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5 1:23:30      編輯:古建築結構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以其明洪武年間遷居至此的始祖名字而定,繁衍至今已到了第26代,村中現在仍然有2000多人居住。古村坐落在三座連綿小山丘的懷抱當中,村前有一塊直徑約3米的天然巨石,形成“龍戲珠”的格局,四季都清澈見底的渭溪河在村中穿過。 .
名為村,卻實際是1700多間明朝和清朝修建而成的民居全部連成一片,在“村”裡走家串戶,“晴不曝日,雨不濕鞋”———這是張谷英村最大的妙處。古村裡有60條巷道,這些光線幽暗,一米多寬的巷道既將多戶人家分隔成獨立的院落,又將各家連接在一起———巷道兩面是各家的高牆,頂上覆蓋著瓦片,村裡人走家串戶,憑借著四通八達的巷道,雨天不用撐傘,夏天則免去遭曝曬之苦。張谷英村裡最長的巷道長達74米,巷道隔開的每戶人家,都有著科學布局的一套套堂屋、廂房、廚房、廁所和臥室。與穿村而過的渭溪河、大門口兩側的煙火塘相結合,總長1000多米的巷道幾百年來還保證了古村沒有受到火災的重大侵害。偶有火災發生時,村裡人可以依雙臂與雙腿撐在狹窄巷道的兩壁上,爬到巷道頂,掀去瓦片,平時連成一體的房子中間即刻有了一條隔火帶,火路被截斷,火災損失就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 .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 - 雕梁畫棟
. 古村裡的建築有很多都是明朝時用磚頭壘成,所謂“明磚漢瓦”,這些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青磚,現在看起來依然異常堅固,磚與磚之間灰縫飽滿,當地人說,用鐵釘都釘不進去。古村的牆壁一律用的是厚三寸、寬六寸、長九寸的磚,堂屋地面則鋪滿“六寸六”的大方青磚,美觀而整潔。雖是古樸的村子,但其中建築細處卻也無處不透著雅致———繁復雕花的木窗、梁柱轉接處的動物雕刻、天井鼓壁上的松竹梅圖案、屋梁下栩栩如生的“八駿圖”、這些移步換景、於細微處顯精美的木石雕刻歷經百年風霜,依然完好無損。洞庭銀魚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18年在巴拿馬國際名產會上被列為世界名產之一。 . 
據清《巴陵縣志》記載:“銀魚產洞庭湖岳陽君山水域,中外名產矣”。其體態呈圓條狀,長約1至3寸,眼露黑點,沒有鱗片,銀白透明,堪稱淡水魚中的上品。銀魚的來歷,有一個美妙而神奇的傳說。相傳王母娘娘因孫悟空偷了她的蟠桃,氣得兩眼冒金花。成天無精打采,披頭散發,不幸將頭上兩根銀簪掉落在洞庭湖裡,化成一對銀魚,潔如水晶白如銀,體形細小而透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銀魚的始祖。銀魚不但肉質細嫩,而且含蛋白質豐富,並具有滋陰補腎之功能。食時,一般將鮮銀魚取熟豬油煎炒或以素肉、雞蛋烹湯,或用銀魚煮粉絲,是味道鮮美的佳肴。銀魚曬干後,摻湯和煎炒也各有特色。
唐代白居易有感於此,作詩以贊:“庭前供白子,天然三寸長”,他所說的“白子”就是銀魚。從而可見小小的銀魚從唐代起就成為了席上珍品。傳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多次品嘗銀魚。銀魚一般喜歡在水淺草多的湖水裡生活,岳陽為主產區之一。在君山、城陵矶一帶湖中,湖洲平坦,水草豐美,很適宜銀魚的生長。銀魚的繁殖過程很奇特。它產卵在數九寒冬的湖面冰雪之上、卵子隨冰雪溶化呈現出涼粉狀,晶瑩透明,浮於水面、到次年開春氣溫回升,它才開始孵化,直到五月份才尾成魚。由於生長緩慢,所以產量不高,價格也很昂貴。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 - 張谷英村介紹:
是我國日前公布的首批2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的其中一個;它,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同姓單一的大家族,村裡居住著2600多人,全部姓張,600多戶人家以同一血脈相連;它,是深藏在湘水深處的神秘古村落——張谷英村…… 
來到張谷英村一定要看一看張谷英大屋,因為這個大家庭的人都住在同一屋檐下。 
