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蓮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坐落於紅河支流米湯河畔,三面環水,環境優美,民風民俗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30余處具有獨特建築風格和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較完整地反映了當地的傳統文化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
東蓮花村位於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東北部,坐落在有“紅河源頭第一鎮”美稱的永建鎮的壩子中央。村子四周林木蔥郁,田園豐沃,水流潺潺,鳥語花香村旁建有池潭如鏡,風景如畫,水流常年從村中、村周流過村中道路整潔,各戶庭院栽花種樹,民風淳樸,村民生產生活秩序井然,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東蓮花村傳統馬幫文化特色集中,華僑僑眷和馬幫是緊密相連的,正因為有了走南闖北的馬幫,才有了今天的華僑、僑眷、僑屬。清代曾有7位馬幫鍋頭聚居於此,民國時期,巍山的馬幫大多是由回族馬幫組成成,在茶馬古道上赫赫有名。馬幫鍋頭們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勞動建蓋起了各式庭院,形成了獨特的村落風貌,是馬幫文化在東蓮花村的集中體現。村內至今不僅完好存著四面相呼的5座碉樓及古民居28座,還完整保留了回族村莊風貌,在宗教、古建築、民族飲食食、回族風情習俗等方面保存著豐富濃享的傳統文化。
馬家大院古建築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樓林立,重門深院,“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等建築工藝十分精湛,無論是照壁還是雕花,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和諧並存、水乳交融。
馬如骥舊居是馬家大院古建築群當中的典范,以“一碉兩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為特色是,打開厚重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四個刻在大理石方框的大字“世守清真”,顯示了主人虔誠的信仰。雖然經過歲月侵蝕,但院落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精心裝飾的門楣還是匠心獨具的花窗,依然令人感到當年的氣魄和獨有的魅力。其二樓藻井的彩繪至今依然清晰美麗,有《三文筆》N《阿文學校》N《雞足山莊嚴塔》等。尤其是彩繪《上海街景》,不僅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當年十裡洋場上海灘的浮華,還體現了馬幫商人的開放胸襟和開闊眼界,體現了對現代化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憧憬,被專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馬家大院的精美,還往往在細節當中展現至今仍有淙淙碧水的古井,井欄四周雕刻美麗的折枝花卉;就連本來不起眼的馬廄後牆牆磚上,也刻有“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詩句......
始建於清朝初年的東蓮花清真寺是傳播回族文化的中心。經過多次擴建,民國十三年臘月竣工的東蓮花清真寺禮拜堂、宣禮樓建築風格獨特,成為該村一道最為莊嚴肅穆的風景線。整個清真寺都是土木結構,把中國傳統出閣架斗雕梁畫棟的建築風格和阿拉伯伊斯蘭美學觀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庭院內綠樹成蔭,花香飄逸,與東蓮花規模宏大的古碉樓、古民居建築群結合在一起,渾然天成,和諧交融,構建起了具有獨特風貌的伊斯蘭古村落文化底蘊。東蓮花清真寺大殿上,民國十五年陸軍少將楊盛奇題贈的匾牌誠一不二”至今仍在,從這塊匾牌上可以看出東蓮花回民對民族信仰的虔誠和堅定。
東蓮花回族自然村落內,伊斯蘭民族風情濃郁。村裡精通古波斯文、阿拉伯文的學者比比皆是,宗教生活嚴謹,經堂教育興盛,宗教人才輩出,素有“小麥加”之稱。村民信奉伊斯蘭教,至今還完整保留著穆民的古老風俗。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聖紀節、開齋節等伊斯蘭傳統節日體現出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禮習俗喪葬習俗等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油香、樹皮、馓子、牛干巴、乳扇、清真糕點等傳統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來深受各族群眾喜愛。其傳統禮儀、民族服飾、飲食文化與民族工藝等都遵循穆斯林傳統,極富特色。
旅游TIPS:
馬家大院的主人馬如骥從政期間,廣結商、政.軍要人和各地巨商為摯交,為蒙化縣的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走南闖北,經商貿易疏通了各道關卡,為當時蒙化成為滇西地區物資轉運集散地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村內由他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帶領村民修築的防洪石堤至今仍造福後人。
地理位置: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距大理市區(下關)30公裡,大理到巍山的班車途 經。
巍山縣旅游局電話0872―612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