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梁平雙桂堂
日期:2016/12/15 15:18:2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雙桂堂座澆在四川省梁平縣城西南13公裡處,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雙桂堂創建於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它的創始人是清朝名僧破山禅師。因破山法師在寺內植雙株桂樹而得名雙桂堂。關於這兩棵桂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破山法師俗姓蹇,字懶愚,四川大竹人,生於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自幼讀書勤奮,聰明過人,懂書畫,善琴棋。19歲出家,遍游名山,博覽佛教經典。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住湖北黃梅縣破頭山,念禅三年,深有所悟。後長年在天童寺跟隨密雲禅師學法。
傳說雙桂堂這兩棵桂樹是月宮中的嫦娥親手培育,嫦娥借觀音的淨瓶水為之澆灌,遣神燕去天河銜來肥泥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雲剪為之修剪,在嫦娥的精心護理下,這兩株桂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在一個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嫦娥將它們拋向人間。這兩棵桂樹帶著滿枝的清香蕩在寧波天童寺院內。密雲法師將這兩楂桂樹交給弟子破山,讓他帶回蜀中,興建佛寺,傳授佛法。並稱桂樹生根之處就是你安身之地。
破山尊師命,身背桂樹,跋涉了幾個月,進入蜀中。一日,他落腳在梁山的萬竹山。半夜裡,山間霞光四射,鐘鼓齊鳴,四周的村民聞聲而至,只見破山和尚正打坐念禅,他所背兩株桂樹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從此,破山和尚就在雙桂落地之處建立禅院,並取名雙桂堂。這兩棵桂樹至今尚存,並且枝葉網織,濃綠如雲。每年金秋時節,桂花掛滿枝頭,香飄數裡,人們爭相觀賞。
破山法師熟谙詩文,精於書畫,著有《雙桂草》、《破山語錄》等傳世,所留墨跡也為後人所珍藏。他的詩,以幽默、诙諧見長。如他的《自贊詩》寫道:
這個川老蜀,渾無奇特處;問禅禅不知,問教教非熟。
懶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條短杖藜,打佛兼打祖。
他的弟子很多,遍及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的還去東南亞弘法。因此,雙桂堂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
雙桂堂創建以後,得到清朝歷代皇帝的支持,連續不斷地修建了200多年,到清代末年,雙桂堂以它宏偉的規模、莊嚴的殿堂、豐富的藏經、獨特的雕塑被列為“蜀中叢林之首”。整日僧人游客雲集,晨鐘暮鼓,香煙缭繞。
雙桂堂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占地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1986年,有正式僧人27名。寺內恢復了叢林制度,並成立了雙桂堂寺廟管理委員會,釋妙談法師任主任。
雙桂堂坐東朝西,殿堂為木石結構,有大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經樓等7重建築,近年來全部修復一新,重現巍峨雄姿。兩側有廂房、僧捨300余間,長廊相連,有天井、海觀42口,玲珑古雅。周圍有白蓮池、後緣池、花園等園林景觀占綴,使整個寺院環境清幽,好似人間仙境。
大雄寶殿是雙桂堂最宏偉的建築,為三層宮殿式建築,底樓有石雕獅、象,中層高懸名人題刻,三樓有龍鳳浮雕,屋脊正中是雕花寶頂,連脊通高16米,直插雲霄。大殿擴建於光緒年間,每日出工萬人,歷五年建成。支撐大殿的52根石柱,柱長3丈,直徑3尺,每根重達2萬余斤,全憑人力從百裡之外運來,可見其艱難。這座大殿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雙桂堂歷經滄桑,仍保存文物237件,其中有名人字畫61件,佛像110尊,其他佛教文物66件。“文化大革命”中,當地宗教工作干部和寺廟僧人用木板將佛像、文物加封,外貼毛主席語錄,巧妙保護了寺內佛像、文物。現寺內制作了文物櫃,陳列和保護文物。寺內珍貴的文物有:清雍正皇帝御賜的《藏經》1部,天聾、地啞、銅鑼、銅鼓4種,聖旨石刻1塊。另有十一世紀用梵文寫的《貝葉經》106頁,其它佛經7000多冊。
1990年5月2日(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雙桂堂舉行了玉佛開光典禮。這尊玉佛為緬甸白玉雕琢而成,重1.3噸,高1.6噸,精美優雅。釋妙談法師主持了開光儀式,數千名信徒參加了玉佛開光法會。
雙桂堂在僧人的精心管理和維修下,殿堂雄偉,佛像莊嚴,環境整潔。人稱:廟外清溪環繞,四季鶴鳥飛鳴,八月桂花飄香,游人絡繹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