂。講究的人家還“引進”了皖南風格的馬頭牆建築,高高的“馬頭”昂首待發,氣勢雄偉。這黃白結合的土屋在陽光下閃金耀銀,給單調的山村增添了色彩,鋪灑著絲絲的暖意。
土屋成了風景,這是禾溪村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由於地處僻壤,缺少石料,當500多年前先民們來到這裡時,為了生存,只好就地取材,把松散、柔軟的黃泥土凝聚起來,一夯一夯地,一層一層地築起堅固的牆體,而後上梁、蓋瓦,成了土屋。祖祖輩輩的山裡人看慣了土屋,住慣了土屋,哪裡想到今天在山外人眼裡卻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特別是看膩了水泥森林建築的城裡人一進村就驚叫起來:“美,就是美,土味足,古韻深,原汁原味的生態!”村裡人似乎感覺不到這土房子有多麼美,只是覺得這滿山遍野的黃土就是好,它長出的五谷養活了人,它築起的牆體牢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心裡踏實!
小村美,還美在穿村而過的小溪。發源於壽寧木場山麓的湫溪,彎彎曲曲,匯集了眾多山澗溪水流經禾溪,由於村子地勢平緩,流水也就舒舒緩緩,安安靜靜,把一路山地上吸納的靈氣全在這裡釋放了出來,造就了一段美景。清澈的溪水,把卵石砌的岸,岸邊的土屋,屋後青綠的山和藍天白雲全映在水中,小溪展現一幅立體的山村風情畫;溪面上不時游過三三兩兩的鴨子,那自由自在的神態,悠閒而安逸;小溪裡密布的鯉魚更令人稱奇,這裡的鯉魚與浦源的鯉魚一樣也是被奉為“神仙魚”受到保護的。500多年前先民來此時為了澄清水質保護飲用水源而放養鯉魚,隨後習俗代代相襲,鯉魚越來越多,水質自然清潔如初。溪裡最大的鯉魚重達三四十斤,在水底恬靜地生活著。
因了這小溪的滋潤,岸邊長起的樹也很美。從卵石縫中長出的拐棗樹此時正掛滿累累果實,村民駕著小舟,舉起竹竿把果實打落水中,而後再從水面撈起如珍珠狀可食用可入藥的串串果實。這祖傳的水面采果,令人見識了一種山村百姓獨特的收獲方式。
小溪之上的一座古廊橋,輕松地把溪水兩岸的民居牽到一起組成一個有機的村居整體。這座遠看如虹的廊橋,是橋,也是厝,是通道,也是風景。翹頂、黛瓦、灰板橋翼,屋橋雄踞溪面。它就像一位歷史老人見證了這裡的風雨滄桑。漫步廊橋,走在木板鋪就的橋面上,恍如穿越時光隧道,處處可感古香古韻。尤其是站在橋窗邊眺望,古村的景色就像嵌在鏡框裡的山水畫一般,尤顯質樸與淡定。
離開禾溪古村的路上,我想,人們之所以喜歡禾溪,稱之為寧德市最美的山村,緣於它的土、它的古,這也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念舊情結,反映了人們在進入工業文明社會的今天,留戀農耕文明的生態。讓我們好好保護存世不多的土的、古的生態,留住對農耕文明生態的一分念想吧!
推薦閱讀:
瑞安黃林古村
特色民居要不要開發 上海老弄堂如何保護?
新疆八卦城:在文化融合中探索名城保護之路
打開“老西門”看看上海舊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