張谷英大屋占地5萬多平方米,擁有大小房屋1732間,是一個歷經明清幾代的龐大古建築群,有著“岳陽樓外樓”的美譽。從空中鳥瞰,大屋屋宇綿亘、檐廊銜接,自東南向西北綿延鋪陳2裡之遙,蔚為壯觀。
大屋最具特色的首推結構。它采用的是“豐”字形的平面布局,縱深南北、橫貫東西,巧妙地依地形縱橫布置。高堂庭院被安放在縱軸線上,一般由三到四進堂屋組成,多的可達五進。縱軸兩邊又並列伸出三到四道橫向分支,每一分支也由三到四進堂屋組成。一般來講,每一分支的一組堂屋是由家族的一支居住,而一組堂屋的每一間堂屋和堂屋兩邊的房子就由一個家庭居住。每進堂屋的屋頂分別由4根大圓木金柱支撐著,各進堂屋之間由天井、屏門或鼓壁隔開,但屏門可閉可開,使得多個寬大的堂屋、天井能連成一片,讓人感覺豁然開朗。
大屋的每一間堂屋都有著各自明顯的功用,或祭祖或婚嫁或集體議事或生產做工。堂屋兩邊又分正房和廂房,居住的分別是長輩和晚輩,廁所和畜圈則分布在大屋的邊緣,這樣的設計既合理又衛生。這種大規模縱橫交錯的總體布局,目前不僅在國內幾乎絕無僅有,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極具考察研究價值的。 .  
支撐起張谷英大屋“豐”字形結構的是四通八達的巷道。巷道是大屋的筋脈,既分割了界線又聯系了交通。不僅連接起大屋的主干和分支,也維系著這個大家族裡各自為政的一個個小家庭的血緣關系。大屋裡共分布著60條巷道,直通10個高堂,人走在巷道中可“晴不曝日,雨不濕鞋”。這一條條迂回曲折的巷道,把各片房屋連結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也把游客引向一個個嶄新的空間。
巷道同時也是大屋最好的防火帶。因為設計的寬度只有80公分左右,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只需撐著就近巷道兩邊的高牆直上屋頂,把瓦掀開,就能使火苗上躥,從而截斷火路,阻止火勢蔓延。而且,大屋正前廳後的庭院兩邊,各修有一口用石條砌成的池塘,人稱煙火塘。塘內平日裡植荷養魚,葉綠魚躍怡然自樂,一旦發現火情又可以就地汲水滅火。巷道、煙火塘和穿屋而過的渭溪河,一起構成了張谷英村牢固的御火長城,使得600多年來張谷英大屋都沒有出現過大的火災,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在大屋裡,和防火同樣重要的是采光。大屋的采光靠的是天井,又稱天窗。天井在大屋中隨處可見,堂屋之間有,廂房、廚房也有。大屋屋脊綿延成一個整體,卻能擁有如單家獨院般的良好采光條件,天井的作用功不可沒。也正是因為有了天井,外界的新鮮空氣才得以從天而注,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大屋的通風條件。天井周圍的人家,也因此而能夠享受到“天地一體,造化陰陽”的悠閒和舒適。
最絕的要數天井的排水。天井的四周和底部都是用磨平的長條花崗巖和青磚砌成的,但不管你怎樣仔細觀察都找不到其中的排水管道。而同樣是以花崗巖和青磚建築的華清池楊貴妃洗澡的浴井,卻有著明顯的排水管道。當然,看不到排水管道並不妨礙大屋天井強大的排水能力。600多年來,張谷英村曾無數次遭到大雨和洪災的侵襲,但天井卻從未出現過漬水堵塞成災的情況。
那麼天井的排水管道裡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妙呢?據傳,天井的排水管道是本著風水學上“山管人丁水管財”,財宜藏而不宜洩的原理安排的。所有天井的排水管都自上而下,到進門的第一個天井後左右轉彎,從門前的煙火塘或渭溪河中流出,整個過程藏而不露。這樣曲水流暢的下水道幾百年來暢通無阻,但個中玄妙卻一直無人能解,而國家又不允許對古建築的地下進行挖掘,看來張谷英天井的排水將成為建築學上的千古不解之謎。
大屋的選址也很有講究。不僅四面環山,地勢北高南低,而且有渭溪河水貫穿全村,俗稱“金帶環抱”,從“風水”的角度講是最佳選址。大屋能夠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不能說和它的地形沒有關系。環繞在它四周的山峰,丘陵起伏、重巒疊嶂,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大屋不怕天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禍。600多年來,由於地形的保護,張谷英村一直沒有受到過戰爭的騷擾。即使抗日戰爭期間岳陽淪陷,日本侵略者在渭洞一帶燒殺掠奪,無惡不作,張谷英大屋也因為隱蔽在山根下,得以再次躲過一劫。 .
