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西沱古鎮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古鎮內的“雲梯街”,以獨持的風貌,幸存於長江三峽庫區175米水位以上。“秦磚漢瓦宋元樓,千載臨風賦江流”,古鎮現存有許多明清時期古建築和土家古民居,西沱是長江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土家族歷史文化的交匯地,西沱也是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為2002年全國十大歷史古鎮之一。從地理位置上看,西沱處長江黃金水道岸邊,斜對岸不足10裡,即為聞名海內外的忠縣石寶古寨,向南翻過武陵山即為黃水森林公園和千葉草場,往東即是川東門萬州,沿長江而上,則有舉世聞名的豐都鬼城,往西南則是譽滿天下的“烏江畫廊”,往東南,則是恩施利川土家族、苗族風情濃郁之地,地理位置之優越,真是上天的多重眷顧。
從重慶出發,經渝涪高速到涪陵再從長江北岸經豐都到忠縣,過忠縣長江大橋到沿溪鎮,不遠即為西沱古鎮。雲梯街兩旁的土家民居,極富巴渝特色。一梯一底木板房,臨街建成街鋪,屋後建成吊腳樓,灰瓦白牆,被建築學家稱之為“長江沿岸最古老的奇特建築明珠”。古鎮現存眾多文物古跡和明清時期古建築:有明代富麗堂皇的禹王宮、大寺、八角廟、武廟、三楚堂;萬壽宮、文昌宮、桂花園等遺址;清代建築精美的“下鹽店”遺構歷歷在目。
明代獨具匠心的“龍眼橋”點綴著古鎮風光。祭祀孔子、關公的“二聖宮”後殿,“余音繞梁”、“副魁”木匾保存至今。更有記錄長江水文變化的水文石刻資料:陳家河長江峭壁上刻著“庚午年大水至此”7字清晰可讀,對岸巖石上深刻的“大清同治庚午大河水漲”12字歷歷在目。民國時期的“永成”、“和成”商號遺址,是中共地下黨活動的地方,已成為革命歷史文物。
西沱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極其豐厚之地。西沱古稱“西界沱”,早在宋代即被稱為鹽鎮,古人稱之為“千裡鹽道”,至今街上很多商鋪還有石制的販鹽台。目前,雲梯街上有依山而鑿的石梯1200多梯,傳說為鎮龍而修,也稱鎮龍街,總長約500米,相對海拔高度約160米,頗為壯觀。西沱隸屬石柱縣,有重慶民歌代表之稱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即發源於此,重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啰啰調”就是此歌的前身。那一韻三歎的調子與巴渝民眾的豪邁通過歌詞與曲調的完美結合而得以表達的酣暢淋漓,不能不使人感慨。而最具特色的,還是西沱人獨有的“玩牛”演出。每逢節日期間,當地玩牛手便做牛頭面具,由人牽著,串街演唱:“這個牛兒有點怪,長著兩腳惹人愛,這個牛兒有點好,長著兩腳不吃草,不吃草來惹人愛,快點快點把客人拜,一拜客人身體好、長命百歲都不壞,二拜客人……”直逗的被拜之人與觀眾都皆大歡喜,所有煩惱之情,都拋九霄雲外。
西沱也是一個美食古鎮。地處長江邊上,長江魚就自不必說了。這裡的酸醡肉、酸醡魚獨具特色。在秋天,西沱人將鮮肉、干南瓜皮、紅苕、海椒等拌上炒好的稻米面或包谷面,加鹽和姜、花椒、橙皮等佐料後入壇腌制而成,待冬至後才取出蒸熟食用。經過一個季節的腌制發酵,蒸熟後不僅爽口化渣,且油而不膩,極為開胃。另外,當地人用小麥或高粱而制的西沱砸酒也清香撲鼻,用砸酒來配當地的九大碗辦席是這裡亘古不邊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