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中國古建築文化之抱鼓石

中國古建築文化之抱鼓石

日期:2016/12/15 1:23:14      編輯:古建築結構

抱鼓石發展了宅門的功能構件門枕石,其等級是由門的等級決定的;抱鼓石是中國宅門"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是最能標志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藝術小品;抱鼓石可分為"螺蚌"和"如意"兩種形態,抱鼓石鼓頂的獅子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抱鼓石並非"門當戶對"的門當,但可作為聯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參照物。

大宅門

五代十國南唐的徐锴《說文》有:"宅,所托居也"。住宅系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居所。繁多的中國住宅原型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氣候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國人對於宅門的重視。因為它既是宅院的出入口、又是象征主人社會、經濟和政治地位的門面。

宅門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單體建築大門,還是整個建築院落群體的牆門。尤其對以"群體聯絡之美"著稱的中國院落建築,宅門是其外牆鏈上一個最為重要的節點部分,是隔絕外界和防御外擾的關鍵點,是一切具有圍合空間和起界定作用的牆體所必備的特征要素。因此,宅門是中國牆文化的產物。一個宅門符號能夠表述用文字無法企及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禮制文化的集中體現,還是切實存在的封建等級制度的外在標志。中國人所謂的"門第"、"門戶"、"門派"的概念也是由此演繹而出的。

抱鼓石

宅門之中最能彰顯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藝術小品就是抱鼓石了。抱鼓石一般是指位於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於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間稱謂較多,如: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镙鼓、石鏡等。在傳統民宅大門前很常見(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門、徽州祠堂的版門等等)。在傳統牌樓建築(如牌坊、棂星門)中也有類似抱鼓石的夾桿石(也有稱門擋石的),它是牌樓建築所特有的重要構件,主要是起穩固樓柱的作用。

宅門抱鼓石

宅門抱鼓石是門枕石的一種。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台、鎮門石等,是門檻內外兩側安裝及穩固門扉轉軸的一個功能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台灣民間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稱呼。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古時候的門沒有鉸鏈、合頁等,是靠門枕和連楹(宋代稱雞棲木)來固定門扇的,如果沒有門枕來抵住門框,開關門扇時就會搖晃不定。後來為了區分門第,便加大門的面積,門外枕石部分也相應地擴大突出,頭部越做越高,以至後來用料用工遠遠超過門枕的實際功能作用,並出現了類似鼓狀的抱鼓石。

抱鼓石的存在是和門系住宅的重要位置分不開的。明清時期住宅的大門多為兩扇門板。門洞部分是由周圍橫檻和門框(橫為檻,豎為框)組成,其門扉部分則是由門扇、門枕、連楹組成。這裡的連楹是指門洞上方中檻裡側的一塊通長的、扁放的橫木枋。它是靠門簪與中檻鎖合在一起,門簪一般為2-4枚,外觀可做成圓、方、六角、八角、多瓣形等多種。具體構造為將門檻(即下檻,通"門坎")插在門枕石中間的凹槽內,需要時還可以將其拔出來放在一邊。再將門框與門檻、連楹相互連接,門扇通過門枕、連楹牢牢地與門(下)檻、中檻拴合在一起。門扇底部到地面還有幾十厘米的距離,這是由門枕的高度決定的,但十分有利於隔水防潮。門扇左右兩邊的邊梃木板較心部略長,稱為大邊,可用作轉軸,其下部插入門枕石門檻內側部分鑿出的臼槽(俗稱海窩)中,上部固定在中檻內側連楹的孔洞裡,通過這樣的構件,一扇厚重的門扇就能較為自如的開啟了。

抱鼓石的功效及分類

抱鼓石並非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一組有機的構件,用以支撐兩扇門板,使大門板門扉能夠穩定地直立與轉動。具體功效有三點:


1、功能構件。抱鼓石作為承托和穩定門板門軸、加固或安裝門檻的一個構件,有利於防止門板受外力晃動,大大增強門框的穩定性,起到聯系門檻的作用。另經枕石墊高後還可以防水防潮。外部抱鼓石主要是承擔著大門板的平衡功能,以其前部的重量來平衡門板轉動時的重力。
2、和門簪、門檻、門扇、門框一起產生整體的裝飾效果,以增強美感,有祈福、吉祥、辟邪等裝飾作用。
3、顯貴的門第形式。抱鼓石是標志建築居所擁有者社會、經濟、政治等級和地位的象征。抱鼓石是具有中國宅門特色的建築裝飾小品,可以作為大宅門的標志物。

抱鼓石一般分兩種:

一種是以徽派祠堂宅門抱鼓石為代表的樣式,即"螺蚌抱鼓石",多為三段:下部為基座,中部為承托件,上部為抱鼓石。整個造型不對稱,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勢,很像一只螺或蝸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負的厚重外殼。

另一種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門(正門或二門)為代表的樣式,即"如意抱鼓石",也可分為三段:下部雕須彌座,座上蓋有方形錦巾,中間為由兩個橫放的仿錐鼓與下部的方形錦巾組合成的如意形,上部為豎立著的圓鼓,一般鼓頂部還雕有臥獅。"如意抱鼓石"較為對稱,整個造型渾然一體,也有只剩一個仿錐鼓與方巾組成半個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據《營造法式》,將圓鼓上部雕成獅形者,叫拉獅砷或挨獅砷。抱鼓石材料一般有石制和木制兩種。

抱鼓石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

抱鼓石是官衙門前升堂擊鼓和守門獅子的結合體。抱鼓石的等級是由門的等級決定的。由於要在住宅大門上區分出等級,這是產生今天門枕石造型差異的直接原因。清張廷玉等所撰《明史·輿服四》中有:"百官第宅:……公侯,……門三間,五架,用金漆及獸面錫環。一品、二品,……門三間,五架,綠油,獸面錫環。三品至五品,……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六品至九品,……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清代又沿襲明制,《清律例》:"一二品正門三間五架、三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六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可見明清時期明確規定了官員第宅大門的等級規范,品級不同門宅的間架不同,於是相應地門戶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因此,門戶越大,相應地門枕石也應越大。為了達到大尺寸門扇的形式及功能,必須加大門檻外側的門枕石體量。基於人們對於宅門裝飾等級的追求,自然不會忽視入口處這一對門枕石構件的裝飾,那麼為何古人偏偏選擇了鼓作為門枕的造型呢?

