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仁居古鎮

仁居古鎮

日期:2016/12/14 17:39:25      編輯:古建園林

    有著四百多年縣治歷史的仁居古鎮是廣東平遠縣的老縣城。西北通贛,東北通閩,群山錯綜,居南嶺項山之陽,為韓江發源地之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座具有嶺南客家特色、蘊含深厚文化內涵的千年古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漢末兩晉以後,大量的客家先民從河洛大地,經江西石城、福建寧化等地自北而南陸續往梅州浸漫而來,總計“五次大南遷徙”,客家人大量遷徙到梅州是在元、明、清三個朝代,而明清時期大南遷規模最大。仁居—這座古城作為粵贛閩三省交界地區,是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廣東的主要遷徙通道之一。

    平遠縣第一高峰—項山甑橫亘在古鎮仁居西北部,為廣東與江西兩省的分界山,主峰海拔1529.8米,因其峰形如飯甑,故取名為“項山甑”。一個地方的名字往往與它的歷史相關聯。古鎮緣何而來?說來它有不平凡的歷史。仁居,原叫“林子營”,後改為“豪居鄉”(即“豪富居住之鄉”)、“仁人君子居住之鄉”(即仁居鄉)。秦漢時屬揭陽縣管轄,東西晉以後,屬海陽縣地,齊以後劃歸程鄉縣。建縣前,廣東、江西、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脈南麓,山林茂密,“群盜”猖獗。為了“彈壓盜寇”,明朝廷於是在程鄉縣西北邊的豪居鄉(今仁居)林子營築土城,增派軍隊,設通判府館。時光閃回四百多年前的1560年,神威營副總兵駐扎此地,斯時,統轄粵、贛、閩、湘邊界的十二個府、衛州軍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為加強對這一地方的控制,以豪居鄉為基礎,割閩之武平、上杭,贛之安遠、粵之興寧四邑地,罷館置縣,因所析之地介於武平、安遠間,故取名“平遠”,亦含平定遠方之義。首任知縣王化,縣治所在地為林子營。初隸屬江西省贛州府。兩年後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調整縣域,歸還福建的武平、上杭和江西的安遠所析之地,增析程鄉之義化、長田、石窟三都及興寧原析之大信一裡,仍組成平遠縣,改隸廣東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平遠改隸嘉應州。

    古鎮仁居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它蜿蜒流淌了不知多少歲月,哺育了古鎮的文明,同時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過去,仁居河是老縣城仁居的護城河,它源自粵贛兩省交界處的平遠縣黃畲牛牯岽(又稱大富山),這是一條浸潤古城歷史、充滿靈氣的河流。舊時,傍附在古城腳邊、如玉帶般蜿蜒而流的仁居河,自西北向東南繞城而過。那時候,這條清澈明亮的河流串連起眾多小橋、民居、石徑、古街、古巷、寺庵、亭,留下絕妙的景致,堪稱一幅濃郁的客家山鄉風景圖。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來到這裡,欣賞古鎮自然風情和人文景觀,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詩文佳句,為古鎮平添了無數光彩。上世紀九十年代,仁居河被著名作家王杏元、程賢章諧稱為胭脂河,並以古城為背景寫入長篇小說《胭脂河》裡,此書出版後雖遠說不上“洛陽紙貴”,但風行一時卻是事實。

    我被古鎮深深吸引住了。古城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以來的歷史文化遺存,集古城牆、古橋、古街巷、老祠堂、驿道、古民居、古廟、明代摩崖石刻、太平天國時期古山寨等為一體。目前,平遠縣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處,其中仁居古城就擁有六處:小樹廬、鄒坊文祠、井下吳屋、仁居廣東四大銀行金庫舊址、駕虹橋、紅四第一軍縱隊革命舊址。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更加積澱了古鎮厚重的文化底蘊。

    這裡名流輩出,人文荟萃,無限生機;這裡誕生過不勝枚舉的達官貴人,是盛產將軍之地。僅民國時期,曾獲少將以上軍銜的就有溫蒲香、楊政民、嚴應魚、陳成龍、嚴若寰、楊傑興、謝景武、謝義等等。作為彈丸之古鎮,能出這麼多將軍,不能不說是古鎮的福氣。

