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湖南最美古村落 探秘“天下第一村”張谷英村
日期:2016/12/14 10:21: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張谷英村鳥瞰。資料圖片)
在遠離都市的偏僻地區,有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在那裡,一些古老習俗、建築造像、宗教信仰、歷史遺跡,避開都市喧囂,躲過災害戰火,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這些有一定歷史年限、規模,現在仍活態存在的古村落被稱為“記錄歷史的活化石”。
根據湖南省文物局今年四月的一項調查,目前,湖南共有古村落(含古城、古鎮中的古民居建築群)二百五十一個,有古民居(散落的單體古民居建築)八百八十棟,建築面積五萬一千多平方米。為了守住這“最後的家底”,提高全社會對古村落的了解認識,增強保護古村落的意識,促進開放與保護的和諧發展,從今天起,本報特開展“尋訪湖南最美古村落”系列報道。
除了對湖南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進行尋訪外,本報還將對散落在長沙境內的古民居予以尋訪,敬請讀者關注。
在離長沙150公裡的湖南省岳陽縣渭洞筆架山下,經歷500多年的張谷英村保存著古樸建築、古傳祖制、古雅民風,仿若獨立於現代文明之外的“世外桃源”。近日,記者來到這裡,張谷英第28代孫張林宏稱,張氏後裔達8000多人,目前生活在張谷英村的2600多人。
張氏村民守護祖上傳下來的古宅意義何在?是情感依戀的保護與傳承,還是無力融入現代生活?人總會老的,建築亦如此,神秘莫測的張谷英村有太多的謎底等待揭開。
堪稱淨土,同一片屋檐下每家的房門都沒有鎖
初冬的陽光暖暖的。走進張谷英村,仿佛感覺歷史更近了,而現實更遠了。一種靜,古老的靜彌漫在同一個屋檐下和那沿溪倚欄而立的村民之間,仿佛世事滄桑變幻,多少個驚人的變故從外頭傳進來,張谷英村也不會改變它那特有的寧靜。
行走在昏暗、狹長的巷道中,穿行在幽深、繁復的堂屋間,記者發現偌大的村落裡,大多是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三三兩兩悠閒自在地坐在門前的石階上或走廊裡叽裡呱啦說著話,或在空場地上打理著晾曬的豆制品和腌菜。
張谷英的第28代孫張林宏是村裡的文化人,前些年他像村裡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在外打工,直到近幾年,他在村裡擺一個賣山貨的小攤子,邊做著小生意邊收集整理有關張谷英村的故事。“我經常會夢到我的祖先。還是在很小的時候,我會一整晚一整晚地透過天井去數天上的星星……”
張谷英村四面環山,始終與外界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既避免了外界的侵擾,又養成了村民們淡定自如、波瀾不驚的性格,再加上古樸平和的大宅家風,更使得這座古村俨然成為了一處世外桃源。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我們這裡每家的房門都沒有鎖的。”500多年間,這座座相連的屋檐,相鄰的屋捨,同宗同族的村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體系,在這裡可以足不出村就解決一切生活問題,房子與房子相連,最好的一點就是村民串個門什麼,可以不淋一點雨。
“不過,房子太密了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不通風,采光也不是很好,村裡人患風濕病的人不少。”張林宏說,深更半夜時,隔壁家兩口子說個悄悄話或者睡覺的鼾聲都聽得很清晰。記者在張林宏家坐了好幾個小時,就在和他扯談的過程中,不時可聽到隔壁幾戶人家發出的各種聲響,雞叫聲、狗叫聲更是不絕於耳。
老屋起伏連綿的屋頂遮蔽了陽光,也遮住了藍天,對於習慣生活在敞亮居室的現代人來說,老屋顯得有些陰暗和憋悶。只有天窗露出一方小小的天空,瀉下幾縷陽光,才使人感到有了些許的舒展。“可能就是因為老屋居住得不太舒適,很多張氏後裔在成人後選擇走出村落,不再在村裡居住。”張林宏告訴記者,現在,張氏後裔達到了8000多人,但住在張谷英村的只有2600多人。
冬日的渭溪河水量很小,沿河的兩邊就是有名的畔溪走廊,建有很多高高的長廊式的木凳。記者混在三五個村民之中臨河坐在長條木凳上,一邊聽那潺潺的流水聲,一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感覺好惬意。
讀書風盛,泥腿子也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為什麼這座大屋和張氏一族能在曠野中生根,數百年花開不敗?漫步張谷英村,一路看一路聽,不難發現,這裡到處都是讀書聲和關於讀書的故事。
張谷英民俗文物展覽館是張谷英第23代孫、80後導游張洪艷一手創辦的。“我們這裡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張谷英的後裔,我們很樂意跟外人講先祖的故事。”她說。
“寒可無衣,饑可不食,讀書一日不可失。”張洪艷說,在張谷英村,不讀書是天大的恥辱,“過去,連挑牛糞的人都是秀才,泥腿子也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讀書,方能知事、明理。如果沒有教養,不自覺遵守,家訓、族戒定得再嚴,也不過是廢紙一張。
據說張谷英村的老祖輩張谷英其人能文能武,遠離仕途、遷族此地後便教習後代子孫以耕讀為本,尊孔孟、講仁德,後世五百多年間聚族而居的張氏一族深受他的言傳身教,奉行“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的祖訓族規。村人以讀書為榮,以不識字為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據記載,從張谷英村走出去的,就有進士1人、舉人7人。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現在張谷英村村民大多靠加工油豆腐或者向游客兜售山裡的干貨、開小飯館維持生計,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的就是讀書。“高考制度恢復後,從村裡走出的大學生就有300多人、還有好幾位博士生和留學生。”張洪艷認為,是讀書維護了古村落的穩定,也成為許多年輕人走出古村落的途徑。