《說文》:"鼓,擊鼓也。"中國古代擊鼓升堂、擊鼓定更等等已經形成了官制的行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號。在明清時期衙門口有鼓是為了"擊鼓升堂"用的,這裡擊鼓的目的就是傳聲。古代大戶人家院落深深,光靠拍打鋪首或門钹可能不足以讓內院人聽見,故擊鼓傳聲也是情理之中的。於是我們可以設想官宦人家在宅門門枕石上刻了一個象征通報來客的鼓形,是有心理鋪墊的。因為其樣貌很漂亮威武,模仿之風一開剩下來就是定制了。於是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權利地位的門戶象征。同樣,因為鼓是法事專用的樂器,把抱鼓石看作能夠驅邪避災的法力象征,在佛寺祠堂等廟宇前面擺放抱鼓石也是順理成章的。另外,將門枕石上方做成圓形可與下部方形基座構成"天圓地方"的造型關系。至於抱鼓石上的獅子造型,筆者以為是與衙門前的石獅子息息相關的,我們今天在故宮中仍能看到以整尊石獅子打制的門枕石。

在講等級的封建年代,只有官宦人家的宅門,才能安放抱鼓石,普通市民只配用門枕石。不過,為什麼一些明清兩代從事商業的大戶人家也能在宅門擺放抱鼓石呢?這是因為古代捐納制度造成的。康熙十三年(1674),清朝中央決定大規模削藩,為了彌補軍饷不足,才頒布了捐納政令,捐官制度開始泛濫。文職可捐至郞中(正五品)、道員(正四品),武職可捐至把總(正七品)、千總(正六品)直至參將(正三品)。雍正、乾隆兩朝,捐納更加頻繁,成為又一入仕途徑。這捐官政策為商人擴充政治資本的同時也為抱鼓石花落商家大戶奠定了禮制基礎。捐得官銜之後,擴建宅第的等級限制就可以減少,宅院才能修建得更闊大更氣派。商人都希望家族裡有人通過科考或捐官入仕,以彰顯門第,因而造成了如今山西一些地區商家大院宅門多有抱鼓石的現象。清亡之後,宅第建設等級限制取消,不少遷入北京的官僚、軍閥、富戶在新建、改建住宅時就更不理會制度了。於是才有了北京城數量可觀的大大小小的抱鼓石遺存下來。因此,北京四合院如意抱鼓石以及徽派祠堂建築的螺蚌抱鼓石便成了一處宅第"非貴即富"的象征符號。

抱鼓石的裝飾圖案

目前遺存的抱鼓石紋樣豐富多彩,從題材上來分,可分為瑞獸祥雲、花鳥蟲魚和器物什錦等等,從雕刻部位可分為鼓座、鼓面、鼓頂三大類。鼓座上多浮雕著牡丹、荷花、芙蓉、葵花以及如意紋、卷草紋、祥雲紋等紋樣,表達著福壽吉祥的寓意,是花好富貴的象征;鼓面上裝飾的圖形既有低浮雕紋樣,又有高浮雕的獅子。如有螺旋曲線的裝飾紋樣,還刻有三獅戲球、四獅同堂(四世同堂),五獅護欄(五世福祿)等圖案;鼓頂上面一般也雕成獅形,有站獅、蹲獅或臥獅。獅者,獸中之王也,是舊時大戶人家盡顯豪門威嚴的象征。

在門枕石上雕刻獸頭,很早以前就有了,傳說其具有鎮宅避邪之功用。例如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中的北魏文成帝馮皇後陵墓(建於公元484年)的石券門,其門枕石外側就做成了虎頭的樣子。另外,北京地區的抱鼓石上所雕石獸還有唐代時期的翼獸(現存五塔寺),遼金時的石虎(現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獅(現存妙應寺)。從目前收集到的圖片資料來看,南北抱鼓石多數在裝飾手法上均選擇了獅子,這並不是巧合。因為這不是一只普通的獅子,而是龍生九子的椒圖,就是民間稱為"吞口"的瑞獸圖形。其真名叫"椒圖"。傳說龍有九個兒子,每個都有自己的法力與個性,長的模樣也不一樣。楊慎的《升庵集·卷八十一龍生九子》就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故"椒圖"像水裡的螺蚌,有一圈圈的螺紋,它喜好閉合,放在門前跟石獅子一樣是看門的。


抱鼓石絕不脫離它主人背後的政治、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正如吳良镛所言,它已經不僅是一種樣式,而是植根於生活的深層結構,是一種居住文化的體現。抱鼓石是物化的禮制文化符號,它是一種內在世界(文化)通過裝飾符號語言展示於外在世界(現世)的典型事例。希望抱鼓石更應是一把鑰匙,可以借助其開啟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符號的大門。對抱鼓石的深入了解,使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符號物的能指層面的研究上,還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領會其符號背後隱藏的深邃的禮制文化的所指內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