關於大屋的選址,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話說明朝洪武年間,有三個好朋友結伴從江西來到湖南的渭洞山區,見這裡層山環繞、樹木青蔥、溪水清澈,應該是一個適合耕種、讀書的好地方,就決定在這一帶安家定居下來。但究竟選哪三塊地方好呢?勘探宅基的重任最後落到了三人中一個叫張谷英的人身上,因為只有他才懂風水。經過一番尋訪和勘察,谷英公最後選定了三塊宅地,分別是“四季發財”、“祿位高升”和“人丁興旺”。出於禮讓,谷英公讓其他兩個人先選,最後分給他的就是“人丁興旺”。後來,其他兩位的後代據說果然發了大財,做了大官。而張氏家族600多年來,雖無名卿顯宦、巨賈首富,卻也人丁興旺、久盛不衰。岳陽鄉間長久以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渭洞有個張谷英,三十六歲見曾孫”,可以說是張家人丁興旺的誇張寫照。
近年來,隨著外界對張谷英村報道的增多,這個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古老村落,正一點點向世人掀起籠罩在它頭上的神秘面紗。而最近又榮膺“中國名村”之列。關於它的歷史、民俗與風情,還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與故事等待著人們去發現與探尋。“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許多人都知道湖南有個岳陽樓;但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從岳陽樓往東南驅車70余公裡,有一個號稱“天下第一村”的神秘村落——張谷英村。
日前,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審定了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10個鎮和12個村獲此殊榮,張谷英村榜上有名。
張谷英村位於岳陽縣渭洞山區的盆地中,四周青山環繞、溪水淙淙,是一塊風景優美的風水寶地。據張氏族譜記載,張谷英村的村名是以明朝洪武年間的遷始祖名姓而定的,相傳至今已繁衍了26代。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同姓單一的大家族,村裡居住的2600多人都姓張,600多戶人家以同一血脈相連,各個家庭實際上是同一血緣的許多分支。
龍珠石位於當大門前、龍形山口,直徑約3米、高2米,形狀酷似一顆珍珠。相傳,當年有兩條大龍同時爭搶這顆珍珠。結果被張谷英大屋後龍形山的真龍搶到,張谷英村因此而人丁興旺;而另一條長垅山的懶龍沒有搶到,結果長垅山就只能用來種地,因為要人們經常給它松動一下皮。 .
當大門位於張谷英村龍形山前,也就是“龍口”上。門前有溪,溪上有兩座八字形的石橋,被稱為“龍須”。此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內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24個,住房422間,建築面積9200米。大屋的整體形狀像一把打開的折扇。設有兩道大門,大門門框都由花崗巖石鑿制而成。
上新屋位於龍形山尾。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由張谷英16世孫緒彬公所建,建築面積7560平方米,共有房屋172間,具有明清時期古莊園建築雛形。從外觀上看,結構嚴謹,高牆聳立,從高處俯視,像一個飛機模型。整個房屋以木結構為主,以青磚、花崗巖結構為輔,有六進七井八橫堂。堂屋地面全是六寸方磚鋪成的各種圖案。堂屋兩側、天井回廊相互對稱,四通八達。
百步三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位於張谷英古建築群的中部,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依渭溪河水回環曲折之勢拱起三座花崗巖石橋,形如彎曲散布的仙網。石橋兩岸建築鱗次栉比,橋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圖畫。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 - 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築群保護示范工程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之一,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張谷英村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目前,張谷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2008年在湖南師大及市縣科技部門的大力爭取下,張谷英村被列入科技部重點支持項目――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築群保護示范工程承擔單位之一。這一次專家組主要調研有關新建居民點、修繕古建築的規劃工作。這一項目的實施將為張谷英村注入科學發展的理念,也為我省合理保護與開發古建築村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