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安徽孔城老街

安徽孔城老街

日期:2016/12/14 17:55:36      編輯:古建園林

修繕一新的孔城老街

    今年國慶節期間,安徽桐城市孔城鎮十甲老街作為中坤國際休閒度假基地的項目正式開街。全國各地耳熟能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和藝術家創作雲集此間,與曾經支撐過孔城經濟如今已退讓到老街邊緣的手工制作業生活,混搭共生。作為江北水鄉的古鎮商埠,麻石鋪地,青磚灰瓦,古樸蒼勁的孔城老街在體量、規模、保存及特色上都是江淮之間所絕有。規劃裡,具有上千張床位接待能力的五星級酒店及相關度假配套設施也在等待開工。

    大河是孔城的氣場

    孔城是屬水的,漂浮在溝河縱橫,塘塥密布的水網之上,再遠處更是湖蕩密布,江湖通連。明清時期孔城河的水是直通長江的,張著帆的大船和吃水量少、浮力強、行水安穩的竹排在汛期或載客,或運貨穿梭往來在深水大河和湖汊裡,孔城本身就是聯接巢湖地區和長江地區的重要水運碼頭。站在孔城老街街尾的都會橋回望,會發現古鎮是個半島,三面環水,一街縱穿南北,迂回曲折,街上鋪面相對排列,擠擠挨挨。老街橫鋪的都是麻條石,間引幾條橫向小巷與街後埠頭勾連。因水設埠,依埠建鎮,孔城是典型的商貿重鎮類型。

    都會橋下是河面闊敞的三八河(與孔城河相連),皖南空氣潮濕降水充沛,河水兩岸斜坡上的植物因而繁茂豐富,撲面的綠意與詩意。每年孔城會有兩個月的防洪期,河面會被沖得更寬,老都會橋於是成了斷橋,緊挨著又修起一座新橋。如今的孔城河航道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枞陽大閘的興建而停運,

    黃金水道從此關閉,但河道的自然條件並未改變,大河柳絮蘆花風光依舊,仍舊是古鎮老街的天然背景和氣場所在。當地人說都會橋上下十數裡,有當年的碼頭幾十個,現在還能找到舊痕跡。

    留白的老街藝術空間

    在孔城老街變身休閒度假基地的項目裡,周邊河道是輔助,孔城老街才是核心。

    這條北高南低長達2公裡的老街被分為十甲。商鋪基本以甲為單位呈現其不同區段的主體商業特征,每甲之間有閘門隔擋,如今麻條石豎鋪的位置就是消失的閘門所在。國慶節期間,一甲到七甲的老房屋被收購修整後已經正式開街。在本地詩人的筆下,原本“像一只巨獸的腸子,天一亮門就吱吱呀呀地說話”的很長的老街,變得空曠、安靜、整潔。在騰空了瑣碎的生活場景而大量留白的建築空間裡,壁畫、油畫、雕塑、版畫、裝置等各種藝術形式充盈了老街磚木結構的房屋框架,這些抬梁式或穿斗式房屋,開線薄磚、灌土山牆。居宅小院,層層進深,高牆壁壘;店鋪木板槽門,墀頭隔牆,店號鋪張,具有徽派建築向江北延伸過渡帶的顯著地域特色。

    統一修繕的木板槽門後面曾經扎根著知府倪宅、桐鄉書院朝陽樓、姚家大屋、鄭家大屋、蔣家大屋、黃家大屋、程怡豐木料行,祠堂、書院、庵堂廟宇、雷祖廟、大王廟、痘神庵、茶庵、迎水庵、孚華煤油棧、亞細亞煤油棧——紛雜鮮活的孔城老街社會生態根系,根系所繁衍的生活已經被整體移植到古鎮的新區,而現代藝術正在與這些高屋大宅形成特殊對話,作品裡那些開放和凋零的花朵蘊含著事物的興衰往復,貌似柔弱無骨的線條表達著與當下現實生活在時空和心理方面的距離。在老屋的脆弱支撐裡,傳統倫理和自然快感,外部冷漠和內心迷失是這些作品共同的表達。

    原住生活境

    跨進八甲,頭頂便出現了東拉西扯的黑色電線,冥品鋪老篾匠木匠儲物腌菜的罐子、一地的棉花、機床水井、割麥子的鐮刀,街尾疍家塘的水還在沖洗老街人換下的衣物,周圍築有土堤的圩田,旱季的雨水油潤了一甲到七甲重鋪的寬大的麻石條,也填滿了八甲以外那些年久錯位的麻石條之間形成的大小水坑。“日過晌午炊煙就升起,老街更饑腸辘辘,每個叮叮當當做著手藝的快樂匠人就吸煙,就依靠在木樓呼吸的地方瞇著眼睛,這就是老街呼吸不暢的原因吧……”老街的手工制作業曾經支撐過孔城的經濟,但是今天看來,它是否真的過時了?

    舊時因為有大河與江湖相連,大宗物流貨運一直占據古鎮經濟的主導位置,在經濟結構內部起重要輔助地位的中小業主,大多以周邊地區民眾日常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為經營內容,或是經營餐飲和服務業。小本經營的店鋪作坊、茶館酒店以一套自然有序又能自我調節與約束的經營手段成就了孔城老街在明清時期內外兼修的品牌形象。

    如今,老街的新品牌正在樹立中,國慶節嶄新開街的首天從一甲到七甲就湧來了2萬多客流,盡管旅行社還沒來得及帶團來。按照開發方的設想,孔城主要要吸引方圓500公裡內的自駕車人群,除了以古河道為背景,打造一台大型古河舊貌實景旅游情景劇,還將適度建設適合家庭的分時度假與酒店公寓系統。在八甲駐足,時常能看到從七甲那邊返家的老街人,和以往微醺著結束鄰裡的串門不同,七甲那頭的全國性藝術和非本地小吃讓他們充滿好奇與比較,在屢次近身打量已成外部世界的老街後,他們便又扭頭回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境。

    ■源流考略

    據文獻典籍資料分析並以出土文物佐證,孔城歷史當追溯到先秦的西周時期。春秋中期,桐國(今桐城市北部及鄰縣周邊區域)為楚屬附庸小國。歷隋至唐漸成水鎮雛形,北宋已為江北名鎮。明清乃至民國處鼎盛時期。孔城鎮區以一條商業街為中心,以商貿物流為功能主體。整體建築格局基本保持北宋古鎮的時代特色,它經歷了一個從最初的軍事防御城池,到水運商埠重地,再到某一地區物資集散中心城鎮的漫長衍變過程。現存建築大都為清鹹豐年間以後的晚清及民國時期,臨街為商業鋪面,後堂為宅室坊間,多呈數進四合院式二層磚木結構特色。

    ■鏈接

    《十甲歌》:“一甲咚咚嗆,高跷帶五猖;二甲真有錢,出個彩輪船;三甲真大膽,出個玻璃傘;四甲人斯文,出個富貴亭;五甲沒得出,出個十二屬;六甲與七甲,平台伴銮駕;八甲不顧羞,出個老悠秋;九甲獅子丑,像個哈叭狗;十甲人真榷,出的是台閣。”

推薦閱讀:

臨安河橋古街下月底開街

株洲耗資13.3億元重現建寧古鎮風貌

赤水市大同古鎮青巖古鎮結姊妹

“乾隆家廟”殊像寺保護修繕工程進展順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