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徽州名人

徽州名人

日期:2016/12/14 19:17:59      編輯:古建築結構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很多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這塊風水寶地,如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等,清光緒年間著名的“公車上書”,百名舉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在此我們精選了千年徽州名人十位,讓大家對人傑地靈的徽州有更一層的了解。
                                      畢升
畢升(?—約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北宋慶歷年間,畢升有感於傳統雕板印刷的繁雜不便,潛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後燒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字可以單獨更換,可以重復使用活字,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革命。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
                                      方臘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出身貧苦,為反抗壓迫,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舉行“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樂”,自號“聖公”,建立農民政權。義軍戰火曾襲卷江浙皖贛六州52縣,影響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傳。
                                      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婺源縣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定文閣待制等職。死後谥贈大師,封徽國公。仕途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甚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颢、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後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揭示》對後代教育事業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聖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於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朱史》有傳。
                                      程大位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大師。字汝思。屯溪區人。少年經商,中年棄商歸裡,專心著書。有感於商務往來中珠算的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統宗》17卷及1598年的簡明本《算法 要》4卷,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難題並記載了解題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將《算法統宗》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後,又流傳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影響極大。
                                     張小泉
張小泉(生卒年代不詳):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縣人。明崇祯年間,張小泉帶領兒子前往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並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嵌鋼制剪技術、產品很快暢銷全國,後為防假冒,以“張小泉”作為店名。“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新中國三次全國評比均獲第一名。
                                     胡光墉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巖。績溪縣人。早年在杭州經營錢莊,後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依靠湘軍勢力在全國廣設當鋪和銀號,成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創辦“胡慶余堂國藥號”,為發掘中國藥學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婺源縣人。早年家貧,後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已設計自已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早年山水畫重在師法古代大師,中年以後重在師法自然,70歲後又畫風大變。作品深厚華滋,意境深遠,精於墨法,善用焦墨與濃墨,與齊白石並存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總結出“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精通詩詞。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等多種著述和繪畫作品傳世。
                                     胡適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字適之,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會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甚豐,治學方法上具徽派樸學遺風。胡適獲得的正式博士學位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胡適民國6年(1917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畢業,提交的論文是《中國古代哲學方法進化史》。當時由7人組成的考評組中,只有1位德國教授精通漢語,故論文被擱置下來。胡適當時急著回國,未能進行論文答辯,因此也就沒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學位。民國8年(191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了胡適的論文,並定名為《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冊)》,由蔡元培作序,署胡適博士著,轟動學術界。當時有人對胡適的“博士”身份提出疑問,說胡適是“假博士”。民國16年(1927年)3月,胡適訪問美國,向哥倫比亞大學重新遞交了《中國哲學史大約(上冊)》副本,正式領取哲學博士學位。
    胡適一生獲有35個榮譽博士學位。時間跨度從民國24年(1935年)至1959年。按學科分:法學24個,文學9個,人文學1個,不明學科1個;按國家和地區分:美國31個,加拿大2個,英國1個,香港1個。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縣人。1927年創辦南京曉莊師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後又相繼創辦浙江省湘湖師范,江蘇淮安新安小學、山海工學團,並支持新安小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一 二九”運動後,與沈鈞儒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聯合會,任聯全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1946年與李公僕、史良等在重慶創辦大學,任校長。後回上海從事反內戰、反獨裁民主運動,1946年7月25日因勞累過度,患腦溢血逝世,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詩歌集》等。
                                      戴震
戴震(1723-1777):清代大學者,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派樸學的創建及領袖 人物。字東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舉人,後六次考進士,因皆思想與程朱理學不符未中。曾參加《四庫全書》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學識淵博,在哲學、天文、歷算、歷史、地理、經學、訓話、音韻等領域均有重大貢獻,為一代通儒和宗師,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其哲學思想是程朱理學之後反理學的啟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樸學思想是作為了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乾嘉學派中的皖派領袖人物,並由之開創徽派樸學。著作甚豐,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儀禮考正》、《考工圖記》、《古歷考》、《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等50余種。《清史稿》有傳。
                                      王茂蔭
    王茂蔭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唯一的一位中國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主張發行鈔票而出名的理財家,也是徽商傑出的代言人。清鹹豐年間,他任過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他的老家在歙南杞梓裡。祖父王槐康,是乾隆年間有名的大茶商。父親王應矩善於經商賺了好些錢,熱心桑梓公益事業。
    王茂蔭生於嘉慶三年(1798年)。青年時期勤奮讀書,但幾次考舉人都沒考上。他原以為仕途無望乃棄儒從賈。道光十年, 32歲的王茂蔭離家北上通州經營“森盛茶莊”。豈知此後數年,先中舉人又考取進士,從此30余年的京宦生涯,直到1865年去世。
    王茂蔭有濃厚的重商思想。他曾在給鹹豐皇帝的奏折中說:“必得商賈流通,百貨雲集,方足以安民生。”在中國封建社會裡,輕商觀念嚴重,商人處在社會下層,當官的很少有人為商人說話。身為京官的王茂蔭卻是商界的忠實代言人。1840年,他閒居家鄉期間,親見商賈財產被奪,於是,他在一篇奏稿中反映說,歙邑十室九商,商必外出,家中惟存老弱,地方棍徒往往借端生事,敲搾勒索。他呼吁地方政府撫恤商民。為揭露貪官污吏,王茂蔭在北京直接上疏鹹豐,其中最出名的有這樣兩個奏折;一是《論徽州續捐局擾害折》,一是《淪徽州練局積弊折》。還有一次,王茂蔭接到家信,得知昱嶺關有匪徒攔路搶劫商人錢物,於是便上疏鹹豐,請求鹹豐下令地方政府把潛藏在這個地方的土匪全部肅清。
    長江中下游特別是揚州,是四方商人雲集之地,其中又以徽商勢力為最。鹹豐三年,清政府為籌措軍饷,批准了江蘇布政使雷以誠的奏請,在長江南北各設一“捐局”,對來往商販課以1%的捐稅,並首先在仙女鎮(今江都縣)設局。可是,到了次年,揚州以下三四百裡之內已有10余局攔江而設,斂行商客,假公濟私,商民怨聲載道。王茂蔭對此非常憤恨,他給鹹豐呈遞奏折,指出:“局愈多,民愈困,弊愈滋\主張將多設的捐局裁撤。這顯然是保護商民利益之舉。
     王茂蔭為商人請命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是他在戶部右侍郎任內一再上疏鹹豐,主張將清政府發行的不兌現的“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王茂蔭是清朝第一個主張發行鈔幣的,但他主張發行的鈔幣可以兌現,而且是限額發行的。可是,清政府後來發行的則是一種不兌現的紙幣,而且無限制的濫發,結果在流通中受阻,信用掃地,被商民譏為“吵票”。據有關史料記載,鹹豐三年,“官票”剛剛出籠,寓居北京的徽商拿著“官票”去繳稅,稅吏堅持要現銀而不收“官票”,導致各地商幫起哄。為此,王茂蔭堅決主張紙幣官票兌現,於鹹豐四年三月初五日再次上疏——《再議鈔法折》,主張用兌現辦法挽回信用。結果被鹹豐指斥為“專利商賈,不問國事”,並解除了他的官職。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那件事情。
                                      賽金花
    賽金花(1864—1936),原名鄭彩雲,晚年又名曹夢蘭,黟縣龍江鄉鄭村人。賽金花出生於蘇州,父親是一位貧窮的轎夫。父親病逝後,少年賽金花為生計所迫,被迫為娼。不久,因色藝雙全而又善解人意成為蘇州名妓。其後,歙縣籍狀元洪鈞奉命出使德、俄、荷、奧四國,原配何夫人拒絕隨行,洪鈞於是花錢將賽金花買來做妾,充為公使夫人出行。在德國等地,賽金花學會了德、英等語言,並憑借自己的伶俐和美貌獲得了德國上層人士的青睐。洪鈞離任回國後,不久即去世。狀元府的遺老遺少們,不願讓這位曾經當過妓女的小妾來辱沒他們顯赫的門庭,便將賽金花趕出家門。賽金花輾轉來到北京,重操妓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倉惶西逃。八國聯軍大肆燒殺劫掠,一個偶然機會,賽金花與舊日相識、聯軍統帥瓦德西接上了頭,兩人同居數月,並經常乘馬並行於市。京城人稱“賽二爺”。在賽金花的勸說下,瓦德西加強了對部隊的約束,減少了妄殺亂掠的惡形,一時賽氏門前車水馬龍,貴族子弟紛紛拜她為干娘,李鴻章也派兒子李經才面見賽金花,請她設法促成早日簽定和約。慈禧太後回到北京後,民間有“妓女救駕”的輿論,一些人爭相訪問賽金花,更有一些好事者寫出了諷刺詩:“千萬雄兵何處去,救駕全憑一女娃;莫笑金花顏太厚,軍人大可賽過她。”“庚子事變”後,清廷感到顏面大傷,於是以虐待婢女為由,將賽金花發配回原籍黟縣。此後,賽金花又嫁給一位曹姓人士為妾,曹死後被族人驅逐,重返京津為鸨謀生。賽金花晚景淒慘,行同乞丐。1936年,賽金花貧病交困,死於北京居仁裡,終年67歲。

