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十大怪 房子半邊蓋
日期:2016/12/14 17:43:25   編輯:古建園林 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裡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
平遙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裡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干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御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廟位於城東南的的城隍廟街,由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三組建築群構成。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城隍廟的宣傳詞“皇帝有難上天壇,縣官有難到此來”不知出自於何處,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職確實高於縣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牆便是其一。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裡,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余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推薦閱讀:
和田民居建築
版築 潮式築牆術
地下文物“搶救”不如守護
李非:不讓一處文物消失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