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萬頃堂與錦園:被遺忘的太湖樞紐

萬頃堂與錦園:被遺忘的太湖樞紐

日期:2016/12/14 17:12:59      編輯:古建園林
    民國剛剛建立,氣象就已經不同。無錫傳統的游覽勝地不是湖而是山。無錫的文史專家徐志鈞告訴我,如果是玩太湖,古代無錫人正宗的地點是華藏寺。它在梅園西面的青山上,面對整個太湖,風景很好,古代無錫人留下過許多在這裡詠誦湖光山色的詩句。如果是建別墅園林,選擇的是惠山。惠山的景色自古出名。陸羽寫惠山“下瞰太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諸山,以掌睨可矣”。蘇轼寫“石路萦回九龍背,水光翻動五湖天”。站在惠山頂上眺望,太湖水天一色,群山逶迤蔥茏。惠山上的園林從唐代一直建到明、清兩朝,除了現在存留於世的寄暢園,已經消失的黃園、愚公谷也曾經是當時全國知名的園林。沙無垢告訴我,清朝初年甚至有了專門用來游覽的畫舫,不是為了游太湖,而是惠山,所以叫游山船。

    從山走向湖,從欣賞假山假水到面對真山真水,沙無垢說,這是民族資本家同封建士大夫的胸懷和眼光不一樣了。交通的發展也為審美改變提供了可能性。“無錫是水鄉,原來出門都是坐船的,從城裡到惠山五裡路,可要是去太湖,木船從運河劃到梁溪,到蠡湖再到太湖要劃一個晚上,所以去得很少。但是無錫從19世紀末有了輪船,到太湖的時間就大大縮短了。”沙無垢說。陸上交通也方便起來,榮德生建梅園後,為了方便游客,修了一條從市區到梅園的馬路,修了一條從火車站到惠山的馬路,並在中間與到梅園的馬路接通。還買了三輛大客車和兩輛小客車,開通了到梅園的公共汽車線路。這也就是民國游記裡常見的路線,先坐車到梅園,再從梅園到太湖湖濱的萬頃堂或者錦園。



    萬頃堂建好後,楊家又在附近造了碼頭,有小船擺渡到他家的另外一處產業鼋頭渚,無錫段太湖水景最富於變化的區域就這樣聯通起來。太湖在無錫段是一個口袋形的大水灣,綿延的山像屏障擋住了水的去路,構成了第一個水景層次,而萬頃堂所在的管社山、錦園所在的小箕山同隔水相望的中犢山、鼋頭渚所在的南犢山形成了一個小水灣,它同背後的大水灣套和在一起,形成了另一個水景層次。

    現在的無錫,知道萬頃堂的人已經不多了,解放後它的水域建成了水廠,不再對外開放,碼頭也就荒廢掉了。後來湖水污染,水廠關閉,它也沒有被旅游開發,最近才剛剛被移交給鼋頭渚景區,將來也許會恢復從前的水上游太湖的路線吧。臨湖的中式建築和涼亭都被修得嶄新,沒什麼可觀性,有一群老年人帶著收音機和食物在亭子裡野餐,周圍非常安靜。我沿著湖邊找到了一塊陳舊的、伸向湖水裡的石平台,大概就是廢棄了幾十年的碼頭的原址。北師大的教授鐘敬文在1930年曾經站過這個位置,他當時看到,“湖波渺茫,諸山突立,水上明帆片片,往來出沒其間”。可現在這裡的視野並不算開闊,不如沿著水廠廢棄的木棧道走到太湖裡面去,湖對岸的中犢山仿佛近得可以跳過去一樣,面湖而立,左手邊是距離城市更近的內太湖,蠡湖,岸邊已經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摩天輪,右手邊是沒有人工痕跡的湖水山色,鼋頭渚的側面也很清晰地在視線裡。

    從萬頃堂步行大約一公裡是榮家在上世紀20年代建造的錦園。沙無垢告訴我,這個園林的主題是觀荷避暑,所以在沿湖的河灘地上建了四個水池,池中遍植荷花,池旁還專門建了觀荷的建築荷花軒。錦園的山坡上種植了許多桂花樹,每年中秋前後桂花綻放,空氣中清香馥郁。錦園所在的位置是小箕山伸到太湖裡的半島,所以也是臨湖眺望的好地段,園裡建有專門眺望湖景的望湖亭。50年代,錦園改造成國賓館,毛澤東主席到無錫視察就下榻在這裡。

    現在的錦園也成了被遺忘的地方,國賓館已經不存在了,它也沒有歸屬到任何景區系統,有人說這塊地通過置換又歸回了榮家的產業。從萬頃堂到錦園的路上,空空曠曠的,連車都很少見,倒是一處散步的好地方,沿路綠樹成蔭、河塘不斷,又幽靜又空氣芬芳。錦園的門口並沒有門牌,但是從門口望到裡面的氣魄,大約就判斷得出來。那是一塊特別開闊的地方,滿眼綠色的草坪,寬闊的道路,路邊高樹聳立。荷塘還在,滿堂的碧葉生命力旺盛,荷花或者綻開或者含苞安靜地點綴其中,荷塘邊的荷花軒很陳舊破敗,房子裡面滿是灰塵和雜物。

    繼續往太湖方向走,白色的水面越來越大,一直到湖邊凸出的半圓堤壩上,眼前和心裡都頓時一亮,太湖水寬闊的水面平靜地流淌,對岸的山崖樹木增加了它的雄壯,天有薄霧,湖中的小島若隱若現,同萬頃堂雖然只相隔一公裡,可是景色卻更加壯觀。堤的旁邊是市政船隊撈藍藻的工作站,發動機嘟嘟地響著才打破了寂靜。工作人員說,現在還不算是這裡最美的時候,如果是冬天來,水是清澈的,空氣好的晴天裡可以一直看到軍嶂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