莘莘學子的雕花床上刻的不是吉祥圖案,而是科考中舉圖。斗笠狀、有一小孔的鐵盒是官帽盒,在書桌旁激勵學子寒窗苦讀。幾百年的生活,磕磕碰碰難免,但“以耕讀為本,以簡樸為榮,興書香門第,繼百忍家風”的張谷英村從未發生凶殺偷盜等作奸犯科之事。
張林宏說,他習慣閒暇時為後輩們講講祖訓族規,一來可以給還沒到入學年齡的孩子做做學前啟蒙,二來也是讓他們謹記“孝友家風”的傳統。正是寬厚待人、方圓有度的“孝友家風”使張谷英村成為一方淨土。
記者發現,張谷英古村落的保護不無艱難
有關專家在分析了張谷英村遺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禮俗的基礎上,總結了張谷英村傳統禮俗的特征,提出了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張谷英村傳統禮俗的保護與傳承:以“村”養俗,注重建築原貌的保護;以“境”護俗,注重人居環境的利用;以“風”揚俗,注重家風內蘊的弘揚,以“情”怡俗,注重禮儀習俗的承繼。
但記者發現,對張谷英古村落的保護依然艱難。
一是張谷英古村落中大量的傳統建築仍居住著居民,他們在祖先留下的宅院中繁衍生息。農家樂發展、土特產加工、旅游業飛猛發展,消防安全隱患很多。歷史上,張谷英村就曾經發生過幾次大火。
二是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突出。
三是老式房屋使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和生活水平受到嚴重制約,並由此導致亂搭、亂建、亂架、亂堆等自發行為,破壞了傳統民居的空間環境特色。
四是自然環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壞。張谷英古村落周邊環境也隨著經濟發展而急劇變遷,生存環境不斷惡化。
來歷之謎
關於張谷英村的來歷,是源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十四世紀60年代,有三個神秘人結伴而行“由吳入楚”,來到幕阜大山的余脈渭洞山區。這三個人一個姓張名谷英,一個姓劉名萬輔,一個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張谷英懂風水,沿途定盤擇地,遴選風水,最後被渭洞的奇峻風光所吸引。
張林宏給記者拿出一本發黃了的《張氏族譜》,那上面寫著:“予明先人乃軍家出身,一抄一運,兩番失業……”張登宇在墓志銘上稱自己是“明指揮使谷英公九世孫”。“應該說,這一段話是張谷英村最早的歷史記載。”他說。張谷英村的來歷至今仍像村裡的建築一樣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
張谷英村旅游名片
簡介:張谷英村位於湖南岳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界處,距離長沙、岳陽分別約150公裡和70公裡,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總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居住著張氏後裔2600多人,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主要看點:天井、當大門、祖先堂、龍珠石、畔溪走廊、百步三橋。
交通:長沙汽車東站有發至張谷英鎮的汽車,每天一趟,發車時間為下午1:50,景區門票為50元。
古建築之謎
迷宮式的古老宅院好“風水”
幾經滄桑,張谷英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屋、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裡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巖為輔。
從高處眺望,張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腳下,以主屋為大門,背靠青山,門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護莊河。大門門楣上有一幅太極圖,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貴之意。大門裡的坪上有兩口大塘,分列左右。它們寓意龍的兩只眼睛,既用來防火,又壯觀瞻。屋場內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過,河上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座形態各異的石橋。屋宇牆檐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
與其說它是一座村莊,不若說它是一個犬牙交錯的大建築群,或者說是一座迷宮式的古老宅院。傍溪建有一條長廊,廊裡用青石板鋪路,沿途可以通達各家門戶,連接著各個巷道。而整個張谷英村就是通過60多條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巷道連接在一起,村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
從未堵塞的天井好神奇
據張林宏介紹,張谷英村天井好神奇,幾百年來從未堵塞。花崗巖條石堆砌成矩形的井口,井壁鑿出銅錢等形狀的排水口與下水道相通,井中是青石或花崗巖的井台。“無論下多大的雨,整個村子206個天井都不會出現堵塞!”
謎一般的張谷英村至今還有很多沒有解開的謎。“前幾年,古建築專家、上海同濟大學王紹周教授曾好奇地將一處天井撬開,卻發現井下空空,沒有特別的排水系統。那水流到哪裡去了呢?誰也搞不清楚。”張林宏說,一位日本學者在村子裡住了兩年,專門觀察天井是怎麼排水的。他派人守住煙火塘、渭溪河等所有想得到的出水口,從多個天井倒入大量顏料水,結果顏料水竟不知所蹤。
王紹周教授說:張谷英村可以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國傳統文化、平民意識、建築藝術、審美情趣之精華於一體,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大價值。考古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