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華亭寺
日期:2016/12/15 15:18:2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華亭寺位於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園景區中心,它南枕太華,北帶碧跷,東臨滇池,紅牆碧瓦,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
華亭寺依山勢座西向東,與內地寺廟座北朝南的規則炯異,此乃華亭寺一大特色之一。它占地十八畝,平面布局呈矩形,在佛教建築中屬中軸對稱、封閉院落式類型。其建築特色深受宮式法則和儒家文化中理性美的影響。沿中軸線排列立體建築,縱軸線上有放生池、天王殿、八功德池、大雄寶殿、藏經樓;橫軸線從大雄寶殿左右分設經堂、祖堂、方丈室、僧堂、客堂、浴堂、庫房、香積廚等。全部建築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如眾星捧月,規則嚴整,排列有序。華亭寺入寺之門是一座高大的三層鐘樓。鐘樓飛檐翹角,與古樹比戶,樓楣懸掛有一副對聯:“繞寺千章,松蒼竹翠;出門一笑,海闊天空”。池中無數游魚往來戲偬,似與游人相樂。夏天,池中睡蓮紅白相映笑迎游客。池對面是威嚴的天王寶殿。殿門外左右分踞石殿青獅白象。殿門兩側,塑有哼哈二將,橫坐於金晴獸上,袒胸露懷,一個手執降魔棒,一個手提蕩魔杵,神態威猛;殿內正中神龛上,有一尊金身護法神韋馱,身著戎裝,手執金剛棒。殿內兩側塑有四大金剛(四大天王):增長天王掌青光寶劍,職風;廣目天王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四大天王職掌風調雨順。塑像之神形融印度教與中國道教為一體,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出天王殿,進入上下兩層的庭院。下層庭院小巧玲珑,院中有“八功德池”池上架雕欄“湧蓮”石橋,將水池一分為二,小橋流水,精巧別致。池中有假山游魚,院中植籐蘿紫、羅漢松、茶花、銀杏、玉蘭。籐蔭下,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上層庭院中央立一巨型石香爐,終日香煙缭繞,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感。
正對香爐,是金碧輝煌、巍峨雄偉的大雄寶殿,它是西山園林建築中最大的殿宇。飛檐翹角、琉璃碧瓦,映日漾光,屋背飾以魚、獸、鳥等動物造型,殿頂中央為葫蘆寶頂。大殿前檐懸掛“清淨壯嚴”、“山高海深”等匾額。殿內幡幔疊垂,寶蓋生輝。正中神龛上供奉著五尊金光閃閃的佛像,均高丈余。中間為佛祖釋迦牟尼,左右分別為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及迦葉、阿難兩位尊者。佛像儀態端莊、安詳,背襯以金光輪。神龛背面塑有觀音塑像及二十四天神像。殿內兩側面塑有層層疊疊的五百羅漢置於專門的羅漢堂中,而華亭寺卻將五百羅流直接安奉於大雄寶殿之內,其含意耐人尋味。眾羅漢的容貌、表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大雄寶殿兩側設有經堂、祖堂、方丈室、僧堂、客堂、浴堂、庫房、香積廚等建築,有回廊相通,使院院相連。大雄寶殿後面是藏經樓,金碧輝煌,鮮艷奪目。
華亭寺歷史悠久。據史載,初為宋大理國鄯闡侯高智升的別墅。此後,高氏後代高賢、高政二兄弟一日來游,恰遇
“眾芳競艷、繁花錦簇”、“仰睇碧空,宵雲谒谒,狀如華蓋……”,二人以為此系華祥高照,乃命名“華亭”。元延佑七年(1320年),筇竹寺雄辯法師的高足弟子玄通元峰禅師柱錫於此,結茅傳經。三年後首建大光殿,供奉毗盧佛像及圓覺十二大士,稱圓覺寺,至元五年(1339年),元峰親自到江南靖國寺請回《大藏經》一部,立寶音殿藏之。經過二十多年苦心經營,圓覺寺建成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寺院。明永樂景泰年間“拓其址而弘其規制”,題名“大圓覺寺”。英宗帝敕賜“華亭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撫王繼文重修華亭寺。鹹豐七年(1857年),華亭寺部份建築毀於兵燹。光緒九年(1883年)
再度重修。1920年雲南省長唐繼堯請湖南籍禅宗大師虛雲和尚由大理賓川雞足山來華亭寺主持佛事,超渡護國諸役陣亡將士。事後,募款重修華亭寺,建鐘樓,鑿放生池,增設羅漢,築藏經樓,並於寺西南約百米處建海會塔存僧俗骨灰,同時,改稱靖國雲淒禅寺,但仍俗稱華亭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亭寺幾經修葺,擴建了旅游服務區,設有餐廳、小賣部、茶室、住宿部等,游人不絕,熱鬧非凡。農歷三月初三趕歌會,人山人海;清明節香火更旺。
華亭寺以其獨魅力受到古今名人的青睐和稱頌。在天王殿門懸有一副楹聯:“一水抱城西,煙霭有無,柱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這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楊升庵)所題。在天王殿彌勒佛神龛處,懸有清代傑出書畫家錢澧所撰的楹聯:“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口笑;徐行不困,穩地不跌,無妨人自縱心游”。陳毅元帥在其講議《昆明游西山》中寫道:“昆明城,三月三,數萬人,游西山,華亭怪,太華寒,龍門險,滇池寬``````”。一個“怪”字高度凝煉地點出了華亭寺獨具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