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奇山秀峰有芳名——洛陽香山

奇山秀峰有芳名——洛陽香山

日期:2016/12/14 17:40:34      編輯:古建園林

洛陽香山

    洛陽有三座香山,即龍門香山、洛寧羅嶺香山和宜陽香山。這三座山都與香料有關,龍門香山有香葛,洛寧羅嶺香山有香柏,宜陽香山則是牡丹的原生地之一。這三座山,都有香山寺,且都是洛陽重要的名勝古跡。 
    1、龍門香山與香山寺

    龍門是伊河中下游的界標,位於洛陽城之南郊。伊河是一條文化之河,她與洛河、瀍河、澗河一起,哺育了最早的“中國人”,碧溪清流間首先產生了華夏文明的爍爍靈光。

    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開龍門山,伊水暢流。在綠蔭片片中,東西兩山對峙,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阙,故稱伊阙。夏商奠宅,兩周定鼎,伊阙雄關,固若金湯。東漢時,傅毅《反都賦》有“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阙以達聰”的名句,“龍門”之稱首見於傳世經典。

    龍門山分東西倆山,東山名為香山,西山名為鐘山。香山是嵩山余脈,鐘山為崤山余脈。

    香山,因古代盛產香葛而得名。香葛,是葛的一種,即紫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長數米,花紫紅色。葛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古的洛陽地區,河湖縱橫,山林成海,遍生葛藟(gělěi俗稱“野葡萄”),采葛織布和采葛為食一直是古代人們的重要活動。

    但紫葛主要用作香料和藥材,隋朝時從南方引進,其根皮具有清熱補虛、散瘀通絡、解毒的功效。紫葛初產於江浙和四川一帶,嘉靖版《浙江通志》說:“天台紫葛,形如芍藥,根苗似葡萄,長丈許。”唐代時,嘉州(今四川樂山)的主要貢品,就是紫葛、麝香,這是兩種香料。紫葛,作為香料,主要制作獨醒香,《陳氏香譜》說,獨醒香由香葛、烏梅、甘草、枸杞子、檀香等制成。

    提到香山,必然想到香山寺。香山在北魏時已有佛寺、石窟寺。武後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在日照法師墓地之側建立佛寺,武則天稱帝後,將該寺定名為香山寺,並留下了“香山寺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慕戀香山寺清幽,常住寺內,故自號“香山居士”,並與香山寺如滿和尚結“香火社”,後又結成“香山九老會”。白居易去世後,葬於香山琵琶峰,即今天的白園。金元之際,香山寺毀棄。今之香山寺,位於香山之半腰,為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新創建,非唐代原址。

 
    2、羅嶺香山與香山寺

    洛寧縣羅嶺鄉羅嶺村的西山,名字也叫香山。香山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曰香山寺,相傳建於東漢時期,比白馬寺稍晚一點。該寺現存殿房36間。寺內有古柏一株,生長旺盛,相傳為建寺時所栽,樹齡有1900余年。這株柏樹,是香柏樹。此山此寺,都因此處的香柏樹而得名。

    香柏樹,屬常綠喬木。香柏樹長得極其高大,有著清冽的芬芳,其樹根、樹葉、果實,都是重要香料,它原產於地中海沿岸的山地。《聖經》稱,香柏樹是“上帝之樹”“植物之王”,是完美、向上、尊貴、生命的象征。《聖經》說:“佳美的樹木就是黎巴嫩的香柏樹,是耶和華所栽種的,都滿了汁漿。”古埃及的法老船、耶路撒冷的所羅門聖殿,乃至古羅馬皇帝的寶座,都是用香柏樹制成的。

    基督教的傳播之路,也是香柏樹的遷徒之路。基督教,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被稱為景教,於公元1世紀初起源於巴勒斯坦地區。一般認為,基督教傳入中國是在北魏時期,當時把基督教和佛教活動場所統稱為“寺”。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宣武帝所建的洛陽永明寺,有來自大秦(羅馬)的僧侶,這時大秦信仰的宗教就是基督教,永明寺應是中國最早的基督教堂。

    但是,大秦和東漢、曹魏已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曹魏魚豢的《魏略》中,己對大秦有詳細的記載,《魏略》中提到的大秦國王“日游五宮”,應當就是後來把景教寺院稱為“五聖堂”的起因。基督教興起之時,正是班超經略西域之時,絲綢之路非常暢通,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傳到中國,是完全可能的。

    羅嶺的香柏樹,是目前國內最古老的香柏樹,它也應是隨著基督教由羅馬傳來的。羅嶺位於絲綢之路的崤函南道,是“靈龜獻書”“倉颉造字”的玄滬河之源頭,地理環境與香柏樹原生地相似。這應是來自羅馬的基督徒選在這裡種樹建寺的原因。羅嶺香山寺,很可能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基督教堂。

    3、宜陽香山與香山寺

    宜陽香山,為錦屏山之一峰。錦屏山,原名壽安山,位於今宜陽縣城南,屬熊耳山余脈,走向由西向東,長約兩公裡,懸巖峭壁,巍然聳立。錦屏山因緊密毗連城市而成為城市居民在艷陽三春、烈火濃夏、紅葉高秋和雪霁晴冬時的登高游憩之地。武則天曾登臨該山,將壽安山賜名錦屏山,她親書“錦屏奇觀”四字,今存殘碑。錦屏山有十二峰,由西向東依次為:夕陽、太獅、雙壁、文筆、書帶、香山、棲雲等。

    十二峰中,以香山最為著名,因為山上有一座著名的香山寺。香山、香山寺的得名,是因為國色天香的牡丹。民國《宜陽縣志》之《宜陽縣竹枝詞》說:“香山閣上鼓淵淵,怡是笙歌落九天。見說城南春色好,看花爭到錦屏前。”

    香山是人們春天賞牡丹之處,據北宋周師厚《洛陽牡丹記》記載,牡丹中的大葉壽安紅、細葉壽安紅,就出自這裡。傳說,牡丹名品劉師閣也出自這裡,是出家於香山寺的一名劉姓師尼所培育的。采宜陽香山牡丹做成牡丹香,曾是古代宜陽的一個重要香料產業。目前,參考古香譜研發的這種牡丹香,已重新面世。

    晚清、民國時期,香山寺附設謝公祠、於公祠。謝公祠,是為在清末捻匪之亂中殉難的宜陽知縣謝仁溥而設。於公祠,是為殉難的辛亥革命元勳於化卿而設。香山寺還是中共宜陽縣委舊址。1932年夏,中共宜陽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在香山寺召開,會上成立了中共宜陽縣委。目前,宜陽香山寺一些古建築和碑刻仍保護完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