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故居
鼓浪嶼名人何其多,林爾嘉、林文慶、林祖密、林巧稚……單是姓林的名人一張口就能數出這許多來。
曾幾何時,他們都是叱咤風雲的人物,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傳奇故事。這個面積不到兩平方公裡的小島,每一條路、每一個院落、每一座建築、每一扇門窗,都是一本厚厚的書,隨便翻到哪一頁,都會有一段長長的故事,寫滿了人生的悲歡離合。
漳州路44號,古榕、香樟、玉蘭樹下掩映著一幢滄桑古樸的英式別墅。這棟別墅建於19世紀50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林語堂夫人廖翠鳳的家,左邊有三個被塑料窗簾遮擋住窗戶的大房間,這是1919年林語堂夫婦結婚時的新房,林語堂曾經得意地說過:“我把一個老式的婚姻變成了美好的愛情”。當年還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的林語堂,愛上了鼓浪嶼富家小姐陳錦端,因陳父不同意這門親事,在家人的“威逼利誘”下,林語堂到陳家隔壁的廖家相親,並最終與廖家二小姐廖翠鳳結婚。婚後,林語堂和廖翠鳳琴瑟和鳴,婚姻生活很是平靜美滿。林語堂承認,他的自由天性也只有廖翠鳳這樣的妻子才能完全包容,“才華過人的詩人和一個平實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時,往往是,顯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個詩人丈夫,而是那個平實精明的妻子。”美國女作家賽珍珠采訪林語堂時問:“你的婚姻沒有問題嗎?”林語堂叼著煙斗幽默地答道:“沒問題,妻子允許我在床上抽煙。”如今44號別墅已經完全隱沒在漳州路40號李家莊咖啡旅館的身後,倘若不是仔細尋找,很容易忽略掉旁邊那條逼仄的小巷子。當年林語堂的書房“立人齋”的牌子仍在,蕭索中似乎還殘留著些許優雅,只是堂前枯葉滿地,台階上滿是土陶花盆的殘片,別墅的前部已經塌掉了一層,前走廊也封堵成廚房,排風扇上一層厚厚的油垢。迎客大廳裡,吊燈、酸枝木家具早已不知去向,雕花屏風也面目全非,全無當年風韻。想當年,橡木地板,酸枝家具,漏雕花卉漆金屏門,歐式壁燈、吊燈,前花園裡有供飲用和沖涼的水井,井旁八角形金魚池,池後就是別墅的長石階和讀書樓“立人齋“,古榕、龍眼、玉蘭,把小花園籠罩得濃蔭婆娑,清新涼爽,那是何等溫馨的氛圍!
筆山路5號別墅,位於鼓浪嶼筆架山山頂,往下走就到了內厝澳路,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林文慶博士就曾住在這棟山頂別墅裡。林文慶祖籍廣東澄海,出生在新加坡,18歲獲英女皇獎學金,1892年獲醫科碩士,1912年任大總統孫中山的機要秘書,1921年應陳嘉庚之邀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他每天步行幾裡路去碼頭乘船到廈門大學上班,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奉獻了一生中最好的年華。有些悲涼的是,當今一般中國人,甚至包括廈門大學的師生員工知道林文慶的並不多。魯迅在《兩地書》裡描述林文慶是一個“英國籍的中國人”“開口閉口,不離孔子”,由於他的“尊孔”立場跟魯迅的“反孔”立場相沖突,又提出壓縮魯迅任職的廈大國學院的經費,魯迅當年“乃提出強硬之抗議”,最後從廈門大學辭職去了廣州中山大學,1927年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還在說他討厭林文慶,“總覺得他不像中國人,像英國人”。有意思的是,新加坡民眾卻因為林文慶朝鮮的民族意識而稱他為“義勇的華籍青年”,並普遍尊他為“新加坡大佬”。林文慶別墅的、約建於1915年前後,依地勢高低而建,頗有鄉間別墅的格調,參觀別墅要爬上數十級台階,到了大門跟前,二三十級花崗巖蹬道從兩側升延到別墅主房的大平台上,這樣的高處,恰好縱覽海天美景。據說林文慶臨終時立下遺囑,將遺產的五分之三捐給廈門大學。建國後,這所別墅一直作為民居,有人居住,近年民居已經陸續遷出,但建築因年久失修,顯得十分老舊、殘破、環境荒蕪,連名牌浴缸也放在院裡種上了無名花草。
離筆山路林文慶別墅不遠處,是鋼琴家殷承宗故居。位於雞山上的這棟寬大的石砌別墅苗庵,看上去已非常老舊,花園也甚是荒涼。唯有與別墅同齡的一株黑松,仍然蒼翠挺拔,松枝搖曳間似有潺潺的琴音,如行雲流水,輕輕地洩淌出來。圃庵由殷承宗的哥哥設計,充分利用舊厝和開挖地基時采出的花崗巖為牆體,既有閩南石鄉的特色,又有歐洲文藝復興的韻致。殷承宗自小就生活在這音樂氛圍特別濃厚的環境裡,有唱片可聽、有鋼琴可彈,接受著音樂的熏陶。1942年九歲的殷承宗在這裡舉辦了“幼童殷承宗獨奏音樂會”,顯露出一個音樂神童的天賦。
鼓浪嶼西邊的筆架山與東面的升旗山遙相呼應。若在旗山路附近迷路,在曲徑通幽中誤闖進容谷,那麼廈門保存最好的老別墅—李清泉別墅的風光就會闖進你的視野。李清泉在廈門有多處別墅,容谷別墅是其眾多別墅中最漂亮豪華的一座。高大的鐵門上寫著“容谷”二字。容谷門口榕蔭密蔽,沿著台階往上走,是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徑,小徑正中以不同顏色鵝卵石鋪出“1926”字樣,這正是別墅建造的時間。容谷有大樓、小樓之分。大樓為三層,赤楠木地板、樓梯和門窗,至今仍保存完好。小樓是李清泉夫婦特意為李夫人的大姐顏雪建造的。現在,容谷別墅由李清泉的侄孫李綿輝看護,因為是私宅,平時總是門戶緊閉。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從鼓浪嶼那些風燭殘年的老別墅前走過,心頭總會回蕩著對歲月的感懷,“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桓”。斯人已逝,如今與這些名人聯系在一起的建築,大部分人去樓空,甚至破敗不堪,庭院裡,主人家手植的香樟或古榕都已樹木參天,風中隱約飄來芬芳的花香,讓人依稀還能尋覓到當年或壯懷激烈或柔情缱绻的痕跡,雖有唏噓,但更多的是感動。
貼士:
鼓浪嶼上值得前去探訪的名人別墅很多,這裡只能撷取其中的極少數,其余的,就看你與它們的機緣吧。
少數名人故居現在仍有居民居住,入內參觀時一定要征得住戶同意,不可擅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