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北方民居龍泉寺村

北方民居龍泉寺村

日期:2016/12/14 17:54:12      編輯:古建園林

站在龍泉寺村高處觀望,一座座碹窯顯得厚重而深遠

站在龍泉寺村高處觀望,一座座碹窯顯得厚重而深遠

    作為懷安縣碹窯文化藝術寫生基地,龍泉寺村成為北方民居風景的一道亮麗景觀。“懷安碹窯”被列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種平地起窯的獨特工藝和奇特景致,向世人展示了古樸厚重的居所與大自然相融合的原生態文化。

    古村印象

    2月29日上午,我們驅車前往懷安縣第六屯鄉南部的龍泉寺村。

    汽車沿著彎曲的山路前行,一路上滿眼深厚的黃土大地,千溝萬壑。爬過幾個坡,一個個窯洞錯落有致地出現在我們眼前,龍泉寺村到了。

    與先前想象的不同,除了漫延的土山溝壑和充滿濃厚地方特色的窯洞外,這裡的風景同“龍泉寺”這個清新的名字似乎並不搭調。

    在村裡一個寬闊的路口處,10多個老人倚著牆根在聊天,從他們口中的故事裡我們消除了心中的疑問,原來村中有一眼泉池,傳說是五條龍的飲水地,在泉池旁邊曾有座寺廟,村子因此而得名。

    村民劉尚信很熱情地把我們帶到村裡的高處——山坡上的一處場院,站在這裡能俯視全村的面貌。

    整個村子夾在兩道狹長的溝之間,向坡下望去,西南方向的溝底是泉池所在地,溝底沿向陽坡一帶散落著許多孔廢窯,有的已經坍塌。

    “它們都是700年以上的窯,聽老輩人說村裡人最早就住在這一片。”望著它們,劉尚信有些出神,寫滿滄桑的臉上如同這些古老傳說般的窯洞一樣莊重。

    在這些廢窯的上方,零星分布著一些保存完好的窯洞,隱約中能看到村民用它們存放糧食。

    慢慢地轉向北邊,越來越多的窯洞點綴在山坡間,火紅的對聯、金黃的玉米……放眼望去,猶如一幅鑲在天野間的巨畫。

    除一些依坡挖建的土窯洞外,村裡更多的是一種別具特色的平地窯。

    從劉尚信口中得知,這種平地起居的窯洞叫做碹窯。與依山開挖的窯洞不同,它是用曬干的加過其他物質的泥土築成弧形壘、建、蓋而成的。建造碹窯的主要構件叫“棢子”,由土和碎柴草和成泥,再由模具坨制而成。碹窯夯實後的頂部成平頂,可當做糧場兒用。在村裡參觀的時候,認為走到平台上,實際上卻是站在了村民的房頂上。

    百年碹窯

    敲開一戶村民家的大門,迎面的碹窯充滿了土色土香的氣息,小院裡十分熱鬧,10多只羊撒在院子裡,幾只母雞在相互追逐,拴在樹旁的看家狗汪汪地叫個不停。

    走進一間居住的窯室,土炕占據了一半的空間,黃土地面打掃的干干淨淨,粉刷的牆壁雪白透著光亮,裡面並不覺得悶。

    “我太爺碹了這座窯後,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現在已有一百多年了。”女主人劉瑞娥介紹說,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如今只有她們老兩口居住。

    這座碹窯總共七孔,三孔住人,兩孔當倉房,還有兩孔已經廢掉了。“住得太久了,有的地方已經裂了,但不住人窯壞得更快。”劉瑞娥說著打開倉房的門,窯頂上的牆皮脫落了一大塊,露出一層一層的壘建痕跡。

    村裡大多數碹窯都在百年以上,與劉瑞娥熱鬧的小院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她的鄰居四周格外安靜。原來他們早已搬走了。

    走在村西的路上,十分冷清,很多木門都已上了鎖,一座座碹窯縫隙布滿土牆,空蕩蕩的在風中伫立著。

    龍泉寺村有200多戶人家,村民以種植玉米、土豆、果樹和養殖家畜為主。這些年村民們一直在自西向東“遷移”著,如今村西的碹窯裡零零散散住著十余戶人家,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村東一間間磚瓦房的增多。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觀念的轉變,年輕人遺棄了低矮古老的窯洞生活方式,都住進了磚瓦房,條件好的還搬進了小區裡,現今只有少數老年人居住在窯洞中。

    寫生基地

    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一度平靜的山村都會熱鬧起來。

    近年來,這種平地起窯的獨特景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寫生愛好者們。藝術寫生的內容包括各式的窯洞及其建造工藝、農耕用具、農村生活用具等。純樸的自然風光,原滋原味的農民模特,新鮮的糧食、蔬菜、水果等實物向外面的人展示了純粹的碹窯原生態文化。每年,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河北北方學院等院校都有上千名師生到此進行美術寫生與創作,原生態的文化景觀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創作素材,賦予他們更多想象的空間。

    2007年10月,懷安縣碹窯文化藝術寫生基地在龍泉寺村揭牌。

    有人說窯洞是最落後的原始住所,也有人說窯洞是最天然的環保民居,無論哪種說法,都不能否認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碹窯代表著幾千年來獨特的居住方式,沉積著聰明和智慧的結晶,它以獨特的工藝和奇特景致書寫了一個生土建築的奇跡。

    然而,據村裡老人們講,建造碹窯的工具多達三十多種,如今年輕一代知道它們名稱的人都已少見,能建造老式碹窯的工匠們也大多是耄耋之年,制窯工具在慢慢消失,有些建好的碹窯經歷雨水沖刷後,無人修繕,漸成廢墟。

    碹窯,這個始終成為當地百姓繁衍棲息的居所正處於自滅的邊緣。

    第六屯鄉一位鄉政府工作人員說,宣傳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讓更多的人了解碹窯,保護碹窯文化,僅從藝術方面出發還是不夠的,還要發掘並充分利用鄉土文化,培育和發展旅游業、文化產業相結合,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地方優勢的民間文化,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利用、開發碹窯是一個長遠的課題。

    離開的時候,村東路口的老人們還聚在一起聊天,他們笑著和我們道別,從老人的眼神裡似乎能感覺到,當有一天這裡成為旅游景點時,他們會很自豪地把客人領到他們曾經世代居住的地方……

推薦閱讀:

佛教建築漫談

成都大慈寺舊事

青玉雲龍紋爐

住宅有瑕疵靠裝修風水來補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