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話說西沱古鎮天街

話說西沱古鎮天街

日期:2016/12/16 19:15:5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在初夏時節一個雨後初晴的日子,我們自重慶主城區驅車來到渝東南長江邊上的古鎮西沱。在雨後清新的空氣中,我們穿過城市的喧嘩,走進古樸厚重的歷史名鎮,踏著千百年亘古不變的石板街道,開始對西沱的尋訪。

  西沱鎮隸屬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於長江南岸,與忠縣境內的石寶寨隔江相望。西沱鎮在2003年被國家命名為“全國十大文化名鎮”。同時,西沱鎮上最古老的一條石梯街,被中外考古學家、建築學家命名為“雲梯街”。2008年4月,由重慶市旅游局、園林局等單位評出的“巴渝新十二景”,西沱雲梯街被命名為“西沱天街”,以63000多票高票入選。

  走在這遠離都市喧嘩的青石板老街上,在寧靜淡泊的心境中,穿過漫長的歷史隧道,我們細細搜尋這個古鎮厚重的歷史古跡。

  據史料記載,西沱原名江家沱,又名石鼓峽,秦漢時為施州(今湖北恩施)西境,與臨江(今重慶忠縣)分界於江家沱,為巴東之西界,故名“西沱”。西漢時期,西沱成為川鹽銷楚的重要中轉站,來往客商雲集西沱,由此帶動了原始荒蠻的西沱向餐飲、旅店業發展。當地人和一些鹽商看到了這個獨特的“川鹽銷楚”帶來的商機,便在江邊搭起棧棚,為來往鹽商提供飲食、住宿服務。隨著生意越來越興旺,精明的商人便沿著自江邊到獨門嘴長達2.5公裡的山坡逐級修建棧房。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鹽商們要把川鹽運到湖北的利川、恩施等地,必須雇人肩挑背扛自江邊上山頂,通過獨門嘴進山,這是一條必經之路。這就為西沱古鎮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提供了客觀的地理條件。到了北宋年間,西沱已成為“川鹽銷楚”的鹽運大道起點和其他商品集散地。自漢朝到清末,西沱最終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石梯街。它依山取勢,自江邊直上山頂,是長江沿線惟一垂直江面的街道。整條石梯街長2.5公裡,113個台階,1123步石梯,石梯街寬約三四米,兩邊是一層高過一層獨具特色的吊腳樓,青瓦蓋頂,土木作牆。站在西沱對面看這“天街”,恰似臥龍入江,龍頭飄然入水,臨江岸邊的兩側各有一座石拱橋,狀似龍眼,1100多步石梯組成的“天街”則如龍脊,吊腳樓頂上的青瓦似片片龍鱗,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氣勢磅礴,十分壯觀。1940年,由大畫家徐悲鴻先生以《西沱風景》為名作畫,突出表現“西沱天街”的特色,在海內外引起轟動。



  沿著“天街”直下,在沿江路轉角處的一棵古榕樹下,我們看到一口古井。這便是“天街”有名的“下鹽店”。作為川鹽大道的起點,“西沱天街”上有兩個出名的鹽店。“下鹽店”是鹽商所開,“上鹽店”則是官府所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這兩個鹽店生意十分興隆,來往鹽販、挑夫絡繹不絕。由於數百年來鹽的浸漬,這口古井裡的水竟有一股淡淡的鹹味。據當地人講,至今用這口古井水煮飯,可以不放鹽或少放鹽。

  “西沱天街”上的宮、殿、堂、廟比比皆是,如禹王宮、紫雲宮、三楚堂、萬天宮、萬壽宮、天上宮、慶忠庵、張爺(張飛)廟,最有趣的是“天街”無處不有的“屙尿巷子”。何為“屙尿巷子”?由於“西沱天街”過去沒有公共廁所,上街趕集的人無處方便,那些大街背後偏靜的小巷子便成了趕集人的方便之處,久而久之,當地人便把這些小巷子稱為“屙尿巷子”。

  西沱鎮的行政區劃在解放前分屬石柱縣、忠縣和萬縣(今萬州)管轄。在“西沱天街”頂部的獨門嘴處,有一棵奇特的黃桷樹和一間奇特的民房,說它們奇特是因為這棵黃桷樹長在這間民房中間,而三個縣的縣界恰好穿過這間民房中間的這棵黃桷樹。據說解放前有人在本地犯案,只要進入這間民房,官府便不能過問,需要照會對方衙門共同辦案,才能進屋捉人。

  “西沱天街”上還有一處令人稱奇的景觀:倒流水。位於“天街”中部平街處,有一溪水自原鎮供銷社處自上而下流入鎮醫院處後,再由下而上倒流回鎮供銷社,堪稱世間奇跡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