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彩塑!不一樣美的存在
日期:2016/12/14 11:01:25   編輯:古建園林彩塑,是指彩色泥質塑像而言。它的制作方法,先用木結為骨架,縛以谷草, 再用粘土塑成偶像,外表敷彩貼金即成。
山西隨著寺觀建築的保存,自唐以來的許多彩塑亦保留下來,初步統計一萬二千余尊。下面跟隨小編腳步走起!
其中唐、五代塑像99尊,保存在五台南禅寺、佛光寺、晉城古青蓮寺和平遙鎮國寺中。有佛、菩薩、金剛、弟子及侍者 等等,塑像肌肉豐滿,身式微曲,衣飾簡潔,神態自如,表現出唐代佛教盛期的風 韻。唐武宗“會昌滅法”,佛寺皆毀,塑像亦多不存,上述南禅寺和古青蓮寺彩塑卻是“滅法”前的作品,尤為難得。
宋、遼、金時期,彩塑遺存漸多。大同華嚴寺薄迦教藏殿,滿布佛、脅侍、弟 子、金剛、童子及供養菩薩塑像,豐盈健美,眉目傳神,是我國遼塑中的代表作。
晉祠聖母殿宮女、晉城二仙廟仙姑、長子法興寺十二圓覺菩薩、崇慶寺羅漢等宋代 作品,或俊秀潇灑、或肌體圓潤,姿態生動,神情自如。
元代彩塑已知者四百多尊,分布於晉城玉皇廟、洪洞廣勝寺、五台廣濟寺、新绛白胎寺、福盛寺等二十多座寺廟之中。其中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塑像最引人神往。東西南北各七宿,以男女老幼和文武群吏之勢分別布列,風格生動,人物傳神,塑工精純,色澤淡雅,雖是宗教偶像,極富人間抒情的活力。
在明代彩塑中,太原崇善寺洪武間“三大士”像,高大魁梧,神態端莊,尚承金元豐潤風格。平遙雙林寺嘉靖間塑造的佛、菩薩、羅漢、天王、金剛、閻君、護法、供養人等1560余尊群像,分布於十座殿堂之中,塑工之精妙,數量之眾,令人歎止。
(來源:微信公眾號“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