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私塾重現張谷英 闡釋古鎮晴耕雨讀文化
日期:2016/12/16 18:04:12   編輯:古代建築私塾書聲闡釋著張谷英村晴耕雨讀文化
在張谷英村百步三橋的小溪邊,一座頗有古典意味的青磚大瓦房,琅琅的讀書聲正由這裡傳出來。依稀的讀書聲此刻已經變的很清晰。抬頭望去,“五峰新私塾”幾個大字莊重地出現在眼前,仿如誨人不倦的老夫子。令人頓生“恍然不知今世為何世”之感。
私塾,在我們的意識中,是一種不該存在於這個時代的東西。然而在這個小山村看到這座私塾,心中竟然沒有產生驚訝的感覺,仿佛它本就應該在這個田園牧歌的村莊。
從村人口中得知,這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原生態私塾,教的是四書五經,學的是禮樂書畫。據私塾的主人張志勇先生介紹,這座新私塾是07年進駐這裡的。選中這裡不僅是看中了這裡的山明水秀和怡然自得,更看上張谷英悠久的晴耕雨讀的文化傳統。“這裡的宗族意識很強,講究詩書禮教的傳承,有一種文化的血液在這裡流淌。”古村和私塾,二者的結合才會顯得如此完美協調。
學三字經也學計算機
拉開屋門前的小門,悄悄的走進去。孩子們坐在小小的靠背四方凳上正在念書。教室正前方掛著孔子《萬世師表》的畫像,四周的牆壁上貼滿了古代經典故事的噴繪,如《岳陽樓記》與《萬裡負米》、《懷橘遺親》等二十四孝圖,還貼了一張巨幅的人體器官圖。右邊的牆上還有一幅對聯:只稱先生不叫老師,只收弟子不招學生。
這裡的教學內容是新六藝,即:禮、樂、書、數、體、藝。課堂裡,像個大聊天室:有的小孩子在念《三字經》;有的在讀四書五經;有的在算數學;還有的在用點讀筆學習英語,再或者學習計算機。一位戴著銀邊框眼鏡,溫和從容的中年男子操著標准的普通話穿梭其中。他便是這裡的先生——張志勇。六年前,他從最後一位私塾先生朱執中手中接過教鞭,開始從事新私塾學前階段的探索。只見他在課堂裡來回穿梭,不時被弟子拉住請教問題。數千年前孔夫子授徒時,大概也是這般光景吧?對這座小小的私塾來說,時間仿佛是凝固的,不論世事變遷,斗轉星移,它只管教書,將先生的學問,傳授給一代代弟子。
四川、寧波的家長爭相把孩子送過來
這裡的教學跟進的是每個孩子的素質,給孩子點對點的教育。沒有統一的授課,注重每個人的細節發展,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在文化、興趣、能力、信心四方面打造孩子,這種教學方式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可。
據張智勇介紹,這裡現在有60多個弟子,年齡基本都在3-6歲之間。這些弟子除了張谷英村本地的,還有很多是從長沙、郴州、平江等周邊地區專程趕過來的。
但是這裡一共只有四位先生,所以雖然不斷有四川、寧波等地的家長打電話過來咨詢,想把孩子送過來,但是因為師資有限,只能婉拒。為此,私塾還格外培養了一部分農村出身的初高中生畢業生作為師資的儲備力量。
不玩滑滑梯玩泥巴
下課了,孩子們蜂擁沖出教室。教室前的稻田是孩子們的游樂場,但是並沒有滑梯、跷跷板、轉椅之類的游戲器材。只見他們一到稻田還等不及先生下令,便已作鳥獸散。在田埂上玩泥巴、捉蚱蜢、躲貓貓、老鷹抓小雞,不亦樂乎。先生拿著一台攝像機,記錄下每個孩子的笑容。鏡頭裡孩子的笑容或羞澀,或放肆,帶著泥土的味道,無比純淨。給孩子攝影時,先生眉梢眼角都悄悄地張揚起來,仿佛隨著弟子的笑容而跳躍,流溢著掩飾不住的滿足。
放學了,隨著聲聲的“先生再見”,孩子們魚貫走出教室,喧鬧了一天的私塾安靜下來,教室裡的小桌子小凳子擺放得整整齊齊,銀鈴般的笑聲似乎還在空氣中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