    目前,黃山鼎泰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正投資修復賽金花故居。故居計劃占地40余畝,除了依據原貌恢復的賽金花舊居,還有體現徽派建築、“三雕”經典的賽氏祖居,用於展示珍貴圖片、表演當地小調的展覽廳和 徽派園林。故居的修復,將向人們展現出那段可歌可泣的人物歷史和徽派園林的獨特風貌。
                                     張曙
    張曙(1909—1938),原名恩襲,歙縣坑口柔嶺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後又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參加南國社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蕭友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學生時代,因積極參加進步的文藝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當局羅織罪名,投入監獄。1933年參加“蘇聯之友社”,與聶耳、呂骥等共同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歌曲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抗日進行曲》、《還我河山》、《保衛國土》等表現人民強烈救國熱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漢至桂林的途中,遭敵機轟炸不幸遇難。周恩來曾評價:“張曙先生之可貴在於和聶耳同為文化戰線的兩員猛將。” 
張曙創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也曾以優美的歌聲抒發對美麗故鄉的眷戀之情,如《日落西山》中唱道:“日落西山滿天霞,對面來了個俏冤家,眉兒彎彎眼兒大,頭上插了一朵山茶花……”無論詞、曲,都洋溢著樸實無華的徽派情韻,活靈靈地勾勒出新安江兩岸的美麗風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