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探訪“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多處遺址

探訪“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多處遺址

日期:2016/12/14 10:58:50      編輯:古建園林



  靜海寺,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建寧路288號,獅子山旁,東接天妃宮,西臨護城河,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的功德,同時供奉鄭和從異域帶回的羅漢畫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異木的活株而敕建。賜名“靜海寺”,取意四海平靜,天下太平。鄭和晚年曾在此生活過。



  鄭和寶船廠遺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漓江路57號,中保村附近,這裡曾經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為鄭和下西洋建造了數百艘寶船,目前仍留有3個長達四五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塢)。而新建的寶船廠遺址公園以作塘為中心,建有鄭和下西洋碑廊、雕塑群、遺址出土文物展館等景觀和設施,全景式地再現了當年寶船廠的盛況。



  石頭城遺址,位於南京鼓樓區清涼山西面,《建康志》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說的就是石頭城,作為從東吳到南朝的都城,當時外國船只到中國或者中國船只出海,都會停靠在石頭城下的碼頭,也正是由於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使南京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始發港,同時將西端港口拓展到非洲東岸。



  鄭和府邸遺址,鄭和府邸位於今南京市秦淮區馬府街。1986年經考古調查,現在馬府街所在地,即為我國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在南京做留守太監時的府邸所在地,因鄭和本姓馬,鄭和府邸也稱馬府。現在的鄭和公園就是當時府邸花園的一部分,而在馬府街馬府新村小區裡,有南京市白下區政府建於1990年7月11日的鄭和府邸遺址六角紀念亭和紀念石碑,石碑的正面印刻著“鄭和府邸遺址”字樣,石碑的背面是介紹有關鄭和以及鄭和下西洋的情況的文字。



  淨覺寺,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升州路28號,始建於元代,是當時伊斯蘭教徒的活動場所,宣德五年被焚毀,鄭和於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請重建,此後由鄭和子孫世代居守,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所與鄭和有關的建築。



  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在今天的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古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初至前清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志性建築,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賜封該塔為“第一塔”。而大報恩寺的修造,正是由鄭和等人擔任監工官的。



  道場寺遺址,大多數專家認為道場寺就在金陵大報恩寺的東邊,赤石矶附近,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晨光機器廠大院內的老洋樓一帶。而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進程中,有一部《法顯傳》不能不提,此書又名《佛國記》,是東晉時高僧法顯從陸上絲綢之路一直走到印度,又從海上絲綢之路返回南京,最後在道場寺著成,這是第一本記錄中國與南亞國家文化交流的著作。



  浡泥國王墓,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緯九路9號。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明朝與東南亞沿海各國的和平交往,28年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300余次,形成了以建康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海航線,建康都城成為各國文化交流的主要城市。佛教經義乃至佛寺建築就是在此時從建康傳入百濟(韓國)和倭國(日本)。而渤泥國(今文萊達魯薩蘭蘇丹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於明永樂6年(公元1408年)8月率150余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不幸病故於南京,遵其遺囑,明成祖朱棣將其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區安德門外石子崗一帶,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帝王墓之一。



  六朝建康都城遺址,位於今南京市秦淮區游府西街12號,原遺址處建有學校--游府西街小學,遺址紀念碑就立在街角花壇中。建康作為六朝的都城,時間長達320余年,它不僅是六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樞,而且是這個時代各方面綜合實力的反映。由於六朝都城建康在隋滅陳的戰爭中遭到毀滅性破壞,再加上千百年來自然力的損壞,建康城的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



  鄭和墓,位於南京江寧區牛首山,完全保留了原有的歷史特征和穆斯林習俗,墓按伊斯蘭風格修建回字形,南北走向,墓圹呈長方形,長約150米,東西寬約60米,墓頂高約8米,墓前台階有四組7層28級,寓意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遍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在不遠的祖堂山社會福利院內,還現存與鄭和同時代的、有著密切關系的太監洪保之墓,他是鄭和下西洋的得力助手。

      (來源:人民網江蘇視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