    而最吸引我的是一代將軍嚴應魚連同小樹廬的故事。翻開《梅州將軍錄》,嚴應魚的名字赫然其中。這位民國期間平遠縣有名的粵軍少將、抗日將軍、愛國志士和社會名流,雖不是一顆最耀眼的星星,卻曾經也是亮麗的,引人注目的。年幼時,我聽長輩講得最多的是古鎮“嚴旅”(即嚴應魚旅長)的故事。參加工作以後,當我埋首在故紙堆裡尋找資料時,抗日將軍嚴應魚的名字總是一次次地出現在我面前。他的名字曾被塵封,沉入史海深處。盡管在他生活的時代,在古鎮仁居,在平遠,他的大名如雷貫耳。但滄桑無常,塵封了他那段耳熟能詳、令人難忘的傳奇曲折的故事;他的名字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湮沒在歷史的滾滾風塵之中。所以,今天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卻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嚴應魚的名字和仁居古鎮緊緊地連在一起。古城以西,有座石山,名曰“麟石”,麟石又名硯石山,因山石如伏麟而得名。麟石南面山下有個傍山依水、風景優美的村莊—名曰麟石下。麟石下這個村莊,有五座房子,叫“五蟹游江”。屋背山為古縣城仁居八景之一的“麟石飄霞”。這個小山村就是生養一代少將嚴應魚祖輩的故土。嚴應魚的老祖屋為蟹形的客家圍龍屋。1930年嚴應魚就在麟石下的“蟹形”風水寶地上,親自設計監建,建築設計了一座別具一格的客家圍龍屋,它繼承了清代的技藝和風格,並以嚴應魚父親之名冠名—“小樹廬”。80多年來,“小樹廬”經歷了歷史的榮辱和滄桑。1950年以後,這裡曾是中共平遠縣委員會會址和縣土改委員會會址。

    嚴應魚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大起大落,頗具傳奇色彩。這位生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將軍,歷經舊民主主義革命、北伐戰爭、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戎馬生涯數十年,歷經無數戰役,屢建戰功。出身貧寒的他,試圖通過苦讀詩書參加科舉摘取功名,卻屢試不第。20歲那年,嚴應魚棄筆從戎,從此,踏上血雨腥風的軍旅生涯。從歷史上看,嚴應魚的生平功績可圈可點:嚴應魚是一位懷抱高遠理想和志向的革命者,一生追求進步思想和民族的復興。在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下,他早年加入同盟會,走上反清救國之路:他跟隨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參加辛亥革命,在北伐中鏖戰固鎮、宿州、徐州,從而獲得“建功固宿”文虎勳章,讓清軍無法推翻新生的共和政權。他久歷戰火,喋血粵閩贛,縱橫川西北,南征北戰。在鮮為人知的“羅塘談判”中,他忠實地承擔著接待、安全保衛等重任,為談判的成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並贈送一批食鹽和武器給紅軍,最終為中央紅軍長征連續突破國民黨設置的三道封鎖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謂功莫大焉。嚴應魚始終心系故土熱愛鄉梓,熱心慈善、文化事業。自淡出軍界,回到家鄉後,他興辦實業,不忘從社會中賺取財富後反饋給社會,為平遠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嚴應魚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當日軍在潮汕向北進犯時,58歲時,他臨危受廣東省主席李漢魂之命,率四縣地方團隊在猴子岽,阻擊日軍,迫使日軍退回潮汕,為保衛廣東省臨時省會,保衛梅州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他的命運跌宕起伏,坎坷、多舛:1951年4月,他含冤被錯殺,讓人扼腕歎息,讓人唏噓不已,甚至讓人落淚。邑人這樣說他:“傳奇少將,悲劇人生。”40年後的1991年7月,這起沉冤終於得到昭雪,黨和人民政府為嚴應魚正名表功:對嚴應魚的歷史應按“既往不咎”政策對待,原判處死“屬於錯殺”。遲來的昭雪,卻是時代的進步。歷史是公正的!

    追尋嚴應魚所走過的軌跡,追憶其生平事跡和對國家的貢獻,我們不難發現,用“山高水長”來概括將軍嚴應魚的人生是再合適不過了。在我心目中,嚴應魚是一部奇書,是一部難以言說、厚實無比,沉甸甸的書。他曲折的經歷、坎坷的命運,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他起伏跌宕的故事,他大起大落的傳說,無不引起我的好奇心。這些年來,每次來古鎮仁居,只要有閒暇,我都要拜谒將軍的故居—小樹廬。這座氣度不凡的建築雖飽經風雨滄桑,但古風依舊,為編著《嚴應魚傳》,當我再次走進這座85年前由嚴應魚一手建造的集客家傳統與宮殿式於一體的客家民居時,正是農歷甲午年的夏日,熾熱的陽光,照在正廳堂的牆壁上,上面嵌著嚴應魚將軍身著戎裝的英俊、威武的照片。我靜立在他的照片前,向他深躬致禮。我真切地感到,與其說我在憑吊嚴應魚,倒不如說,小樹廬斑駁的青磚,小樹廬的黛瓦,小樹廬的院牆,在穿越時空,向我訴說著那塵封在歷史雲霧深處的一代良將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感人悲傷的故事,我好像在重新傾聽歷史和仁居古鎮的回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